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是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據統計,東南亞涵蓋了全球約20%的植物、動物和海洋物種,全境都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所謂“生物多樣性熱點”指的是生物物種高度集中,且面臨高度破壞威脅的地區。
團隊在Zeyardan村駐地處理標本
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就有這樣一個研究團隊——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學科組,他們特別關注東南亞地區野生動物多樣性問題。成立三年以來,研究團隊在緬甸進行了8次考察,采集了近萬號標本,超過240種魚類。近期,研究團隊發表的緬甸淡水魚類新種紅崗異齒鰋論文入選動物學期刊ZooKeys十大最受媒體關注文章。
發掘東南亞野生動物的秘密
東南亞地區除了現有的生物多樣性之外,這里還具有極高的物種發現率,僅在1997年到2014年之間就新發現超過2216個新物種。
這樣驚人的數字從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學科組的工作成果中可見一斑。研究團隊負責人、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陳小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三年以來,我們發表、合作發表了15篇論文,主要涉及鯉科鲃亞科、野鯪亞科魚類的系統發育,魚類、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分類(新種)。其中發現緬甸魚類新種2種、新記錄5種、仙女蝦新種1種、新記錄1種,還有至少10個緬甸魚類新種還在論文發表過程及研究階段。”
研究團隊成立以來,他們以中國東喜馬拉雅地區和東南亞的魚類和水生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系統調查和評估具有重要經濟、科研和保護價值的魚類、甲殼動物的分布現狀、資源量、資源利用方式,系統總結魚類資源現狀。
陳小勇告訴記者,雖然水力發電往往被視為清潔能源,但水壩的建設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評估水電開發等人類活動對重要經濟魚類、洄游性、保護魚類物種存活、資源量、遺傳多樣性和產卵場的影響,開展重要湖泊的調查和監測,為當地政府提供合理利用及保護建議。”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馬關縣做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進行動物分類與進化研究,基于野外考察與采集的標本和樣品,通過形態、生態與DNA條形碼相結合等方法,發現隱存物種,揭示區域生物多樣性。
“我們還會進行重要經濟魚類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基于對云南珍稀瀕危魚類人工繁殖成功的經驗和積累,進行東南亞珍稀、瀕危、特有、有重要經濟價值魚類的引種、人工繁育和放流。”陳小勇說。
發現紅崗異齒鰋
2015年,陳小勇帶領團隊在對緬甸紅崗山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考察中,發現了一批異齒鰋標本,這是此前尚未被發現的新物種,他們將其命名為紅崗異齒鰋。據了解,紅崗異齒鰋隸屬鲇形目、鮡科、異齒鰋屬。異齒鰋屬現有22個種,在此之前緬甸僅分布有2種。
緬甸北部地區是世界上最缺乏研究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物種豐富度極高。陳小勇回憶,2015年12月4日科考團隊進入緬甸葡萄縣,籌備開展相關工作。“其實我們得到的第一批魚類標本,是從市場上買的。”
第二天,團隊開始邁入山區深處。陳小勇說:“我們在海拔800米的邁立開江水系溪流采集到4尾紅崗異齒鰋標本,其中一個是幼體。當時我很快就意識這是異齒鰋屬魚類,但并不能立即分辨這到底是哪個種,但直覺告訴我,這可能是個新種類。”
研究團隊緊接著于12月9日在海拔1000米的地方采集到14尾異齒鰋,其中2尾是成體,伴生種有9個;12月14日,他們又有了5尾魚的收獲。
在科考過程中,陳小勇發現,當爬到海拔1000~1500米的位置時,只有少鱗裂腹魚、鑿齒鮡、密紋南鰍、長須鰋等4個種的魚類,異齒鰋并沒有出現。
陳小勇說:“早在1919年,就有國外科學家對葡萄縣的魚類開展了研究,他們采集了21個標本、11個種、3個新種。從魚類組成看,主要采自葡萄平原及周邊山塬,沒有深入高山。我們的發現說明類似紅崗異齒鰋是狹域特有種,它們分布海拔帶很狹窄,這指示我們應繼續調查研究,才能摸清緬北的生物多樣性本底。”
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
作為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核心團隊,陳小勇帶領團隊成員也在積極參與中心學科建設,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聯合實驗室、魚類標本庫,為東南亞國家培養研究人才。
陳小勇告訴記者,自己目前有3位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研究生,“科學事業需要后繼有人,出科研成果是一方面,培養人才更重要”。
在工作中,團隊也踐行著這個理念。一個新的物種從發現到最終確定,其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采集到標本,我們能第一時間準確判斷的是屬,如果想繼續確定是哪個物種或是不是‘新種’,還需要查閱文獻、比對測量數據信息、作分子生物研究等。如果資料不全,只能暫且擱置,等條件成熟再開展工作。”陳小勇說。
這一套工作流程,對陳小勇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是對學生來說,每項工作幾乎都是新任務。“雖然我自己做可能會快點,但我更愿意放手讓學生探究,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成長起來。”
在團隊的日常工作中,野外科考幾乎就已經是家常便飯,出去一次就得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其中20多天都會在野外度過。在陳小勇心中,被蚊蟲叮咬不是事兒,路途也不覺得危險,最害怕的是“身體出現問題耽誤科考”。
在東南亞寶貴的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研究團隊做了大量工作,但這件事情依然任重道遠。例如湄公河流域目前規劃建設大壩,如果全部按計劃建成,湄公河流域洄游魚類的數量將大量減少,并淹沒重要的動植物棲息地,造成區域性干旱。
面對目前存在的種種問題,陳小勇說:“我們將繼續關注緬甸薩爾溫江、因道支湖和茵來湖的水生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對伊洛瓦底江魚類分布格局及人類活動影響開展研究。另外,我們還會重點關注湄公河魚類群落動態和洄游魚類。”
據最新一期《自然·遺傳學》雜志報道,由多個機構組成的國際“端粒對端粒(T2T)”聯盟正在推進“反芻動物端粒-端粒”項目,旨在對300多種反芻動物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團隊期望通過測序得到的基因組圖譜,......
動物之間也能共享“文化”?合作狩獵、資源共享和使用相同信號交流相同信息——這些都是在不同動物物種之間觀察到的文化共享的例子。科學家在近日發表于《生態和進化趨勢》的一項觀點文章中,引入了“共同文化”一詞......
湖南衡陽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7月4日透露,該局近日救助一只從樹上跌落的貓頭鷹幼崽,該貓頭鷹學名斑頭鵂鹠,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工作人員檢查,這只斑頭鵂鹠因從高處跌落,救助時生命體征十......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法明團隊在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底棲動物擾動對紅樹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響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粗木虱體長不到11毫米,是一種以腐爛植物為食的無光彩的有鱗無脊椎動物,看起來似乎不太像一位“園藝大師”。然而,外表可能具有欺騙性。粗木虱是迄今已知的通過食用種子來傳播種子的最小動物。圖片來源:MATT......
5月9~10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首農香山會議中心召開。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主辦。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動物生物技術分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
烏鴉、黑猩猩、大象以及許多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行為方式表明它們可能有“意識”。然而,這份名單并沒有以脊椎動物結束,研究人員正在將對意識的研究擴展至包括章魚,甚至蜜蜂和蒼蠅在內的更廣泛的動物中。據《自然......
4月27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在衛崗校區玉蘭路舉辦了“春日萌寵嘉年華——馬兒專場”。 活動現場。南京農大供圖4月27日是第二十四個世界獸醫日,今年的主題是“獸醫是不可或缺的衛生工作者(V......
4月20日,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營養學分會第十一屆第四次常務理事會議在湖南長沙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承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譙仕彥,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譚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