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祝偉團隊,以及北京大學東蘇勃、南京大學謝基偉等人,利用國家天文臺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觀測數據重新估計了擁有“超級地球”的恒星比例,發現類似太陽系一樣的不含“超級地球”的系統其實是占絕大多數的。相關研究論文近期發表于《天體物理學報》。
這項研究源于一個困擾了人們很久的問題。自2009年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升空以來,人類發現了數千顆系外行星。令人意外的是,絕大多數系外行星與太陽系已知行星很不一樣——這些系外行星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間,軌道周期一般在100天以內,被稱為“超級地球”,然而太陽系中并不存在這類行星。太陽系難道是行星系統里的一個“另類”?
近年來的多項研究似乎給出了“是”的答案。天文學家發現超過一半的類太陽恒星周圍都存在至少一個超級地球,這意味著,類似太陽系一樣的行星系統屬于少數群體。不過,這些研究中都有一個假設:假定多行星系統里面的行星的軌道都是共面的。
這次,科研人員從LAMOST對開普勒天區的恒星光譜觀測數據中,提取出3萬顆類太陽的恒星,并進行了一種名為“掩食時變”效應的分析。利用這一效應,人們可以知道同一系統內部是否存在與掩食行星軌道不共面的行星。他們分析發現,在假定所有的多行星系統都是共面的情況下得到的理論曲線,無法解釋關于掩食行星數量的觀測數據。為了更好地解釋這些觀測數據,越少行星的系統必須越“熱”(即各個行星軌道不共面),而越多行星的系統必須越“冷”(即行星軌道趨于共面)。
研究團隊發現,只有30%的類太陽恒星周圍存在“超級地球”,像太陽系一樣不存在“超級地球”的恒星其實是占大多數的。
中新網北京7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研究人員研究發現一顆“超級木星”式巨型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圍繞附近一顆約有35億年歷史的太陽型恒星運行。由于之前預測......
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記者張夢然)土衛六一直被天文學家視為最接近地球環境的衛星。《自然·通訊》17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這顆土星最大衛星上海洋的成分和海浪情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液態碳氫化合物的......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科技日報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張佳欣)據22日《自然》雜志報道,由美國西北大學牽頭的國際研究團隊揭開了一個長達400多年的太陽之謎:太陽磁場起源于何處?這一問題自伽利略時代以來一直困擾著科......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揭示了太陽低層大氣多溫小尺度熱爆發的形成機制。國際期刊《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埃勒曼炸彈和紫外暴,是普遍存在于太陽低層大氣中的兩......
極光非常罕見,但近日,黑龍江漠河和新疆阿勒泰的居民相繼欣賞到這一美景。5月10日晚至11日凌晨,在地球磁場和大氣的共同作用下,一場極光盛宴降臨這兩個城市。極光,是地磁暴引發的一種特殊天文現象,其誘因之......
在慕田峪長城拍攝的極光。高建明/攝■劉勇5月10日晚和5月11日凌晨,受地磁暴影響,全球多地出現罕見極光,這也是我國境內看到極光范圍較廣的一次,很多網友在朋友圈直播新疆阿勒泰地區拍攝到的極......
中新社南京5月7日電(徐珊珊)近6天時間內X級太陽耀斑爆發4次,引發社會關注。“夸父一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工程師黃宇7日在受訪時表示,當前正值太陽活動極大期,需要密切監測太陽活動,并提前預報可能的爆發......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做宇宙“焰火”的“最強瞭望者” 4月27日,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上,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愛......
4月24日,湖南衡陽南岳區在南岳完小組織開展系列航天科學教育活動,慶祝第9個“中國航天日”,為12000余名青少年播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種子。南岳是一座千古人文與現代科技充分融合的名山,傳為祝融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