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要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在科研過程中如何體現?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
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
怎樣理解科學精神,它包含哪些內容?
王建國:要理解科學精神,首先要理解科學的內涵。科學,不單單是指科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指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思想和科學的精神,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科學的精神。
所謂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它表達的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追求真理的意識,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和原理精神等。
1996年,我在北京去德國的飛機上碰到的一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的鄰座是一位60多歲的德國老人,聊天時得知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但當他在飯前打完胰島素后拿出一張很大的記錄紙時,我驚呆了。上面密密麻麻但非常清晰地記錄著過去幾個月來他的血糖值和胰島素給藥數據,還有血糖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記錄之詳盡、規范讓我們有些研究生的實驗記錄相形見絀。到了德國后我發現,飛機上遇到的情況并非偶然,科學精神已經滲入到了德國大眾的意識深層。德國人的廚房里普遍都有帶刻度的容器、秤等計量工具,菜譜書籍也都有明確的配方和制作程序,而不像我們的菜譜,這個“少許”,那個“適量”。
科學精神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
耐得住寂寞、求真務實、探索……這些都是科學精神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養。除了這些,我認為團隊協作精神也是科學精神的一方面。所謂團隊精神,簡單來說就是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精神的集中體現。核心是協同合作,揮灑個性、表現特長保證了成員共同完成任務目標,而明確的協作意愿和協作方式則產生了真正的內心動力。
隨著科學研究越來越復雜,現在搞科研需要一批人、一個團隊才能完成。團隊成員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主動為了整體而甘當配角,自愿為團隊放棄私利。其實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團結協作的過程,我們看到的偉大科學成果背后都是整個科研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以論文數和期刊評估成果違背科學精神
怎樣激發科學研究內生動力?
王建國:科學研究,有些可以形成關鍵技術而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人類造福;有些將來可能轉變為生產力;還有一些只是為了滿足人們認識自然的好奇心,但可以改變人們的世界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很多,但大部分是把科學研究作為職業,其貢獻是積累數據、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這是完全必要的。只有極少部分人是從本質上熱愛科學、探求未知,他們就是喜歡科學,不求名利,研究不明白,吃不下睡不著。
現在我們熱衷于過早、過度評估評價科學研究成果,早先是看發表了多少SCI論文,后來是看論文刊登在什么雜志上,產生了很多不良后果,從根本上違背了科學精神。其實,發表論文的數目和發表的期刊并不能準確反映研究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很多科研工作在多年后才能體現其價值,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成果發表在“很不起眼”的雜志上。我認為,對科學研究應該少評估、少評判、少評價,為科研工作者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如果要評價,也應該更加注重研究成果本身的科學內涵。讓科學家們能真正安下心來潛心研究,為一些重大的科學目標或者技術目標去做科研,科研的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地激發,科研的功利性自然就會減少。
科學思維與方法的缺乏使所得結果更像“偶遇”
我們的科研現狀如何?突出的問題在哪里?
王建國:我認為,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乏善可陳,甚至學術造假,浮夸浮躁等現象頻發,根本原因不僅在于科學精神缺失,科學思維與方法的缺乏也是重要因素。長期的應試教育,使我們擁有了很多“知識”,卻沒能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方法。我們很多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難免讓人聯想到“奇技淫巧”,而不是源于基本原理、令人信服的科學方法,所得結果也更像是一種“偶遇”,而不是基于普遍科學原理的一種必然,很多工作甚至是將本來就復雜的現象更加復雜化,而不是簡單化、條理化,沒有找到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科學價值不大。
科學思想與方法的缺乏和我們的文化傳統與推理方式有關。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學派叫名家,極其善辯,他們討論概念的形成,追究概念的不同及其相互關系,如“白馬非馬”“堅白論”等,看起來很枯燥,其實很重要,可惜歷來對其評價不高,甚至被認為是詭辯。邏輯推理分兩種,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是從個體現象中發現普遍規律,演繹推理是在普遍規律下分析個體現象。這兩種方法我們掌握、應用得都不夠好,我們可以從個體現象中總結出一些經驗規律,但上升不到科學的層面,如我們的“四大發明”;我們掌握了很多“死知識”,但不能很好地利用普遍規律去分析個體現象。
“高水平的裁判員,往往讓運動員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但又能保證整個比賽既流暢,又合規。”在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李雨鍵看來,北京市開展的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就猶如這樣的“裁判員”。完善科研項目經費管理,......
項目概況河南大學高端科研裝備購置與更新(配套)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登錄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http://www.hnggzy.net)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4年05月06日09時00分(......
在近日愛思唯爾發布的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中,太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馬立峰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崔志華再次上榜。據悉,愛思唯爾2023“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主要采用全球權威的引文與索......
評上教授,意味著學術地位提升、能調動更多資源、脫離“非升即走”苦海……以至于很少有人會思考,它會帶來哪些“副作用”。一位來自加拿大的水文學教授卻勇于自我剖析。他表示,“評上教授,讓我的科研創造力趨近枯......
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編號:442000-2024-01095項目名稱:華南農業大學中山創新中心2024年科研設備采購采購方式:公開招標預算金額:5,400,000.00元采購需求:合同包1(科研設備)......
近日,在浦東新區2023年度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表彰暨2024年度重大工程建設動員會上獲悉,2024年,浦東新區全年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項目465項,年度計劃投資約1656億元,年度投資創歷史新高,計劃實......
“我們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適合做、企業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緊密縫合!”日前,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江蘇產研院”)院長劉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2013年,為解決科技成果轉......
“科學儀器的研發投入大、周期長,科學儀器的國產化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地方形成合力。”在全國政協委員曹其東看來,科學儀器的細分應用領域多,涉及的技術也多,產業鏈上涉及不同體制的主體。因此,既要......
“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大膽使用加強培養青年人才”……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的話題中含“青”量十足。在3月5日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分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認為,科研經......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僅儲能方式廉價,同時是實現可再生能源再分配,解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