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北方向600多公里,錫林郭勒大草原。
這里有離京津冀經濟圈最近的草原牧區。18萬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場上,牛羊是最常見的牲畜。
錫林郭勒盟是牧業大盟,對牧民來說,草原一年四季的牧事活動各不相同,氣象預報與其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他們的“時間表”是怎么來的?答案得問草原上的氣象工作者。
錫林郭勒阿巴嘎旗氣象局工作人員蘇楞高娃告訴記者,在當地,家家戶戶都有300頭以上的羊,是牧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及時告知牧民氣候變化、給出科學建議非常必要。
以一年四季的牧事活動為例:春天是接羔保育期,剛出生的羊羔若遇上過低氣溫,就有傷亡風險;夏季為羊抓絨剪毛,若晝夜溫差大且多雨,羊就容易生病著涼;秋天打草備料時,如果氣候過于干旱,牧草質量將直接影響牲畜過冬。
錫盟草原面積大、牧民居住分散,極端天氣可直接引發經濟損失。
牧民“靠天吃飯”不易,氣象服務如何助其減輕負擔?在阿巴嘎旗,當地正在試驗一種名為“牛羊天氣指數”的保險模式。
阿巴嘎旗氣象局局長魯雙寧表示:“草原上常見的黑災白災,就是旱災和雪災。原來牧民受災情況如何,沒人能說清楚。現在對積雪程度、土壤蒸降差等指標進行觀測,保險賠付就有了科學根據。”
“科學觀測的東西做完,得讓人看懂。”魯雙寧說,“遙感植被覆蓋觀測我們已經做了6年,哪一年降水足,哪一年降水少,遙感圖一看就知道。牧民都能看懂,誰也糊弄不了。”
據統計,2016年全旗共有1068戶牧民參保,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共獲得賠付795萬元。
在錫林浩特國家觀象臺,矗立著一座百米高的三角棱柱鐵塔,不同高度處裝有各式各樣的傳感器。除了溫度、濕度、風速、風量等常規指標外,這些傳感器還能測量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濕度和土壤熱流密度。
“這里的畜牧業生產主要靠天然草場。”觀象臺氣象分析師師桂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草的生長周期決定什么時候能放羊吃草,草的產量決定牧戶能留存多少草料過冬。”
因此,研究氣象變化如何影響牧草生長,就能為牧事活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以往觀點認為,圍封天然草場的時間越長,保護草原生態的效果越好。但觀象臺的工作人員曾用一項研究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錫林浩特國家觀象臺臺長王英舜表示,長期禁牧以求保護物種多樣性的辦法不可取。“隨著時間增長,物種多樣性和草的生長速度都會先上升后下降,及時停止休牧、適當放牧反而有利于維持草原生態平衡。”
在觀象臺的建議下,錫林浩特地區先前為期60天的禁牧期縮短至40天,降低牧民飼養成本的同時,草場的生態保護也得到兼顧。
精準到位的氣象服務,絕非僅靠單一氣象臺站就能完成。
“我們的氣象監測,天、地、空三個維度都要覆蓋到。”錫林郭勒盟氣象局辦公室主任青格勒圖語氣中透著自豪。
由衛星遙感監測系統、氣象觀測站和天氣雷達組成的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可謂當地氣象現代化建設的一大亮點。
監測網中的系統各有分工:草原森林防火、植被覆蓋、雪災沙暴的觀測,都要依靠衛星遙感系統;地面氣象站負責監控風、溫、濕;而有了天氣雷達,就能在天地之間,對云層進行“切片式”掃描,實現短時、臨近天氣預報。
“從前我們地面監測站的數量只有幾十個,自動站監測到這個地方下雨,那個地方卻不一定下雨。現在監測站的數量已經達到481個,全盟平均每20公里就有一個監測站,預報預測的能力勢必會提高。”青格勒圖說。
回憶起2017年的旱災,錫林郭勒盟巴彥圖嘎蘇木的牧民孟克感觸頗深:“以前遇上旱災,我們就按傳統經驗讓牲畜出欄。但羊剛開始發育,價格肯定不好。去年夏天旱災時,要沒有氣象部門的預報,我們可能也出欄了。”
孟克表示:“身為牧民,以前放羊是靠傳統經驗,現在一打開手機就知道天氣,很欣慰。”
進入夏季,我國經常出現強降雨天氣,尤其進入“七下八上”主汛期后。華北、東北、華東等多個地區出現較強降雨過程,對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那么,氣象部門都是通過什么手段監測暴雨呢?我們一探究竟!首先小伙伴們......
昨天(10日),北方繼續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河北中部、山東西北部、新疆吐魯番等局地氣溫達40—43.3℃,山東、河北、天津、江蘇有27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上旬極值。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十......
6月3日,復旦大學和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智院)聯合舉辦“走進智能氣象”主題活動暨智能氣象創新生態聯盟成立儀式,并發布了面向產業應用的伏羲系列氣象大模型2.0(以下簡稱“伏羲”2.0)。包括復......
每周五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全球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工程技術團隊負責人沈學順都會召集團隊成員開會,討論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技術問題。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天氣預測的探索。而數值預報的出現,終于讓......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當地時間3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批準通過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計劃,以填補關鍵信息空白,并支持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機構指出,當下許多涉及溫室氣體的國際和國家活動主要是由研究界支......
中新網2月23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23-25日,受弱冷空氣影響,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黃淮中東部、江淮、江南中東部、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4~6℃降溫,局地降溫8℃以上。此外,23日,西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