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一個晚上,念青唐古拉峰腳下的羊八井上空,幾束黃色、綠色的激光束指向天空深處。這不是普通激光筆發出的光,而是集合了多種先進探測的多波段多大氣成分主被動綜合探測系統(APSOS)正在開展觀測。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支持下,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牽頭的科學家團隊通過長達6年的工作,完成了該系統的研制。不久前,基金委組織儀器測試專家組對APSOS系統進行現場測試。專家組認為,系統各項實測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呂達仁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APSOS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在垂直方向上對全大氣層多要素進行觀測的系統,探測能力在未來5至10年內將保持國際同類系統的前沿水平。”
積累多年的科學問題
“1956年,臺風席卷上海,把一個幾十噸重的鍋爐吹到空中移動了100米再砸到地上。”在回答“為什么要做APSOS系統”時,呂達仁從60多年前的故事開始講起。
現代大氣物理學在約一個半世紀前就建立起來。空氣的流動形成風,熱空氣往上走,到一定高度水汽凝結,變成云,最后形成雨、雪等天氣。“過去百年,大氣科學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大氣層的全球性長期監測,其中包括以自動氣象站網為代表的‘地基直接探測’和以衛星為代表的‘天基遙感探測’。”呂達仁說。
當前,氣候變化、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氣候、環境與生態的負面效應影響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大氣物理學家看來,對自然過程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地表系統變化、大氣過程變化及其驅動過程的定量描述,成為應對上述問題的科學基礎。
研制一套能在垂直方向上對全大氣層多要素進行長期連續觀測,且具備高垂直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的系統,這個想法在呂達仁和同事的腦海中醞釀多年。2012年,他們如愿以償。基金委啟動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APSOS是首批資助的9個項目之一,項目總經費9300萬元,由大氣所牽頭承擔。
“透視”110公里大氣層
隨后6年,大氣所聯合國內6家科研單位開展APSOS的研制工作。據了解,該項目實現了多個“國內首次”:將太赫茲技術應用于地基大氣探測領域,將地基測云雷達由Ka波段上升到W波段,同時無縫隙探測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臭氧濃度廓線,實現多套激光雷達共享組合望遠鏡接收及焦平面空間復用技術等。
正是這些高科技手段“打通”了近地面至110公里高度的大氣層,使科學家能獲得溫度、風場、臭氧、二氧化碳、水汽、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云和氣溶膠等多個要素的觀測數據。
呂達仁介紹:“APSOS將重點關注大氣層的兩個過渡區域。”第一是對流層頂,位于距地表10公里至20公里處,臭氧層對太陽紫外輻射的吸收使得這一區域的溫度隨著海拔高度而上升,科學家稱之為“逆溫”。“了解這一高度的大氣有助于理解地表活動和人類活動對大氣影響的向上輸送過程。”呂達仁表示,“這將為我們日后建立和改進數值預測模型提供依據。”
第二個過渡區域則是中間層頂,位于距地面70公里至90公里處,是從中性大氣到電離層、大氣從均勻分布到非均勻分布的過渡區。科學家將利用激光雷達探測這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和風場分布,利用太赫茲超導輻射波譜儀來獲得這一區域的水汽、臭氧等成分的分布特征。
既煩瑣又艱苦的高原工作
回顧6年時光,呂達仁用“既煩瑣又艱苦”來描述。煩瑣,體現在APSOS系統的復雜性上。“比如,我們采用了多臺激光雷達,世界上很少有一套系統能夠同時擁有這么多波長、瞄準這么多探測目標的激光雷達。”他說。
針對激光雷達如何實現兩米等效口徑光學望遠鏡接收的問題,起初,考慮到國內廠家主要生產口徑1米的鏡坯,項目組計劃采用3臺激光雷達共用7個1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經過多次論證,科學家放棄了這個方案。
該項目科學家、大氣所研究員潘蔚琳解釋:“1米的鏡坯雖然容易找到,但組合起來調試難度大,任何機械抖動以及由于熱脹冷縮效應引起的結構變化都會直接影響激光雷達的整體探測能力,還需要考慮避免光學信號之間的相互串擾。”
2014年,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一家天文儀器公司開展技術攻關,采用4個1.2米口徑望遠鏡的激光雷達接收方案,突破了非共焦組合式光學望遠鏡技術和多光纖、多波長的空間分光技術,極大提高了激光雷達的工作穩定性。
2017年9月,APSOS系統在安徽淮南完成聯調后,整體入駐西藏羊八井國際宇宙線觀測站。研究團隊在高原的艱苦工作也從此開始。“羊八井海拔4300米,本來就缺氧,加上我們的大多數儀器需要值班人員在夜間通宵觀測,”去過南極和北極的潘蔚琳表示,“第三極”的工作更具挑戰性。
青藏高原大氣中的許多過程研究將隨著APSOS項目的進展不斷展開,科學家對此充滿期待。
月球上雖然沒有可供呼吸的空氣,但它確實擁有一層極其稀薄的大氣層。月球的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指出,月球大氣層主要是撞擊汽化的產物。月球有一層稀......
月球上雖然沒有可供呼吸的空氣,但它確實擁有一層極其稀薄的大氣層。月球的大氣層是如何形成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在《科學進展》上發表論文指出,月球大氣層主要是撞擊汽化的產物。月球有一層稀......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7月25日,大氣環境監測衛星、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兩顆科研衛星正式投入使用。兩星投入使用后,將對大氣環境與陸地生態系統開展監測,為建設美麗中國,有力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達......
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公告【項目概況】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湖北省政府采購電子交易數據匯聚平臺(網址:https://czt.hub......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光學波段的信號可以作為探測熱木星大氣逃逸的探針。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們通過觀測遠紫外波段的信號,發現......
副熱帶季風區是世界人口的聚集區。低層副熱帶大氣環流連接熱帶信風和中緯度西風,通過副熱帶高壓的西側將熱帶的水汽向極地輸送,調控全球的能量和水汽循環。因此,副熱帶季風在全球變暖下的變化特征和機制是氣候變化......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上,全球32個大氣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瓦里關本底站已運行了整整29年。1994年9月17日,瓦里關本底站正式掛牌,開始了為地球“測溫”的工作。它也成為......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指出,如果維持現行保護政策,預計到2040年,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其他地區的臭氧層將恢復至1980年之前的水平。盡管臭氧層完全恢復尚需時日,但人類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1987年,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