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絡
轟轟烈烈的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告一段落了,這一屆諾貝爾獎的感嘆聲很多。有人感嘆日本人又獲得了諾貝爾獎,至今已經有18次了;有人感嘆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命運坎坷,在以副教授職稱退休只有1年左右的時間里,奇跡般的獲得了諾貝爾獎,并成為她所在大學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當諾貝爾化學獎公布時,人們則是一如既往地感嘆“純化學已死,又一次給了做生化的人”……
許多人都注意到斯特里克蘭諾獎成果論文發表在“不能用于職稱評定的、低影響因子”期刊《光學通訊》。這讓我想起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發表在中文期刊《科學通報》,日本中村修二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發表在《日本應用物理學報》和《應用物理快報》。像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總而言之,諾貝爾獎重要成果再一次發表在不起眼的期刊。
什么樣的成果才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個問題的答案非常簡單:原創性成果。在學術界,只認第一。當我們反思為什么我國再次錯過了諾貝爾獎,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問題值得再思考。
首先,到底什么樣的期刊才是好期刊?如果按照影響因子來進行評價,《光學通訊》是三流或者四流期刊了,這樣期刊的論文,在國內別說不能夠用來評人才頭銜,在好一點的大學評正教授也拿不出手,如果是博士研究生拿去評獎學金也只能排在最后了。
但發表在這個期刊的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說明諾獎的分量不會因為某期刊影響因子低而被看低。有很多朋友評價,現在社會多以發表為王、發表快為王,正因為這個現象,物理領域現在都非常認可預出版,而《光學通訊》的最大優點也是發表快,或許以后大家會認為發表快的期刊就是好期刊。
其次,重要成果都能發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嗎?斯特里克蘭的這個成果,現在看來自然是重量級成果,那么她當年一定能在《自然》或者《科學》上發表嗎?筆者認為是非常難的。
一篇論文能否發表在理想期刊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首先,論文必須對編輯的口味,如果編輯沒有這個欣賞水平,有可能就直接被槍斃了。其次,論文必須符合評審人的認知。越是原創的成果,審稿人越是沒有經驗去評審,被審稿人槍斃的可能性就越大。
再次,作者作出成果時能否馬上知道該成果的分量?現在影響因子特別高的期刊已經“圈子化”,在圈里的人作出的普通成果也能夠發表在影響因子非常高的期刊,而不在圈里的人即使作出了非常一流的成果也不見得能夠發表在理想的期刊。特別是很多原創性成果,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才能夠知道這個成果的重要意義。
如果斯特里克蘭和她的導師當時就能夠知道這個成果的意義,他們是否還會往《光學通訊》期刊投稿呢?對于自然科學成果的評價,通常都需要時間的檢驗,不能有論文發表在《自然》或者《科學》上就評價其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
第四,我們需要重視什么樣的研究?現在國內學術界有很多人非常重視“影響因子”,每年SCI影響因子公布,都是關于影響因子的討論。“某某期刊今年影響因子獲得重大突破”“某某期刊影響因子今年降了”等。甚至很多學者為了能夠發表影響因子高的論文,天天跟風做一些“熱門”的研究。
最后,原創成果重要還是發表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成果重要?經常聽人們評價學術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外行評審內行,具體表現就是數論文數量,數論文影響因子。
事實上,很多原創成果發表的期刊影響因子很低,得到的評價就是不如高影響因子期刊的成果。長此以往,學術圈愿意做原創研究的人越來越少,與諾貝爾獎只認第一、只認原創的評審規則相悖,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要改變現狀,就必須改變評審模式。只要是真正的原創成果,不管發表在什么期刊,它都比跟風的成果重要,即使后者影響因子很高。
當我們更加重視原創性研究工作、原創性成果,通過若干年的積累沉淀,我們一定會迎來一個又一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我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感到非常高興。首先,它是唯一接納我的機構,而在法國,退休后要找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我非常感激俄亥俄州立大學,希望它能夠因為這個諾獎獲益。”在得知獲得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后,美國......
ThomasC.Südhof于2013年與JamesRothman和RandySchekma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調節細胞內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機制的突出貢獻。在202......
10月4日,MoungiG.Bawendi、LouisE.Brus和AlexeiI.Ekimov因發現和合成量子點而榮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一時間,量子點材料再次得到了眾多科學愛好者的關注與討論。......
10月12日,美國微型發光二極管(MicroLED)顯示器開發商MojoVision宣布,公司正式完成4350萬美元、折合約3.18億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MojoVision開發了高性能量子點(HPQ......
匈牙利裔美國科學家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Karikó)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DrewWeissman)因其為mRNA疫苗發明奠定基礎而斬獲諾獎,同行高度評價他們的研究,就像諾貝爾獎委員會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645.shtm文|《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劉如楠馮麗妃李晨圖片來源:賓夕法尼亞大學官方網站勵志!......
2023年9月21日,Lasker基金會宣布了2023年度拉斯克獎的6名獲獎者。今年拉斯克獎共設立3個獎項:臨床醫學研究獎、基礎醫學研究獎以及醫學科學特別成就獎。自1945年以來,拉斯克獎(Laske......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5913.shtm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3年諾貝爾獎將于10月2日至9日陸續頒布。其中:10月2日......
“我經常使用微信、支付寶、淘寶等,它們給生活帶來便利。”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不僅演講報告上每句話都做中文標注,并且表示,自己是“中國App愛好者”。邁克爾·萊維特做主旨......
2023年5月16日到5月23日,一周的時間里,87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從北京到廣州,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的高能論壇到大灣區科學論壇,活動安排雖不算密集,但舟車勞頓于他的年齡來說仍稱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