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新標頒布,2018年8月1日正式施行!本文解讀《土壤環境質量標準》,聚焦《土改》4點,為你講解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歡迎加入土壤檢測答疑群。
關鍵詞:兩個分類、兩個指標
舊版土壤質量標準
有哪些不足?
如今世界各國,都有針對土壤的環境質量標準。
美國EPA的土壤篩選導則(Soil Screening Guidance)、英國的土壤污染限值(Soil Guideline Values)、荷蘭的土壤修復導則(Soil Remediation Circular)澳大利亞的土壤、沉積物及水體污染限值(Assessment levels for Soil, Sediment and Water)、日本的土壤污染環境質量標準(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 for Soil Pollution)......
歐美等發達國家環境評估與治理的理念較為先進,總體遵循先評估人體曝露風險,再計算限值,最終基于風險評估制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思路。
我國對于土壤質量的評估與管控起步較晚,由上圖可以看出,直到1996年才開始實施《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6),對土壤中8個主要污染元素和兩種有機農藥限量值進行了限定,而且這22年,一直沿用這個標準。由于條件所限,96版的土壤質量標準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
· 由于當時忽視了非種植用地污染狀況對人類健康安全的影響,所以該標準僅適用于種植用地與自然保護區;
· 由于當時并未建立人體曝露風險模型,所以該標準僅針對限定值設定了三個水平,分別針對自然保護區、人類健康和植物生長,分級相對比較模糊;
· 與上一條原因相同,該標準限值確定方面缺乏足夠客觀依據;
· 由于當時對有機污染物的危害認識不足,所以限定物質中幾乎沒有關注VOCs、SVOCs、PCBs、PAHs等有害物質;
· 由于當時的檢測手段有限,所以沒有設定推薦的檢測手段。
基于這些缺陷和不足,生態環境部終于頒布了新版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啦!!!!!
新舊版土壤質量標準的對比
有哪些不同?
生態環境部土壤環境管理司負責人近日表示,我國現行的土壤標準是1995年頒布的,已經不適應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風險管控。最新發布的《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15618-2018)(以下簡稱《農用地標準》)《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36600-2018)(以下簡稱《建設用地標準》),與空氣質量標準和水環境治理標準都有所不同。水、氣標準用于判定環境質量是否達標,而土壤標準則用于風險篩查和分類。
那么,究竟新標準和舊標準有什么不同呢?
讓我們通過5張漫畫來進行說明。
不同點一
新標劃分了土壤用途
將原本的一個標準拆分為兩個標準:
《農用地標準》(GB 15618-2018)
《建設用地標準》(GB 36600-2018)
明確了不同土地用途應遵循不同的環境質量標準
相比于過去僅關注種植用地,企業排污導致的頻發的環境安全事件使得城鎮建設用地的安全狀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次就建設用地的土壤質量單獨制定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對于國家防控和治理土壤污染、早日達成“土十條”既定目標將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具體分類:
1、在農用地方面,新標準劃出了篩選值和管制值兩條線,據此將把農用地分為三類:
第一類:品質好于篩選值標準的土地就是安全農用地;
第二類:污染高于管制值的土地,原則上禁止種植食用農產品;
第三類:在篩選值和管制值之間的土地,則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安全利用措施。
2、《建設用地標準》將城市用地分為第一類用地和第二類用地。
第一類用地:包括中小學用地、醫療衛生用地和社會福利設施用地,公園綠地中的社區公園或兒童公園用地。
第二類用地:主要是工業用地、物流倉儲用地等。
改革意義:
《農用地標準》以保護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要目標,兼顧保護農作物生長和土壤生態的需要,分別確定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
《建設用地標準》以人體健康為保護目標,規定了保護人體健康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
不同點二
新標設定了風險值
針對建設用地和農用地
分別根據不同程度的曝露風險設定了
“風險篩選值”
“風險管制值”
農用地土壤污染物曝露途徑為進入食物鏈后被人體攝入;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物曝露途徑為直接攝入、皮膚接觸、吸入土壤中氣體污染物等。新標準中的限定物質種類和限值均根據曝露風險制定,有充分的客觀依據。
具體概念: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的基本內涵是,農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該值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生態環境的風險低,一般情況下可以忽略。對此類農用地,應切實加大保護力度。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制值是指,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過該值后,產出的農產品有可能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且難以通過安全利用措施降低污染風險。對此類農用地用地,原則上應當采取禁止種植食用農產品、退耕還林等嚴格管控措施。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是指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設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該值的,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以忽略;超過該值的,對人體健康可能存在風險,應當開展進一步的詳細調查和風險評估,確定具體污染范圍和風險水平。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制值是指在特定土地利用方式下,建設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過該值的,對人體健康通常存在不可接受風險,應當采取風險管控或修復措施。
不同點三
新標關注物質種類顯著增加
《農用地標準》風險篩選值共有11個污染物項目
較現行標準增加了苯并(a)芘
從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角度
保留鎘、汞、砷、鉛、鉻等5種重金屬
從保護農作物生長的角度
保留銅、鋅和鎳等3種重金屬
六六六和滴滴涕繼續保留
建設用地檢測指標增加至 85
稻田土壤氮素利用率低,導致大量硝酸鹽淋失或以溫室氣體N2O的形式進入大氣,造成一系列污染。硝酸鹽異化還原為銨(DNRA)可將移動性強的硝態氮還原為固持性更好的銨態氮,提高土壤氮素可利用性,同時減少N2......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強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 日前,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朱永官團隊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發表文章稱,根據其對土壤食物網中動物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變化規律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轉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導和調控短期碳循環的關鍵參數。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將枯落物或根沉積物轉化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這可能有利...... 5月10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土壤環境狀況保持穩定,土壤環境風險基本得到全面管控。到2035年,土壤污染防治體系趨于完善,土壤環境狀...... 近日,生態環境部已批準《水質6種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的測定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法》(HJ1242—2022,以下簡稱“水質標準”)《土壤和沉積物20種多溴聯苯的測定氣相色譜-高分辨質譜法》(HJ1...... 每年有大量二氧化碳(CO2)從土壤中釋放,主要來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養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多數研究中僅單獨探究土壤碳礦化或凋落物分解,同時探......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形成速率有多快?土壤是不是與我們人類一樣,也會生老病死?世界上最古老的土壤在哪里?土壤與人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對于人類而言,土壤是和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存在。但是,在很多人眼里,...... 嫦娥五號探測器帶回來的“無價之寶”,落戶南京大學的1克月球土壤有了研究新發現!有望借助月壤生產氧氣和燃料南京大學鄒志剛院士、姚穎方教授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其他網友還關注過
農業資源中心揭示稻田保氮減排新機制
貴州省“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發布
抗生素抗性基因:可通過土壤食物網影響人類健康
土壤微生物介導的碳循環過程研究獲進展
北京市發布“十四五”時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
涉及地表水和土壤!兩項新污染物監測標準發布
熱帶森林土壤碳釋放對長期氮磷添加的響應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等研究
方寸之間看土壤:“地球的皮膚”該如何保養?
月球帶回的“土特產”,南京大學有了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