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媒體報道了兩年前清華大學11篇材料科學領域論文因學術不端遭到撤稿一事,引發熱議。
當天晚上,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回應稱,早在2017年4月,其已經會同學校有關部門,對涉事論文作者、該院2010級博士生葉肖鑫涉及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進行了嚴肅處理,撤銷了其博士學位。這一處理結果在校內進行了公告。2017年6月,該院停止了葉肖鑫導師唐國翌教授的研究生招收資格,撤銷了其材料學科負責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長職務,目前唐國翌已辦理退休手續。
而在媒體曝光之前,清華大學從未就此事公開發聲,也沒有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段偉文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由于科研管理部門尚未針對學術不端出臺處理細則,相關機構即使遇到造假行為,也會持觀望態度。“這類事件的關注度不高,如果相關部門施加的壓力不夠大,當事機構就會以‘拖字訣’應對,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審稿人郵件引發的學術“打假”
10月19日,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網站以大篇幅報道了清華大學撤稿事件。文章指出,撤稿原因是重復使用、濫用圖片,欺騙性署名以及其他學術不端行為。這些論文發表于2014到2016年。
一些圖片在不同的論文里反復出現,描述完全不同的材料或樣本。此外,論文團隊還擅自給論文增加署名——被署名者對論文發表一事完全不知情。
仔細看下來,這11篇論文的作者都涉及同一個人——唐國翌。唐國翌今年已經64歲,主要從事相變儲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10月21日,有媒體貼出了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能源與環境學部”教師列表截圖,唐國翌的名字在“正高”一欄。不過,21日晚上科技日報記者再次查看網站同樣頁面時,唐國翌的名字已經消失。
在這些被撤稿論文里,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博士生葉肖鑫的名字也頻繁出現。他已經于2015年畢業。網上一份疑似葉肖鑫本人制作的PPT中列出了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16篇論文,均為和唐國翌合寫。
葉肖鑫在2015年被提名清華大學“學術新秀”。在那份PPT上,葉肖鑫說,他的學術目標是當一名教授。
記者21日以多種方式聯系唐國翌和葉肖鑫,均未得到回復。
那么,他們的學術不端行為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研究者蒂艾寧(Tiainen)告訴撤稿觀察網站,他們之前不斷接到一位審稿人的郵件,要求他們引用一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論文。很明顯,這位審稿人希望增加自己論文的引用量。
審稿人表現得過于急切又強硬,激發起了這位研究者的反叛心理——我倒是要看看,你要我引用的論文究竟是什么來頭?
這一“好好看看”,就看出了意外收獲。蒂艾寧和團隊從被要求引用的論文開始“順藤摸瓜”,發現唐國翌團隊的論文中,有兩篇結論幾乎一樣,有16篇只是對文章和圖表進行重新編排和略微修改……于是,他們向相關期刊編輯部揭發了此事。
專家:莫錯把成果量化指標當成研究本身
為何名校會身陷“撤稿門”?
段偉文表示,從清華的撤稿事件可以看出,低水平、低質量和虛假研究大量存在,但又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學術不端的一個重要誘因,是相關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錯把一些成果量化指標和學科評估結果當作科學研究本身,誘使部分科研人員為追求量化評分不擇手段,在偏離科學研究的本義和違背科學精神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段偉文認為,現如今科研界出現了一些問題:定向研究使科研活動變得更加浮躁,每個人都急于拿新的項目,而不愿意質疑與之關系不大的數據與實驗的真實性;在科研文化上,對成果數量和所謂期刊等級的強調與科學精神相去甚遠,制造了大量低水平成果甚至虛假成果;科研人員的相對過剩與過度競爭,使發表論文的目標被扭曲為職業生涯目標…… “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它們使研究者的個人目標與科學研究的目標發生了方向性沖突,這種沖突所導致的研究行為的扭曲,又很難通過現有機制得到系統性防范。”段偉文坦言。
他的建議是,要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的自治功能,也要從科學研究的范式變革入手,倡導“開放科學”,強調數據、研究過程和成果的共享。“這種機制至少可以先在得到研究基金支持的相關項目中試驗推廣,它的實施可以減少重復性研究,提高研究資源的使用效率,使科研質量更有保證。”
當地時間11月6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21屆IETF大會上,國際互聯網協會將2024年度喬納森·波斯塔爾獎授予中國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星。據悉,國際互聯網協會在頒獎詞中表示:“李星教授是中國......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
據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消息,9月11日,著名數學家、日本學士院院士深谷賢治(KenjiFukaya)在清華大學雙清綜合樓開始了他入職清華后的第一課。深谷賢治深谷賢治,1981年在東京大學獲得數學......
本報北京電(萬恒易、宋曉微)日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武劍教授團隊主導研發的我國首個基于專病的醫學人工智能模型——靈犀醫學腦血管病專病大模型正式發布。作為數字診療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新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在給學生上課。清華大學供圖(資料圖片)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簡稱“姚班”)、量子信息班、人工智能班,持續引領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成立清......
清華學生正在參加體質測試。清華大學供圖8月15日,清華大學舉行202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典禮結束后沒幾天,該校自動化系大三女生常瀟予就在朋友圈發了一則招新啟事,歡迎剛入校的學妹加入系女子排球隊。“我們......
清華新聞網8月29日電 水在常溫下呈液態、冰的密度比水小、DNA的雙螺旋結構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現象背后都有氫鍵的存在。由于鋰元素與氫元素的相似性,鋰鍵作為與氫鍵相對應的化學鍵于上世......
直播時間:2024年8月30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3131739152......
乙酰膽堿通過廣泛的膽堿能神經支配調節多種認知功能。然而,特定的膽堿能亞群、回路和識別記憶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4年8月26日,清華大學魯白及首都醫科大學Y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8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校長李路明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出席儀式,共同為研究院揭牌。李路明和關志鷗為研究院揭牌清華大學是國內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