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
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UMC)小鼠神經行為中心主任、華人學術打假人楊沐發現的。該期刊是愛思唯爾旗下的《分子液體雜志》(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影響因子為5.3,排在JCR分區一區。
楊沐順藤摸瓜,揪出了兩名涉嫌造假者,他們分別是印度人S. Muthu和埃及人Ayman M. Atta。
來看看他們干了些什么。兩人使用極其拙劣的手法手繪光譜圖,線條歪歪扭扭,“一眼假”;他們復制粘貼出許多納米粒子,從而偽造電子顯微鏡圖像。他們的論文如同流水線上的產品,源源不斷地涌向《分子液體雜志》等權威期刊,甚至短至3周就走完投稿到發表的所有流程。
“Ayman M. Atta在材料科學領域30多年,發了300多篇文章,卻被我一個研究小鼠行為的女人揭露造假。”楊沐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即使不懂材料科學的人,也能看出這些圖片是偽造的。
很明顯是手繪的光譜圖,這種圖還有很多。
“助理教授”S.Muthu
Muthu自稱是印度Arignar Anna Government Arts College的“物理學助理教授”,但在該學校官網物理系教職工名單中,記者并未找到他的名字。谷歌學術顯示,這位“助理教授”共發表了428篇論文。
僅2023年,Muthu在《分子液體雜志》上發表了27篇論文。他何以能在一年時間內,在同一本期刊上發表這么多論文呢?這讓楊沐心存疑問。
S. Muthu在谷歌學術上的頭像。
來看看他的“杰作”。
紅色箭頭所指之處,峰端竟然向左傾斜。
數據出處:doi: 10.1016/j.molliq.2022.119248
在對Muthu的“問題論文”逐一查閱時,楊沐驚奇地發現,這些論文通常在3個星期內通過《分子液體雜志》的同行評審。
怎么會這么快?顯然,這些論文壓根未經認真評審,就急匆匆地發表了。
光譜圖通常附在論文手稿的結尾。楊沐推測,期刊編輯和審稿人壓根沒看過這些圖片和數字。還有一種更可能的推測——他們只看論文標題,特別是冠以“能治愈某種疾病”的標題,就像給論文罩上了“金鐘罩”,可以免受仔細審查。
Muthu的一些論文就宣布研制出“有效的”癌癥藥物,雖然文中完全沒有與癌癥相關的數據,但是無人在意。
楊沐還發現,Muthu格外喜歡與沙特阿拉伯學者合著。例如,他的合著者中常出現一個名字——Ahmad Irfan,此人隸屬于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國王大學(King Khalid University),其他一些合著者則隸屬于沙特國王大學(King Saud University)。
除了《分子液體雜志》,Muthu還“污染”了其他期刊,如愛思唯爾旗下的《印度化學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Indian Chemical Society)、施普林格旗下的《分子模型雜志》(Journal of Molecular Modeling)。
《中國科學報》向Muthu發送了郵件,截至目前未得到回復。
正教授Ayman M. Atta
相比印度人Muthu,Atta要厲害得多。這位59歲的教授已在材料科學領域“摸爬滾打”30多年,發表了300余篇論文。
Atta目前是埃及石油研究所(Egyptian Petroleum Research Institute)的教授,第二供職機構為沙特國王大學。他從2005年起,就是正教授了。
Ayman M. Atta。
楊沐將他的所有文章查閱了一遍,并在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標出了96篇涉嫌作假的文章,有多達數百張偽造的數據圖分布其中。
“能看出來,在手繪這些圖時,作者的手都在哆嗦。”楊沐哭笑不得。畢竟在埃及,Atta好歹也算是領域內“資深人士”。
數據出處:doi: 10.1016/j.molliq.2017.12.154
數據出處:doi: 10.1016/j.molliq.2020.113407
Atta“筆耕不輟”,涉嫌造假的論文流向多種期刊,包括愛思唯爾旗下影響因子6.5的《有機涂料進展》(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影響因子5.9的《環境科學學報》(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美國化學學會出版商旗下影響因子4的開放獲取期刊ACS Omega等等。
用復制粘貼而來的納米粒子,偽造出電子顯微鏡圖像。
數據出處:doi: 10.1021/acsomega.1c00188
所有這些涉嫌欺詐的行為,都幫助Atta獲得了來自美國—埃及科技聯合基金(US-Egy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int Fund)的資助。
Atta還拿涉嫌偽造的論文去“送禮”,受益者是他在美國北得克薩斯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時的前東道主——Jose M. Perez。
德國學術偵探Leonid Schneider與Atta取得了聯系,并將Atta的澄清書公開在網上。
Atta聲稱,在其研究中,基于投射電鏡(TEM)、掃描電鏡(SEM)和光學顯微鏡的分析由阿拉伯地區中央實驗室的專家完成。由于分析的設備比較老舊,專家只能將分析結果以圖片形式(jpg或tiff格式)發回,沒有任何原始數據。
“審稿人和出版商要求提高圖片分辨率,我們反復重新繪制,但保留了原始的顏色。結果真實,沒有任何篡改。”Atta說。
Atta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并不是專業的圖像處理人員,手頭也沒有先進的程序工具,但我們沒有篡改結果。”
他對此事的解決方式是,“如果由于電腦或硬盤的技術問題,導致文件損壞,無法獲得數據,我們可以對被質疑的圖片進行新的分析,并將其更正后添加到已發表的文章中”。
之后,他又憤怒地給Schneider發郵件:“她(楊沐)不是材料科學的專家,卻毫無證據地攻擊我和我所呈現的內容。”Atta還表示,在質疑他之前,必須先重復他的所有實驗。
當地時間9月1日,著名打假斗士Elisabeth Bik站出來力挺楊沐。
Elisabeth Bik發的社交媒體動態。
利益所在,皆為造假所向
“打假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造假的速度。”楊沐告訴《中國科學報》,她深感學術打假任重道遠。
楊沐。
在發現《分子液體雜志》上的實驗數據圖異常后,楊沐寫郵件給該期刊的主編——日本福岡大學名譽教授Toshio Yamaguchi。后者回復道,某些圖看起來像是手繪的,如果有必要,可以請作者修改。
這位主編甚至不認為實驗圖作假會對結論有影響。請作者修改某些圖,然后呢?
楊沐也聯系了出版商愛思唯爾的研究誠信辦公室。愛思唯爾出版倫理專家Mihail Grecea表示,“正在對上述論文的投訴進行評估和調查”。
之后再沒有新的回復了。楊沐推測,是因為造假的案例過多,研究誠信辦公室處理不過來。
楊沐獲悉,有的中東國家憑借石油帶來的財富,正在成為論文工廠的“買家”。為了提升該國高校在世界上的排名,該國給予“多發文章”的教職員工以金錢獎勵,而并不核實其論文真假和質量,這相當于變相鼓勵研究人員造假。
楊沐看到,一些沙特阿拉伯學者與印度、伊朗、埃及學者合作,在各大期刊占據了一席之地。
“傳統上,論文工廠大多瞄準比較差的、沒什么人看的期刊。然而最近,這些‘黑文章’已經批量涌入中等以上水平的期刊,這很值得警惕。”楊沐對《中國科學報》說。
這些問題論文為何能逃過審稿人的火眼金睛?楊沐分析,學術界的慣例是審稿人零報酬,這種無償性讓繁瑣的審稿工作變為審稿人的無形壓力。于是很多學者會對審稿要求予以直接拒絕,有些教授會選擇讓自己的博士生、碩士生甚至本科生代替審稿。
這就是S. Muthu和Ayman M. Atta的論文內容壓根沒經過仔細審核,就得以發表的原因。
參考鏈接: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4/08/26/journal-of-molecular-liquids-vs-one-man-papermills/?s=05
近日,山西方創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創公司)和西安科納檢測校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納公司)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案依法宣判。判處方創公司罰金二十萬元,沒收違法所得,判處公司法定代表人、技術負責人、實驗......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
在21世紀的今天,你見過手繪的實驗數據圖嗎?在一本“值得尊敬的”國際權威期刊上,竟充斥著大量“幼兒園水平”的手繪實驗數據圖:這些數據圖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異常交叉、斷裂和扭曲。這些奇葩論文是美國哥倫比亞大......
文|張晴丹兩年前,Science發表了歷時6個月的調查報告,猶如一記驚雷炸響了整個學術界:一篇被引2300多次、發在Nature上的重磅論文涉嫌造假。后來,作者同意撤回該論文,其一度被認為將是被引次數......
多年來,科學界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幾乎都建立在一個名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的假說上。在長達18年的時間里,基于這一假說的論文被視為該領域的奠基性研究。這一假說也以其深遠影響力指導著該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新......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江南大學6月4日晚間發布通報稱,針對近期網絡上出現的關于生物工程學院畢業生鄭某某舉報自己及團隊學術造假等帖文,學校學院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復核程序。經查,與2023年3月鄭某某發布相關網帖后的核查結......
近日,一位名叫鄭雅婷的女生在多個社交平臺發文稱,她的碩士生導師、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副教授楊某某將本來屬于她的論文第一作者署名占為己有。那是一篇發表于2020年6月的《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雜志》(Mo......
近日,“全球最具影響力科學家”、越南胡志明市經濟大學(UEH)商學院院長VoXuanVinh的一篇論文被國際期刊《環境科學與污染研究》撤回。原因是審稿流程被操縱、引用文獻不當、文章內容與期刊主題不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