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一方面導致我國北方河川徑流和地表水資源減少,另一方面溫度上升使得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用水剛性需水增加。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將進一步突出。”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云表示。他是在6日召開的第8屆“基于全球水文實驗與觀測數據的水流情勢研究”(以下簡稱FRIEND)國際會議上做這番表述的。
通過對比1980—2012系列與1956—1979系列全國大江大河主要控制站河川徑流變化,張建云指出,我國河川徑流總體上呈減少趨勢,其中海河流域、遼河流域和黃河下游地區減少明顯。徑流減少的同時,黃淮海流域地表水資源量也明顯減少。未來全國水資源量可能進一步減少,總體上可能偏少5%以內。
與此同時,用水需求卻在增加。張建云認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地表溫度在全國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溫度的上升帶來了用水需求的增加。以農業灌溉用水為例,據作物凈灌溉需水量對氣候變化敏感系數分析,溫度上升1℃,農業凈灌溉需水將增加約1%—3%。
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水資源管理應由綜合管理向適應性管理轉變。張建云建議,一要節水優先,加強需求側管理,減少水資源的剛性需求;二要提升水資源供給能力,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形成豐枯互濟的國家水網;加強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減緩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三要加強水資源利用多目標安全與風險評估,實現多目標的協同管理和風險調控,保障協同發展。
面對變化環境下的全球水環境和水安全問題,水利部水文司司長蔡建元表示,需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提升觀測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的科學水平,組織開展水文重大課題和技術裝備的聯合攻關,提升水文支撐保障能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
“要加強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水文業務中的深度融合,提高水文水資源預測預報能力;推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新設備的廣泛應用,加快水文可視化、智能化發展。”蔡建元強調。
為積極響應聯合國2025年冰川保護年主題,4月9日至14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科學院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聯合舉行“中巴經濟走廊氣候變化與水安全效應國際培訓班”。培訓班......
氣候變化會給青藏高原湖泊帶來哪些影響?這項研究給出答案。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通過系統量化1986—2022年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物理、化學及生態響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發現,......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劉青松團隊聯合國內外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探討了北太平洋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水汽循環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對北極氣候變化產生深遠......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備受關注。亞洲季風系統作為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大氣環流之一,其細微變化可能引發大規模干旱、洪水等災害,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但是,由于缺乏長期、定年準確、高分辨率的古氣候數據,亞洲季風與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國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孟加拉扇區沉積物運輸與氣候變化的復雜關系。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QuaternaryScienceR......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戰愛斌團隊聯合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高養春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新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通過整合適應性位點預測模型揭示入侵物種......
2025年的腳步越來越近,美國《福布斯》網站在近日報道中預測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四大技術趨勢。文章強調,這些最具變革性的技術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同時也會顛覆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認知。AI代理......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國家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方案(2024—2030年)》政策解讀一、出臺背景隨著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近年來高溫熱浪、洪澇、低溫寒潮、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人類的生存、生命和......
全球的海岸線曾經受到牡蠣礁的保護,牡蠣礁是牡蠣與巖石以及牡蠣與牡蠣之間相互融合形成的廣闊礁群。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過度捕撈和棲息地的喪失摧毀了地球上大約85%的牡蠣礁。9月25日,據《自然》報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