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04 09:43 原文鏈接: 施一公:基因測序將成下一個千億美元產業

      “下一個千億美元的科技產業”,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現場致辭提及基因測序時,碩大的屏幕上展示出他的PPT內容。

      11月29日,施一公在北京舉辦的2018億歐創新大會上說,測序是精準醫療的技術基礎,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對疾病檢測,對人類未來的預測,“基礎研究推動技術發展,最后應用于社會,通過企業改變生活”。他的PPT顯示,基因測序有廣泛產業化和研究應用,比如疾病診斷與個體化治療、體檢與個體化保健、新藥研發與個體化用藥。

      相對于醫療和科研級基因檢測來說,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顯得更為火爆。2017年美國亞馬遜“黑色星期五”暢銷的TOP5排行榜中,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排名第五。億歐智庫發布的《2018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7年參與消費級基因檢測并擁有自身數據的個人用戶總量約為30萬人,并預測2019年消費者規模將達到350萬人以上。

      面對巨大的風口,有20多年醫療行業經驗的分享投資聯合創始人黃反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直言:“沒機會了!”在他看來,做像華大基因一樣的公司很難再有機會,先發優勢和壁壘已經建立,但是“在腫瘤檢測方向,發現新的靶點是有市場的”。

      在基因測序賽道,艱難的挑戰不止技術突破和占領市場,政策走向、監管問題、消費者對于個人數據應用的疑慮都在時刻考驗著創業者。

      “怎么把在實驗室里的技術成果以科學嚴謹、又易于接受的方式提供給消費者是我最棘手的事。”微基因CEO陳鋼,2010年讀博時從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開始做最早的臨床實驗,“2011年在臨床上就有應用,產業發展速度非常快”。畢業后他進入華大基因研究院,2014年創辦微基因,目前主要在兩方面布局公司業務:一類是基于測序芯片的基因檢測產品,“更易被消費者接受”;另一類是全基因組產品的研發,“代表未來技術發展方向”。

      如今,市面上的消費基因檢測產品,幾乎覆蓋了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一口唾沫,基因數據全掌握”,成了不少公司的宣傳語,價格多在千元以內。一般用戶在網上下單后,公司寄發采集器獲取唾液,隨后收回樣本提取DNA進行檢測、數據計算和對比,多涉及祖源分析、運動基因、營養代謝、遺傳性疾病、藥物反應、皮膚特征等指標,最后形成一份檢查報告,在手機端可以隨時查看。

      類似“一口吐沫”的基因檢測產品靠譜嗎?閱爾基因戰略顧問柴映爽在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產業峰會后,向記者介紹,基因檢測的準確性與多個環節掛鉤,例如個人的基因信息和基因數據庫的比對,但目前國內并沒有一個公開、共享的權威數據庫。“參考的數據庫本身就是不斷完善的,是變動的。很多公司不愿意分享數據,這產生一個問題:怎么知道數據庫的信息是可靠的?”

      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使用什么樣的數據庫進行比對,很可能出現一個人使用不同公司的產品出現不同結果的情況。“業內經常被詬病的是,拿高加索人種的研究結果來解讀中國人的基因檢測。”陳鋼直言不諱。所以,微基因著力“自己積累數據,不斷地去優化數據庫,給中國消費者提供最好的解讀,也能形成競爭壁壘”。

      柴映爽表示,“數據庫必須和臨床表現聯系,否則只觀察一個基因用處不大。靠To C(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獲得一個真實的臨床表現非常困難。判定一個人的實際情況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所以判斷要交給醫生來做”。目前,閱爾基因重點與醫院合作發力對不孕不育的精準診斷。

      《報告》顯示,行業進入數據深耕階段,數據質量是決定未來科研機構合作進而變現的必要條件,決定企業存亡。因此,數據質量是企業的核心壁壘,也會成為企業的分水嶺,預計未來5年面臨洗牌。

      這份報告還發現,阻礙核心潛在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首要因素是,擔心自己的基因數據被非法利用。報告呼吁,建立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行業標準與監管政策。

      “市場很大,但大家扎堆兒早期診斷。”匯鼎基石投資人何欣指出,玩家太多,容易打價格戰,導致有的企業收入很高但是虧損很多。她提示消費者,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基因用藥的伴隨診斷都比較成熟。基因檢測消費市場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還需體現更大的臨床價值,“基因測序更多是一種工具,怎么樣把工具轉化為IVD(體外診斷產品)很重要”。


    相關文章

    蠶豆基因測序!

    蠶豆的基因組終于被測序了,它擁有130億個堿基,超過了人類基因組的4倍。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這一非凡的技術壯舉對于培育具有最佳營養成分和可持續生產的豆子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由英國雷丁大學......

    上海一患者住院8天花了43萬余元?

    最近,有一條關于患者住院8天花了43萬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這個患者是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了心臟主動脈支架手術,住院結算憑證顯示,其中衛材費就占了近40萬,西藥費1.3萬余元,中藥......

    青島科技大學: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結新果

    日前,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正式發布,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橡中心”)“橡膠輪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項目榮膺該獎項。據悉,“中國工業大獎”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中國工業領域最......

    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

    4月16日,第十四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為主題,以政策解讀、主旨演講、案例分析、交流互動、項目對接等形式,探討產學研深度融合中的堵點、對策及新思路、新途徑。十......

    一航天科研人員向間諜提供大量核心要害情報,被判7年!

    明天(4月15日)是第八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安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安全問題的聯動性更加突出,非傳統安全威脅和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給國家安全帶來更多風險......

    深度對話|醫療數據開放利用痛點何在

    隨著全國健康信息平臺已基本建成,醫療數據的資源性逐漸凸顯,當下醫療數據共享面臨哪些新的機遇和挑戰?健康醫療是我國較早布局數據要素市場化的行業領域,將健康醫療大數據作為國家重要基礎性戰略資源,迄今也有近......

    人工智能專家:精準醫療有望在35年內完成“最后一公里”

    “面對發展一日千里的人工智能(ai)新技術,作為一名神經外科大夫,我并不擔心會失業,更關心如何擁抱ai,更好地服務患者,還能讓我們醫生早點下班。”日前,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攜手華山醫院(國家......

    人工智能專家:精準醫療有望在35年內完成“最后一公里”

    “面對發展一日千里的人工智能(ai)新技術,作為一名神經外科大夫,我并不擔心會失業,更關心如何擁抱ai,更好地服務患者,還能讓我們醫生早點下班。”日前,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攜手華山醫院(國家......

    AI+醫療應用廣泛有望助力攻克腦疾病

    4月11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引發各界高度關注。近日,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攜手華山醫院(國家......

    房地產也來投資醫療器械,能成嗎?

    去年8月,聯影醫療上市一事傳遍了整個醫療圈,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家“國產替代”浪潮中的高端醫療設備企業頭號種子背后,還有一家房地產CVC的影子。2018年初,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資本計劃進軍醫療器械,計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