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家長對于孩子營養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但實際生活中家長缺乏營養知識,在營養認知上存在誤區并非少數。錯誤的喂養行為會給孩子成長帶來不利影響,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兒童營養不良依然存在,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超重和肥胖等問題日益嚴重。
專家表示,充足均衡的營養是兒童智力和體格正常發育,乃至一生健康的保障。因此,既要注意營養不良,又要警惕兒童肥胖,幫助兒童合理膳食、均衡營養,而家長在促進孩子合理膳食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亟須提高兒童科學飲食素養。
兒童發育有賴充足均衡營養
“兒童營養非常重要,生命早期營養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后期的健康。”北京市兒科研究所營養研究室主任齊可民表示,兒童營養不僅影響兒童近期的體格生長、智力發育和對疾病的抵抗力,同時與成年期的慢性病形成等息息相關。他建議,從胎兒、幼兒到青春期都要加強營養,“保證生命早期的最佳營養和生長發育,同時保證均衡膳食,能最大限度降低成年期慢性疾病的發生率。”
“嬰幼兒時期,營養素的充足與均衡都很重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主任劉莉表示,大腦發育和功能正常依賴多種營養素的協同作用,而大腦在嬰幼兒期發育最快,對營養素的需求量也比成年期要多。她進一步解釋,營養素是大腦發育的物質基礎,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和大腦發育密切相關。幼兒時期大腦發育和行為發育是分不開的,行為發育就是大腦發育的一個表現。所以營養素缺乏會影響大腦生長和行為發育,構成兒童健康的早期危險因素。調查發現,母親孕期營養不良,會出現胎兒發育遲緩,出生后語言及神經運動功能輕微紊亂、學習困難、注意力障礙等問題。
“最常見的與兒童大腦發育和行為相關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劉莉表示,蛋白質進入身體以后分解成人體所需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會助力兒童大腦發育。蛋白質缺乏則會引起嬰幼兒反應遲鈍,即使在缺乏之后再補充蛋白質,仍存在記憶力差、觀察力差、智能低下或者孤獨癥的風險。
成長關鍵期需均衡膳食
齊可民表示,學齡、少年期是由兒童發育到成年人的過渡時期,可以分為6~12歲的學齡期和13~18歲的少年期(也叫青春期),這個時期正是體格和智力發育的關鍵期,因此,此階段的營養攝入就顯得更為重要。但我國學齡、少年期兒童仍面臨營養素缺乏、維生素缺乏等營養不良問題。
“鈣在骨骼發育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青春期又是鈣代謝最旺盛的時期,骨骼聚集鈣高峰值也是在青春期。”齊可民說,但我國兒童鈣的攝入情況不容樂觀。調查顯示,我國兒童鈣攝入不足,并且鈣的膳食來源主要是日常飯菜,牛奶來源的鈣占比較低。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吸收,但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也比較嚴重,鐵、鋅、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率也普遍較高。另外,我國兒童的水果蔬菜攝入量相當低。因此,他建議保證兒童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注意葷素搭配和粗細搭配,多選用奶類、水果和蔬菜、堅果類的新鮮食物。
“這個時期的兒童還存在吃零食過多、食用快餐和飲料較多的情況。”齊可民介紹,青春期兒童痤瘡的發生與飲食有關,如巧克力、可樂等飲料、高脂油炸食物、精制糖類等攝入過量。他認為,兒童零食應該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選擇的時候不要從口味和喜好選擇,應多選用健康零食。他認為,零食可以分為可經常食用、適當食用和限制食用三類,油炸食品以及糖含量較高的食品應屬于限制食用類。
齊可民指出,預防營養不良的關鍵是要保持合理膳食,不挑食、不偏食,均衡飲食。他還建議家長結合孩子病史、身高體重、飲食和運動情況等進行篩查,定期體檢,如果懷疑營養不良要進行深度的營養評估。
減少“小胖墩”重在飲食預防
“兒童肥胖問題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齊可民表示,我國兒童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近日,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0~12 歲兒童營養狀況流行趨勢圖解(2002~2014)》顯示,2002~2014年中國0~12歲兒童肥胖率增加,特別是7~12歲兒童的超重肥胖現象在東部地區高發且呈上升趨勢。齊可民表示,兒童肥胖容易伴隨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同時也是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潛在危險因素,不健康的飲食是導致兒童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梁愛民表示,過度喂養也是導致兒童肥胖的主要因素,“家長總擔心孩子沒吃飽,總想讓孩子再多吃一點。”
“喂養不僅僅是喂孩子吃食物這么一個簡單的概念。”梁愛民表示,家長喂養,除了要給兒童提供營養和能量以外,還要幫助孩子學習自主吃飯技能、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同時要與孩子互動。“她建議,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饑餓信號進行”按需“喂養,鼓勵孩子自主進食,還要做好生長速率的監測等。另外,要考慮到兒童胃腸道休息的時間,建立良好的飲食規律。幫助孩子建立對食物正確的認知,不能養成挑食和偏食的習慣,盡可能少吃休閑食品,防止精制糖攝入過高引發肥胖。
齊可民表示,對于兒童肥胖問題,重點在于預防。預防超重和肥胖,要保持規律進餐,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平衡膳食,保證蔬菜水果的攝入;合理選擇零食,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入。同時,增加戶外運動,進行心理行為矯正,這需要家庭、社區、學校的共同參與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