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11日報道,小行星貝努(Bennu)上有水留下的蹤跡!北京時間12月4日,NASA的“奧西里斯-REx”(OSIRIS-REx,意為“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小行星探測器到達貝努上空,開始與貝努“伴飛”。才短短7天,捷報傳來:根據其提供的最新數據分析表明,貝努的黏土內有水的結構成分。人類派往小行星的這一使者可謂出師大捷。
“奧西里斯-REx”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太陽系早期的情況,以及像貝努這樣的小行星在向地球輸送水和生命化學組成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發現水的蹤跡不啻為一個“大事件”。
羥基分子或遍及整個小行星
耗資8億美元的“奧西里斯-REx”任務是NASA的首個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于2016年9月啟動,并于今年8月中旬開啟接近貝努的旅程,行進220萬公里后,于12月4日到達距貝努約19.3公里的位置。從那時起,地球上的科學家團隊讓該航天器的三款儀器對準了貝努開始觀測。
現在,航天器搭載的兩個光譜儀“可見光和紅外光譜儀”(OVIRS)以及“熱發射光譜儀”(OTES)獲得的數據表明,貝努上存在含有羥基(氧、氫原子鍵合在一起組成)的分子。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羥基分子遍及整個小行星的黏土礦物內。這意味著在某個時間點上,貝努上的巖石曾與水相互作用。但由于貝努太小,無法擁有液態水,因此貝努的母體——一顆更大的小行星——在某段時間里曾經有水。
科學家認為,這個母體是一顆約100公里寬的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主小行星帶上。數十億年前,它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撞擊,產生的碎片聚合在一起形成了貝努。
據美國太空網10日報道,在當天于華盛頓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年度秋季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奧西里斯-REx”任務首席研究員但丁·勞雷塔說:“我們精確地指向貝努,正是因為我們認為它擁有含水礦物質以及有機物質。盡管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機物——這有待進一步觀測,但我們似乎去對了地方。”
OVIRS團隊負責人之一艾米·西蒙說:“含水礦物質遍布小行星表明,太陽系形成早期的殘余物貝努,是研究原始揮發物和有機物組成的極佳樣本。當這些樣本于2023年回到地球時,我們將獲得有關太陽系歷史和演變歷程的珍貴信息。”
證實原始模型的正確性
據NASA官網報道,從“奧西里斯-REx”相機套件(OCAMS)獲得的數據,證實了地面望遠鏡對于貝努的觀測結果,也確認了“奧西里斯-REx”科學團隊負責人米歇爾·諾蘭及其合作者2013年提出的模型的正確性。
該模型預測了貝努這顆小行星的形狀、直徑、旋轉速度、傾斜角度等,現在,對這些屬性的實際觀測結果與模型預測幾乎一致。
但也存在不相符的一處,那就是貝努南極附近大巨石的大小。模型得出的數據表明,這塊巨石至少高10米;而觀測結果發現,這塊巨石的高度接近50米,寬度約55米。團隊將在更接近貝努的距離做進一步觀察,以更準確評估在貝努上采樣的地點,方便日后將樣本送回地球。
按照計劃,“奧西里斯-REx”將于2020年7月之后開始在貝努上采樣。獲得的樣本將于2023年9月被送回地球,然后,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可以用各種實驗設備對樣本進行檢查分析。
該任務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類似貝努這樣的小行星的資源潛力。NASA官員稱,“奧西里斯-REx”對貝努的觀測結果將揭示影響小行星穿越太空行進路徑的關鍵細節,這有助于更好地預測潛在威脅地球的小行星的行進軌跡。
更親密接觸以獲得質量數據
勞雷塔說:“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在貝努上遇到難事。航天器一切良好,科學儀器的表現超出預期。現在是我們開始冒險的時候了。”
航天器目前正在距貝努北極、赤道和南極約7公里的范圍內,對貝努進行觀測,希望更準確地確定其質量。
參與該任務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知道小行星的質量,以便得出航天器進入軌道的方位,因為質量會影響小行星對航天器的引力。此外,了解貝努的質量也有助于科學團隊了解小行星的結構和組成。
“奧西里斯-REx”探測器將于12月31日首次進入貝努軌道,直到2019年2月中旬離開,開始下一個調查任務。在第一個在軌階段,航天器將在距離貝努中心1.4公里至2.0公里的范圍內繞小行星運行,屆時,貝努將成為有史以來被航天器繞軌運行的最小天體。
“奧西里斯-REx”是NASA“新疆界計劃”(New Frontiers Program)的第三項任務。“新疆界計劃”還包括2006年4月發射的探測冥王星和柯伊伯帶的“新視野”(New Horizons)號探測器和2011年8月發射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
關于標準制定的情況及發布后對國家水生態監測評價工作起到的支撐作用等關鍵內容,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兩項《指南》進行了解讀。兩項《指南》的出臺背景和發展歷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科研、試點先行的模式,組織國內......
德國和荷蘭科學家借助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一顆嬰兒恒星周圍的行星形成氣體和塵埃盤內探測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體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學家此前認為,這種極端環境不適合巖石行星形成,但最新發現表明,類地......
直播時間:2023年5月12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科學網微博直播間鏈接)科學網微博科學網視頻號北京時間2023年5月12日晚八點,iCANXTalks第143期,本期......
3月27日,正值第三十六屆“中國水周”期間,“如果地球沒有水”作文及繪畫征集活動頒獎儀式暨同名新書首發式在北京市石景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東校區舉辦。據了解,本次活動由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擔......
“國家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三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黃河干流首次全線達到Ⅱ類水質。化學需氧量、氨氮......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入湖河道綜合治理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印發,從水域岸線管理保護、防洪治理、水資源保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環境監測等5個方面提出工程治理措施,擬實施工程項目152個,總投資......
水的特殊性質是凝聚態物理學科中非常重要的課題之一。近日,暨南大學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麥文杰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王中林團隊等合作,從理論上研究揭示了離子特異性對水分子微觀結構和......
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刊發論文稱,他們借助機器學習技術來理解水在零下100℃的行為。最新研究不僅能讓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水,也為更好地從理論上理解各種物質開辟了更多途徑。水是人們最熟......
12月14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中國石化首套自主研發的兆瓦級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裝置在燕山石化成功開車,產出合格高純度氫氣。該項目年產氫180噸,生產全過程實現零碳、零污染......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地表之下660公里處的罕見鉆石內含物,發現一個延伸至下地幔的廣泛水飽和環境,這項研究或可增進人們對地球深處水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