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18 13:43 原文鏈接: 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研發開始由跟跑轉向并行、領跑,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高科技產業等全面開花,結出了累累碩果——

      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厚積薄發。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居世界前列,鐵基超導材料保持國際最高轉變溫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多光子糾纏世界領先,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利用體細胞克隆獼猴等取得重要原創性突破,悟空、墨子、慧眼、碳衛星等系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上海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為我國開展世界級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物質技術基礎。

      戰略高技術研究捷報頻傳。超級計算機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采用國產芯片的“神威·太湖之光”獲得高性能計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宮”、“神舟”、“嫦娥”、“長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階段,載人深潛、深地探測、國產航母、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納米催化、金屬納米結構材料等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創新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復興號高速列車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海水稻等世界領先,移動通信、語音識別、新能源汽車、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掘進裝備等躋身世界前列,集成電路制造、C919大型客機、高檔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制造裝備等加快追趕國際先進水平,龍門五軸機床、8萬噸模鍛壓力機等裝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芯片實現商業化應用,超導磁共振等醫療器械實現國產化替代,重大傳染病防控和疫苗研制、重大新藥創制等有力改善民生福祉。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我們將堅定信心、攻堅克難,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向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天眼”啟用: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俗稱“天眼”,圖①)2016年9月在貴州落成啟用。這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借助這只“天眼”,科研人員可以探察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

      “蛟龍”潛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圖②)是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自2009年以來執行了多次潛水任務,并于2012年6月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世界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神舟”飛天: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實施。自2003年至今,我國成功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飛行。圖③為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準備發射升空。

      諾獎突破: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實現中國本土科學家諾貝爾科學獎零的突破。圖④為2015年12月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領獎。

      大飛機首飛:C919大型客機(圖⑤)是我國按照國際民航規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于2017年5月成功首飛。

      “超算”奪冠:2010年11月,中國首臺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躍居全球超級計算機前500強排行榜第一。截至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超級計算機已連續10次蟬聯世界之冠。圖⑥為我國第一臺全部采用國產處理器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

      “嫦娥”探月:我國自2004年啟動探月工程以來,嫦娥一號成功拍攝全月球影像圖,嫦娥二號首次實現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嫦娥四號探測器順利升空,標志著我國進入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圖⑦為2007年進入預定軌道的嫦娥一號衛星示意圖。

      核電站發電:1991年12月,我國首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并網發電,成為中國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我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七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圖⑧為秦山核電站。

      克隆猴誕生:2017年年底,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團隊突破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成功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率先開啟了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階段。圖⑨為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三峽”并網:2003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的三峽電站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25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圖⑩為三峽大壩俯瞰全景。

      “港珠澳”通車:2018年10月,總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圖)通車。該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


    相關文章

    染色體異常引起人類早期胚胎發育阻滯機制獲解析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袁隆平:稻田逐夢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研究利用環糊精等制備出超分子玻璃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最新研究:一顆小型主帶小行星確認被相接雙衛星環繞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又“土”又甜!這位清華博士用混凝土戒指求婚成功

    在清華大學畢業活動現場一位博士畢業生拿出一枚自己親手制作的混凝土戒指向愛人求婚并告訴所有人“這枚戒指就像我們的愛100年不腐蝕不變質”2016年清華大學畢業生啟航獎頒獎典禮現場,金獎獲得者姚國友向愛人......

    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長沙舉行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

    大功率電聲轉換技術突破聲輻射物理極限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從野生到馴化,這項研究揭開了水稻10萬年的演化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

    湖南高校團隊獲韓國學國際重大項目全球僅1項

    記者5月22日從湖南師范大學獲悉,該校外國語學院教授、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領銜的研究團隊,申報的項目“中國韓國學的創新與發展”獲批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重大項目。此次重大項目全球僅招標1項,為期5年,每......

    合成類胡蘿卜素新的底盤細胞發現了

    記者5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功能因子利用與生物合成創新團隊研究人員從水稻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一株新的紅酵母,在染色體水平上首次獲得了紅酵母高質量基因組信息,并首次發現紅酵母發酵代謝......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