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水分、溫度及鹽量測試的介紹
一、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功能特點:
1. 數字線路,智能程序人性化設計,全部中文菜單顯示操作流程和測試流程。
2.配備國際標準RS232接口,內置式電子時鐘、內置式存儲芯片,外設各種高精度專業測試傳感器,不銹鋼結構耐腐蝕。
3. 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可以測試并顯示年、月、日、小時、分鐘、土壤水分、硬度、緊實度、土壤溫度、大氣溫度、腐蝕性有毒液體溫度。測試土壤及化肥中的氮、磷、鉀、有機質、酸堿度、腐殖酸、鹽分。
4.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隨機將所有測試數據自動保存儀器芯片中。隨機配備《土壤多參數數據采集系統軟件》,可以任意安裝在計算機上。測試數據上傳給微機后,自動進入軟件系統,生成數據庫,自行設計繪制各種數據的工作曲線,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工作需要,按照曲線關系驗證土壤水分、硬度、緊實度、溫度間的關聯性。
5.隨機可配備筆記本電腦,出廠前安裝《土壤多參數數據采集╱分析評估系統軟件》,并設置好外接接口的位置編號,省卻使用者當地不便購置電腦硬件及其軟件安裝的后顧之憂。
6.配備TDR高精度水分傳感器、PT100高精度溫度傳感器、土壤硬度、緊實度傳感器,保證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主要技術參數:
二、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水分部分
測量參數:土壤容積含水量
單 位:%(m3/m3)
量 程:0~100%(m3/m3)
精 度:0~50%(m3/m3)范圍內為±2%(m3/m3)
測量區域:90%的影響在圍繞中央探針的直徑3cm、長6cm的圓柱體內
穩定時間:通電后約1秒
響應時間:響應在1秒內進入穩態過程
工作電壓:12V—24V DC
工作電流:50~70mA,典型值50 mA
輸出信號:4~20mA標準電流環
密封材料:ABS工程塑料
探針材料:不銹鋼
電纜長度:標準長度5m
遙測距離:小于1000米
三、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緊實度(硬度)測試部分
測量深度:0-450mm
測量范圍:0-500kg;0-50000kpa
測量精度:以公斤為單位:1kg,以壓強為單位:100kp
環境溫度:-55℃-90℃
四、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溫度測試部分
測試范圍:-60℃-99℃
精度:±0.5℃
靈敏度:0.1℃
五、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土壤成分測試部分
(一)土壤生態環境測試儀測量技術指標:
(1)穩 定 性:A值(吸光度)三分鐘內飄移小于0.003
(2)重 復 性:A值(吸光度)小于0.005
(3)線性誤差:小于3.0%
(4)靈 敏 度:紅光≥4.5 ×10-5 藍光≥3.17×10-3
(5)波長范圍:紅光620±4nm 藍光440±4nm
(6)抗 震 性:合格(注:技術指標均高于國家標準)
(二)PH值(酸堿度)測量技術指標:
(1)測試范圍:1~14
(2)誤 差:±0.1
(三)鹽量(電導)測量技術指標:
(1)測試范圍:0.01%~1.00%
(2)相對誤差:±5%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近日在干旱區綠洲農田土壤碳庫與養分儲量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荒漠開墾后農田土壤碳庫和養分庫在長期耕作措施下的變化模式,還提出了促進綠洲農業可......
互花米草是原產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近年來迅速入侵中國海岸線。其中,約93%的入侵區域為泥灘地。通常認為,互花米草入侵對濱海濕地造成負面影響,但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尚不明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課題組,以西南干旱河谷沿緯度梯度(23.2–32.3°N)分布的自然灌叢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學計量的緯度分布格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區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機碳是確定土壤有機碳庫形成的關鍵。在施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形成、周轉和積累受肥料類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調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對其利用策略,從而......
為進一步有效推進廣東省地球關鍵帶(土壤)污染歸趨與風險防控實驗室(一期)建設,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環境歸趨與風險防控能力,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擬購置一批實驗建設有關的設備,開展土壤、地下水等環境介質......
新年伊始,隨著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各地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也相繼出爐。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月18日,共有27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各地依據當地經濟發展潛力等因素,錨定了2......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科合肥智慧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王儒敬,院長助理、副研究員陳翔宇課題組與安徽理工大學教授唐超禮團隊合作,研發了用于土壤磷酸鹽現場連續監測的電化學微流體系統。相關......
記者近日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三亞南繁研究院張金波與孟磊教授團隊發現,基于氮素循環知識的綜合管理可對生態系統氮駐留產生積極影響,這為降低全球氮損失風險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
文章信息第一作者:石陶然通訊作者:吳春發教授,駱永明研究員通訊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