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抗精神病藥一直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中流砥柱,但此類治療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患者需要新的輔助治療手段。
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是一種新興的物理治療手段,在減輕精神分裂癥癥狀(如改善幻聽)方面顯示出了一定的潛力。然而,現有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很可能與研究中采用的治療參數(如治療頻率、治療次數。電極放置等)有關,妨礙了人們對于這一課題的理解及tDCS的臨床應用。
研究簡介
在這一背景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meta分析,旨在評估tDCS針對精神分裂癥陽性癥狀(尤其是幻聽)及陰性癥狀的療效,并完善了一系列亞組分析,以期得到更具臨床指導意義的結論。本項研究于2018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于J Psychiatr Res.(影響因子 4.000)。
簡言之,研究者對OVID數據庫2018年10月9日前收錄的、比較tDCS與偽刺激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相關隨機對照研究進行了檢索,并最終納入了10項研究,共338名受試者。其中,7項研究報告了有關幻聽癥狀的結果,9項研究同時報告了陽性及陰性癥狀的結果。研究者基于標準化均數差(SMDs)分析了tDCS針對陽性癥狀、幻聽及陰性癥狀的療效。
研究結果
主要分析顯示,tDCS針對幻聽癥狀似乎具有一定療效,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SMD=0.50, 95% CI -0.09–1.09, p=0.10)。相比之下,tDCS對陽性癥狀(SMD=0.03, 95% CI -0.24–0.31, p=0.81)、陰性癥狀(SMD=0.27, 95% CI -0.09–0.62, p=0.14)及抑郁癥狀(SMD=0.20, 95% CI -0.23–0.62, p=0.36)的改善效應則更不盡如人意。
然而,通過進一步分析,研究得出了很多值得注意的發現。
幻聽癥狀
▲ 治療頻率:針對4項研究(n=138)的分析顯示,頻率為每天2次時,tDCS相比于偽刺激可顯著改善幻聽癥狀,且效應量較為可觀(SMD=1.04, 95% CI 0.20-1.89, p=0.02)。另一方面,每天一次的tDCS未能改善幻聽癥狀。
圖1 森林圖:相比于偽刺激,tDCS治療≥10次時針對幻聽癥狀的療效(Kim J, et al. 2018)
▲ 治療次數:針對5項研究(n=186)的分析顯示,進行≥10次治療時,tDCS相比于偽刺激可顯著改善幻聽癥狀,效應量同樣可觀(SMD=0.86, 95% CI 0.22–1.51, p=0.009),如圖1。
▲ 電極放置:針對6項研究(n=190)的分析顯示,左額顳頂電極放置似乎可有效改善幻聽癥狀,但錯失統計學意義(SMD=0.68, 95% CI -0.02–1.38, p=0.06)。
▲ 年齡:針對7項研究的回歸分析顯示,tDCS針對幻聽癥狀的改善效應(SMD)與年齡呈負相關(斜率=-0.15, 95% CI -0.22– -0.09, p<0.001),提示年齡較小者療效更好。
陽性癥狀
tDCS的各項參數及受試者年齡對療效無顯著影響。
陰性癥狀
進行≥10次治療時,tDCS相比于偽刺激可顯著改善陰性癥狀,效應量為中等(SMD=0.41, 95% CI 0.01–0.81, p=0.04)。此外,tDCS針對陰性癥狀的改善效應(SMD)與年齡呈負相關(斜率=-0.08, 95% CI -0.16– -0.02, p=0.02),與基線PANSS陰性子量表得分呈正相關(斜率=-0.16, 95% CI 0.04–0.28, p=0.009),提示年齡較小、基線癥狀較重者療效更好。
結論
本項研究顯示,匯總分析時,tDCS相比于偽刺激并不能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幻聽、陽性、陰性及抑郁癥狀,容易得出“tDCS無效”的初步結論。然而,亞組分析顯示,頻率較高(每天2次)、次數較多(≥10次治療)時,tDCS針對幻聽癥狀的療效值得期待,≥10次治療還可為陰性癥狀帶來一定的獲益。此外,年齡及基線嚴重度也可能影響tDCS的療效。涉及電極放置對療效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有待將來進一步分析。
綜上,tDCS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時的治療參數可影響其療效,每天2次、≥10次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顯著獲益。未來應在神經生理及神經影像學層面上繼續探討tDCS針對精神分裂癥的療效,以進一步優化參數及改進治療效果。
制 近期,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陳輝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NatureMentalHealth》《NatureCommunications》接連發表了兩篇論文,在人類注意和工作記憶研究領域......
自殺行為可以沿著一個連續體分類,包括頻繁想要結束生命(自殺意念)、制定具體自殺計劃(自殺規劃)、自殺企圖、最終完成自殺。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早期精神病發作時,存在共病性自殺行為和葡萄糖代謝障......
10月4日,《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在線發表了題為DecodingEffectsofPsychoactiveDrugsinaHigh-DimensionalSpa......
預期情緒是指個體認為自己在未來某個時刻會體驗到的情緒,與人們的動機、決策、目標導向行為相關。研究發現,個體對于未來社會性事件與非社會性事件所預期的情緒可能有不同表現。有研究表明,預期情緒與快感缺失、動......
精神分裂癥是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疾病,終生患病率約1%。由于精神分裂癥具有高致殘性、青壯年期發病、低康復率等特點,對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然而,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診療至今主要依賴于對患者癥狀的經驗判斷,面臨......
自閉癥(ASD)和精神分裂癥(SCZ)是常見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行為、遺傳學和神經病理學等方面存在相當多的重疊特征,提示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經發病機制。衰老與表觀遺傳效應的動態變化密切相關......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在頭腦中想象未來事件的發生并預先體驗這些事件帶來的情緒。這種能力稱為前瞻功能。前瞻功能對于計劃未來、尋求愉快體驗等能力頗為重要。已有研究發現,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前瞻功能存在缺損,......
在大腦中,補體系統在機體正常發育和疾病發生期間的免疫反應和突觸消除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大腦中的炎癥和免疫系統的過度激活都會導致突觸丟失以及神經元的希望,從而就會導致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
失眠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經常發生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身上,困擾著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已有研究發現,健康人群的睡眠和認知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而精神分裂癥通常同時表現出失眠和認知缺陷的癥狀。因此,研究推測中國精......
失眠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經常發生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身上,困擾著患者的治療和預后。已有研究發現,健康人群的睡眠和認知之間存在密切關系,而精神分裂癥又通常同時表現出失眠和認知缺陷的癥狀。因此,研究者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