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19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海南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舉行。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孕育和豐富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那么,濕地具有怎樣的生態功能?全球及我國的濕地保護現狀如何?如何“量”“質”雙提升,建立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
1.45年內全球1/3的濕地已消失
今年世界濕地日主題突出了濕地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大作用,強調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濕地參與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喚起人們進一步認識濕地功能和關注濕地保護。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表示,濕地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和生態支持系統。濕地還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是氣候變化的“緩沖器”。濕地特別是泥炭地,在有效緩解溫室效應、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此,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亞太事務高級顧問飯塚玲子做出了更為具體的解釋:科學研究明確表明,濕地吸收碳和儲存碳的能力,在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泥炭地和有植被的濱海濕地存儲著大量的碳,而全球濕地能吸收與全球森林一樣多的碳,比如鹽沼每年能吸收數百萬噸的碳。顯而易見,濕地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碳匯。
統計數據顯示,泥炭地只占地球面積的3%。然而,它們儲存了陸地上近1/3的碳,是全球森林碳儲總量的兩倍。全球濕地儲碳量占地球陸地生態系統35%。我國若爾蓋濕地每公頃儲碳量高達4130噸,破壞1公頃這樣的濕地,釋放二氧化碳最高可達1.5萬噸。
飯塚玲子說,雖然濕地支撐著我們的生活,但在短短45年內,全球1/3的濕地已經消失。如今,濕地消失的速度比森林快3倍。濕地的消失,會將自然的碳匯轉變成碳排放源。燃燒和排干泥炭地所釋放的碳,是每年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碳量的1/10,而濕地退化所釋放的甲烷則會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近1/4。
在當前全球森林資源總量不斷減少、工業減排仍將持續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發揮濕地間接減排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2.中國已指定57處國際重要濕地
李春良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一直在努力遏制濕地的消失,把增加濕地碳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濕地保護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通過建立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開展濕地調查監測、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和提高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等措施,全面強化國內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中國是全球唯一兩次完成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的國家,并將重要濕地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予以嚴格保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同步實施濕地保護工程,把濕地納入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強化各級地方政府濕地保護的主體責任。中國已指定57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1000多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49%。監測表明,中國濕地生態狀況和服務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初步遏制了濕地面積減少、功能下降的趨勢。中國濕地保護工作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李春良說。
1月18日活動現場發布的《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指出,2018年我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中國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監測和評估。
在內地56處國際重要濕地中,分布有濕地植物約2114種,濕地植被覆蓋面積173.94萬公頃,有濕地鳥類約240種。近年來,大部分國際重要濕地所在區域降水量保持穩定。江河源頭區域的國際重要濕地水源涵養能力與匯水量穩定,其他內陸濕地匯水區水量穩定。近海河口水域的河流匯水和海水頂托總體也保持穩定。采取了補水措施的內蒙古鄂爾多斯等濕地的水域面積得到恢復。同時,國際重要濕地土地(水域)類別整體處于穩定狀態,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山東黃河三角洲、江蘇鹽城的濕地生態狀況明顯好轉。云南大山包、吉林莫莫格等國際重要濕地開展了還濕工程。
3.強化監管逐步實現精準保護和管理
《白皮書》還指出,國際重要濕地面臨的主要威脅有:農業、牧業和漁業等人類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開發活動,工業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等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以及氣候變化的影響等。
李春良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將一如既往認真履行應負的責任和相應的國際義務,從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能力建設、鼓勵地方行動、提升公眾意識等方面,努力走出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我國將充分發揮濕地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影響,以《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為主線,全面強化新形勢下濕地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工作。加快制定濕地保護法,并將濕地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完善濕地分級管理標準和管理辦法,盡快發布首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探索建立濕地保護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責任。編制全國濕地保護“十四五”規劃,啟動鄉村小微濕地示范點建設。通過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開展各類援外培訓等,積極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濕地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白皮書》也強調,下一步,將強化國際重要濕地監管,加強科研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年度監測機制,實施濕地生態補償,逐步實現國際重要濕地的精準保護和管理。同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營造全社會支持濕地保護的氛圍。
為進一步推動全國濕地保護合作,18日活動現場,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海口市林業局三方簽署了合作共建協議。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二十年來在繁華中不改初衷,一場人與草的生態控制攻堅戰,迎來了萬鳥歸巢。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短短6年的保護建設,敢為人先,探索出都市生態與經濟互動發展的新路,成就“入則自然,出則繁華”的美景。海口市林業局搶救性保護近萬畝潭豐洋濕地,讓30年反復治水未果的海口東西湖重現水清、岸綠、景美、民樂的景象。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袁繼明表示,這三家單位代表了我國在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和濕地城市這三種不同類型濕地保護建設工作的最先進水平,他們的合作將取長補短,進一步推動全國濕地保護建設更上一層樓。
文化是考察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大規模應用和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普及,我國文化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遷,逐漸進入......
新信息時代的國家體系,已經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一種龐大地域范圍的極具多樣性的松散結構。至少在數據層面,新信息技術已經極大地增加了國家宏觀數據治理能力。在主權范圍內的一切數據都變成可以訪問和管理的東西。甚......
有關部門應該立即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在寧夏靈武荒漠植樹治沙20年的孫國友一跪求水引發的爭議仍在發酵,不過,相較于此前網絡上一片共情,這一次則是更多專業組織公開發聲,要求當地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的行......
1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發布《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編制結合浙江省實際,著重在試點示范、數字化改革和能力建設上謀劃創新、體現浙江特色,方案......
1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發布《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編制結合浙江省實際,著重在試點示范、數字化改革和能力建設上謀劃創新、體現浙江特色,方案......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新污染物治理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我國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較晚,工作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面臨法律法規、管理體制、科技支撐、資源配置等諸多不足和......
摘要:人工合成化學品的廣泛使用帶來了環境污染和健康風險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世界化學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化學品生產和使用導致的污染物特別是一些尚未引起國際學界和環境管理者關注的,但在我......
近年來,國家大力整治空氣污染問題,通過十余年的努力,大氣污染物實現了協同控制,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以北京為例,這幾年空氣質量的提升有目共睹。2021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
日前,國辦印發《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要求到2025年,完成高關注、高產(用)量的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完成一批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對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實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新污染......
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源,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是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堅持依法依規開展科技倫理治理工作,加快推進科技倫理治理法律制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