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周燕、研究員申文杰等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教授汪躍民、丹麥托普索公司博士Jens Sehested等合作,在銅催化劑活性位原子結構及反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
Cu/CeO2催化劑在水氣變換、合成甲醇等合成氣化學反應中表現出優異性能,但對其活性位原子結構和催化機理還知之甚少。
該研究團隊利用球差較正掃描透射電鏡(AC-STEM)和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表征了金屬-載體界面原子結構和化學配位環境,發現銅原子簇主要呈現雙層結構(bilayers),界面銅原子的空間結構取決于其與氧化鈰表層氧空穴之間的相互作用程度。此外,科研人員通過原位紅外光譜等確定了銅原子的化學狀態及氧化鈰表面氧空穴分布;結合DFT計算,描述了界面銅原子向氧化鈰電子轉移過程及相互作用機制。該工作中,科研人員提出了copper bilayer模型概念,模型的上層為金屬態銅原子(Cu0),而下層為一價銅原子(Cu+)。研究還發現水氣變換反應的活性位為一價銅原子與鄰近的氧化鈰表面的氧空穴(Cu+-Ov-Ce3+):CO在一價銅表面吸附活化,而水分子則在鄰近的氧化鈰空穴位解離活化。該工作揭示了Cu/CeO2催化劑活性位的原子結構,為通過調控金屬-氧化物相互作用方式研制高活性催化劑提供了實驗和理論基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化學與藥學院劉波副教授提出了一種基于動態B-O、B←N和氫鍵組裝的晶態多孔有機框架的新概念,為高效制備和實際應用可加工和可回收再生的多孔框架材料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該研究成果發表......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使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時,首次在一顆白矮星WD0816-310的表面觀察到金屬“疤痕”。這些疤痕是恒星在吞噬其周圍行星和小行星后留下的明顯標志。研究......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工業催化研究所教授王海豐課題組首次在原子水平上定量地證明了溫度調控的水/催化劑(TiO2)界面微環境,揭示了界面微環境在調控光催化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023年6月,吳忠帥收到了一份來自《自然》(Nature)的審稿意見。打開郵件,其中一位審稿人的拒稿意見提的非常刁鉆,里面密密麻麻的問題讓他有點不知所措。但是科研如同“登山”,他認為:“既然決定了研......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吳雙團隊首次解析了番茄通過形成特殊表皮毛,改變花的結構,進而改變授粉方式的分子機制。該研究為未來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結實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適應力,以及未來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
半導體制造工藝電動汽車等高新技術領域對高效動力轉換的需求與日俱增,碳化硅與氮化鎵材料扮演關鍵性角色,有效降低能耗并提升動力轉換效率。牛津通過原子層沉積(ALD)與原子層刻蝕(ALE)技術優化了器件工藝......
基于RNA的治療方法(包括mRNA疫苗),具有預防和治療廣泛疾病的巨大潛力。為了實現這一潛力,我們需要一套有效的遞送載體,將治療性RNA貨物有效包裝并安全地遞送到特定的組織中。目前已經開發出多種遞送方......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劉崗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合作,研制出將半導體顆粒嵌入液態金屬實現規模化成膜的新技術,并構建出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其具有類似樹葉的功能,在太......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介紹,該所科研人員近期制備出具有高抗疲勞性能的3D打印鈦合金材料,未來有望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作用。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月2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由科普世界提供據了解,理想......
研究人員展示“水電池”。圖片來源:卡雷爾·穆拉瓦·理查茲。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和中國遼寧大學聯合團隊發明了不會著火或爆炸的可回收“水電池”。新開發的電池處于水儲能設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