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豐富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
在我國內地城市中,北京、上海以其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高教第一城和與第二城。北京作為我國最大的科研基地、高等教育基地和最大的科技人才聚集之地,擁有以北大、清華、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師大等知名學府為代表的90多所高校,高教綜合實力位居第一位。
上海作為我國內地最大城市,其高教實力也非常雄厚。上海擁有以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內外著名高校以及一批實力強勁的科研機構,高教實力總體上超過除北京外的國內其他城市。
但是,有關誰是國內科教第三城卻存在諸多爭議,結論也不盡相同。總體說來,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南京、西安、武漢、成都、廣州等科教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
近期,青塔從各類重要數據來對上述五大城市以及北京、上海進行比較,從數據上來看看誰是國內高教第三城。
普通高校數量
高校數量和集中度體現了各大城市的高教規模。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大學主要集中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其中本文所列的七大重點城市擁有的高校數量基本都處于國內城市的最前列。
截至2017年5月,北京共有92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數量共有67所,專科數量25所。武漢和廣州擁有的高校數量僅次于北京,分別擁有84所和83所高校,位居全國第二和第三位。上海擁有64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38所、專科院校26所。西安擁有63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2所、專科院校21所。成都和南京各擁有56所普通高校和53所普通高校。
從這項數據上來看,武漢和廣州無疑在國內第三城的競爭中占據優勢,西安、成都和南京處于劣勢。不過,這項數據僅僅體現了各大城市的高教規模,并不能真正體現各大重點城市的實力。
雙一流高校數量
相比普通院校數量和規模,雙一流高校數量和學科數量無疑更具含金量,更能反映高教實力。
2017月9月,備受矚目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正式公布,共有140所綜合實力或學科較強高校順利入選,成為首批雙一流高校。雙一流高校名單發布后,我國的高等教育也迎來了巨大變革。
從各大城市雙一流高校數量分布來看,實力最強的北京共有34所入選,當仁不讓地位居榜首,具有絕對領先優勢。上海共有14所高校入選,包括4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10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除北京和上海外,南京共有12所高校上榜(包括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10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安、武漢和成都各有7所高校上榜,位居各大城市前列。廣州擁有5所雙一流高校,數量上相比其他幾所有一定差距。
第四輪學科評估(A+學科數)
作為國內高校學科建設每4-5年一次的大檢閱,第四輪學科評估權威性毋庸置疑。其結果反映了各高校過去幾年的學科發展狀況。
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根據評估結果,共有460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的5112個學科獲得分檔排名(位列前70%),其中A+類學科共有210個、A類學科共有156個、A-類學科共有344個、B+類學科共有722個、B類學科共有736個、B-類學科共有729個、C+類學科共有761個、C類學科共有725個、C-類學科共有729個。
A類學科數含金量更高,更能反映各大高校學科建設實力。北京、上海A類學科數位居前列,分別有194個和91個A類學科。除此之外,南京共有69個A類學科,位居第三位。武漢共有52個A類學科,位居第四位。廣州、成都、西安等A類學科數與南京和武漢具有明顯差距。
近五年高層次人才數量
一座城市要想快速發展,首要在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
近年來,各大部委相繼推出一系列的人才項目,包括國家萬人計劃、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加上之前已經評選多年的兩院院士、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人才項目,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高層次人才支持體系。
從近五年(2014—2018年)七大城市高校當選的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獲得者、國家優青獲得者、國家優青獲得者、長江學者青年學者項目、萬人計劃青年拔尖等目前學術界影響力較大的高層次人才或項目數量,從中可以看出各大城市之間的差距。
各省份中,北京各類高校近五年當選高層次人才達到1124人次,遠超其他城市。上海當選高層次人才數量也達到549人次,位居全國第二。南京和武漢各有315人次和300人次,次于北京和上海。廣州、西安和成都高層次人才數量在140-220之間,相比前面幾大城市,同樣具有明顯差距。(由于是高教資源的對比,因此本部分僅統計各大城市高校當選的人才數據,不含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
南京占據優勢,武漢次之
通過上面比較具體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明確感覺到,北京和上海高教首城和第二城的優勢明顯,不用過多質疑。
其他五所第三城的潛在競爭者中,以南京的學校水平和實力為最高,武漢次之,廣州、成都和西安相對較弱。只有在高校數量上,武漢和廣州實力最強,西安、成都和南京處于劣勢;但在反映高校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指標(雙一流高校數量、學科評估、數量、高層次人才數量等),南京實力均最強,武漢次之,西安、成都和廣州處于劣勢。
總體而言,目前南京在內地城市第三城的位置上具有一定優勢。武漢高教綜合實力略弱于南京,不過也領先后面的三大重點城市。西安、成都和廣州相對來說在這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當然,由于各大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各自經濟狀況也不相同,未來南京、武漢等城市能否繼續領先,還要看這些城市高教未來的發展。此外,隨著深圳、杭州、雄安等高等教育實力的快速崛起,未來這些城市或許也有實力競爭國內高教第三城。
江蘇又一所本科院校正在醞釀推進中。據連云港市政府官網消息,2月15日,市委書記馬士光在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調研推進連云港師范學院創建工作。他說,要確保按期完成創建各項任務,持續提升辦學質量和教育教學......
淡化畢業生“應屆”身份當前,各主管部門對畢業生“應屆”身份的界定存在矛盾。教育主管部門認定應屆生為“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于實習或待業狀態的畢業生”;人社部門卻認為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為2年,部......
■樊秀娣2021年注定是中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的大發展之年。“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已成為學界上下的共識。大家期盼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豐富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在我國內地城市中,北京、上海以其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高教第一城和與第二城。北京作為我國最大的科研基......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豐富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在我國內地城市中,北京、上海以其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高教第一城和與第二城。北京作為我國最大的科研基......
近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按照意見要求,全國高校將開展“集體行動”,嚴把畢業出......
最近一周的高教新聞,被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反思教育選拔失誤的觀點刷屏。也讓人們借此事件,對高考選拔人才背后的邏輯有了新的認識。爾后幾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國“玩命......
●高考招生計劃增量向西部各高校傾斜●對西部高校國家重點學科給予重點支持●支持中西部各地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長江學者計劃對中西部高校同等優先支持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認定11個“2011協同創......
2011年春季高教儀器設備展示會,定于5月17日至19日,在寧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公司將屆時參加,展位號為5115。歡迎新老用戶和各級經銷商參觀溝通。......
未來十年高教發展路線圖已定2010年7月,我國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描述了未來10年教育的發展藍圖。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