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月25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錢友存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Listeria hijacks host mitophagy through a novelmitophagy receptor to evade killing”。該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并且鑒定出一個新型線粒體自噬受體NLRX1。

      線粒體自噬(mitophagy)是一類選擇性自噬過程,通過特異性降解細胞內受損的或者多余的線粒體從而完成對細胞代謝水平和命運決定的調控。然而生理或者病理條件下哪些物質可以誘發線粒體自噬反應,又由哪些分子特異性介導了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是該研究領域仍亟需解答的關鍵科學問題。錢友存課題組多年來圍繞先天免疫家族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NLRs)開展研究探索工作,前期研究成果發現,NLR家族成員NLRC5通過調節組織相容性復合體蛋白MHC class I基因的表達促進機體抵抗李斯特菌感染(Yao, et al., Cell Research 2012),而NLRP3炎癥小體可以被殺傷性T細胞中的Perforin激活進而促進抗腫瘤免疫(Ya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然而作為唯一定位于線粒體的NLR家族成員NLRX1的功能仍不清楚。

      為了探究細菌感染能否激活線粒體自噬通路,研究人員分別利用胞內菌(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和胞外菌(大腸桿菌、檸檬酸桿菌)感染巨噬細胞并系統性分析了線粒體自噬發生情況,結果表明胞內菌感染可以顯著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進一步研究發現李斯特菌通過分泌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 LLO),誘導細胞發生鈣離子內流、線粒體損傷和線粒體自噬。通過生物信息學預測和RNA干擾等手段研究人員發現NLRX1的NACHT(nucleotide binding and oligomerization domain)結構域中含有一個保守的自噬標記物LC3結合位點(LC3-interacting region, LIR),并且依賴于此位點特異性介導了李斯特菌和LLO誘導的線粒體自噬過程。在生理功能層面,通過利用NLRX1基因全身性敲除和巨噬細胞特異性敲除小鼠,以及線粒體自噬抑制劑Mdivi-1,研究證實抑制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會導致細胞內線粒體活性氧的累積,從而抑制了李斯特菌的存活。在機制層面,靜息狀態下NLRX1的LRR(leucine-rich repeat)結構域與NACHT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形成穩定單體狀態,封閉其LIR與LC3的結合;而李斯特菌感染或LLO刺激會導致細胞內NLRX1發生多聚化,促進其LIR結構域與LC3的結合進而介導線粒體自噬的發生。

      綜上所述,此研究首次報道了NLR家族成員NLRX1作為新型的線粒體自噬受體參與線粒體穩態調控,同時也深化了人們對于線粒體自噬生理學功能的理解,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

      營養與健康所助理研究員張一凡和博士后姚依昆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錢友存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Stephen E. Girardin、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宋厚輝和蘇州大學教授王建榮的幫助和支持。經費支持來自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等,同時該研究得到營養與健康所公共技術平臺和動物平臺的支持和幫助。

    圖片.png

    圖:李斯特菌通過其分泌的毒素蛋白LLO誘導線粒體損傷,促進NLRX1發生多聚化并與自噬蛋白LC3結合進而促進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致癌基因MYG1通過協調核線粒體功能驅動糖酵解和結直腸癌惡化

    代謝重塑是應激狀態下腫瘤存活的一種方法。然而,仍不清楚結直腸癌代謝重塑的分子機制。黑素細胞增殖基因1(MYG1)是一種3′-5′RNA核酸外切酶,在線粒體功能中起關鍵作用。 2024年6月1......

    負面情緒或讓大腦“能量”不足

    線粒體常被稱作細胞的“電池”,因為它們是生產能量分子ATP的場所。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論文表明,線粒體或許是保護大腦的關鍵。他們發現,慢性心理壓力和負面經歷......

    中國科學家首次捕獲全新長壽基因!

    線粒體與衰老息息相關,近年來,通過優化線粒體功能“延年益壽”的研究十分熱門。然而,浙江大學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科研團隊卻另辟蹊徑,他們在昆蟲核基因組中發現了與線粒體協同演化的基因,......

    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最新Nature

    線粒體通過氧化磷酸化在ATP能量產生中起關鍵作用,氧化磷酸化通過一系列呼吸復合物在細胞膜內發生。盡管進行了廣泛的體外結構研究,但在生理狀態下確定其分子機制的原子細節仍然是一個主要挑戰,主要是因為純化過......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

    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馮杜團隊研究揭示了線粒體DNA(mtDNA)質量控制的新機制,報道了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作為自噬受體介導胞質中mtDNA的清除,進而限制炎癥反應。相關成果5月23日在......

    研究發現CARM高效再生技術可用于腫瘤治療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沈俊、王建祥團隊及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昕團隊合作圍繞“效率”和“藥效”,開發了人多能干細胞(hPSC)定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

    廣州健康院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的“線粒體約定”新模式

    5月3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在《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上發表了題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科學家首次發現線粒體基因編碼第14個蛋白質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首次發現線粒體可使用細胞質標準密碼翻譯第14個功能蛋白,打破了傳統觀點認為的線粒體基因只翻譯13個蛋白的定律。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細胞-代謝......

    利用LCMS/MS等方法發現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蛋白質的新模式

    圖線粒體編碼基因CYTB的雙重翻譯模式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研究員團隊在線粒體基因組編......

    南大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因子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張辰宇、陳熹、王延博,醫學院教授方雷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一項重大發現:年輕血液中的小細胞外囊泡(sEVs)具有顯著延長壽命、恢復整體生理功能以及逆轉與年齡相關的退化變化的能力。4......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