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凌晨,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命組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教授團隊在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文章測定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發現了肝細胞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這是2014年國家科技部全面啟動“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以來,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首席科學家賀福初院士以通訊作者在《自然》雜志發表的第2篇標志性成果。
科研人員根據101例早期肝細胞癌及配對癌旁組織樣本的蛋白質組數據,將目前臨床上認為的早期肝細胞癌患者,分成三種蛋白質組亞型,而不同亞型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預后特征,術后需要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第一類患者僅需手術,要防止過度治療;第二類患者則需要手術加其他的輔助治療,而第三類患者占比30%,術后發生復發轉移的危險系數最大,是最后的“硬骨頭”。科研人員發現在第三類患者的蛋白質組數據里,膽固醇代謝通路發生了重編程,其中候選藥靶膽固醇酯化酶的高表達具有最差的預后風險。通過抑制候選藥靶——膽固醇酯化酶SOAT1,能減少細胞質膜上的膽固醇水平,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SOAT1的一種小分子抑制劑“阿伐麥布”在肝癌患者的人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上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果,表明“阿伐麥布”有望成為治療預后較差肝細胞癌患者的潛在靶向治療藥物。
研究團隊首次發現膽固醇代謝途徑重編程與肝細胞癌之間的直接聯系,證實膽固醇酯化酶在肝癌發生中的重要意義。借助患者群蛋白質組學海量數據發現膽固醇酯化酶可用于早期肝癌的分型、預后及靶向治療,其蛋白質水平在頭頸癌、胃癌、前列腺癌、腎癌和甲狀腺癌中均和患者的較差預后正相關,為發展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了重要基礎。
記者獲悉,中國是國際蛋白質組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也是人類肝臟蛋白質組計劃的牽頭實施方。中國科學家在肝細胞癌蛋白質組領域研究取得的這次重大突破,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價值,是“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迎來的第一道曙光。軍事醫學研究院姜穎、孫愛華、趙洋、應萬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孫惠川、楊欣榮和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邢寶才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他們付出了艱辛努力,作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貢獻。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簡稱“鳳凰中心”,依托國家蛋白質科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北京基地、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蛋白質組研究中心組建而成,坐落在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主入口,于2015年10月開始試運行,2018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
“鳳凰中心”建成國際上最大規模的高端蛋白質組測序平臺和以“天河2號”架構超級計算機為代表的國際頂尖硬件設施。建有蛋白質組學、功能蛋白質組學、轉化醫學、生物信息學、藥物代謝研發、基因治療與診斷試劑等6個技術平臺及實驗動物、生物資源庫等支撐平臺,設備總值近4億元。截至目前,“鳳凰中心”已建立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蛋白質組鑒定方法;創立了世界首個蛋白質組一站式數據分析體系,實現蛋白質組研究領域“軟、硬件”雙引領。牽頭實施中國人類蛋白質組計劃重點專項,領導國內60余家單位協作開展人類蛋白質組研究,推動我國蛋白質組學研究繼續向縱深發展。
“鳳凰中心”通過引進國際一流專家學者和培養鍛造國內領軍人才,形成了一支院士領銜、中青年領軍人才為主體的國家級科技創新人才團隊,現有各類科研人員400余人。2017年9月,以鳳凰中心、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平臺為主體,組建成生命組學研究所。
9月1日,施普林格·自然就旗艦刊《自然》及《自然》系列研究期刊與芬蘭FinELIB聯盟達成為期三年的開放獲取(OA)協議。該協議為期三年,止于2024年12月。在此期間,符合條件的30多家芬蘭機構的研......
應急管理部1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通報7月份全國自然災害形勢。申展利指出,7月份,我國自然災害以洪澇、風雹為主,干旱、臺風、地震、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也不同程度......
2020年6月24日,一篇關于水中電子阿秒電離問題的稿子投遞到Nature編輯部。論文作者們原本以為很快會被接收,然而,卻陷入了漫長的等待。論文經歷了三輪審稿,該科研團隊對審稿意見的回復竟累計長達99......
中新網襄陽7月27日電(朱賢張敏胡傳林)湖北漳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27日介紹,黃岡師范學院生物與農業資源學院專家教授團隊近日在該保護區調查外來入侵物種時,發現近十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裳鳳蝶。金......
國家植物園體系是以國家植物園為主體的全國植物遷地保護網絡,涵蓋我國主要氣候帶和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及重要經濟植物,對野生植物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東省廣州市正式揭牌,我國已......
森林為什么是“水庫”?大熊貓是怎樣取名的?觀測星空哪里最合適?……了解自然進而更好地保護自然,學習與認知是行動的基礎。我國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為......
很多東西會讓我們感覺到“癢”:被別人輕撓腳心,貼身穿高領毛衣,或是被蚊子咬了幾個包——甚至蚊子還沒來得及下嘴,皮膚上就有癢兮兮的感覺傳來。這些“癢”的感覺,有些來自化學物質的刺激,比如蚊蟲叮咬后體內產......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院士、研究員李昌志等人發展了一種無過渡金屬催化解聚酚型β-O-4木質素模型化合物定向制備嘧啶衍生物的新策略,為木質素高值化轉化制備含氮雜環醫藥中間體......
在《自然》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后,侯書國一時間成了學校的“紅人”。因為這是山東建筑大學自1956年成立以來發表的第一篇《自然》論文。工作群里,不斷有人把相關的新聞鏈接丟進來,“重磅”......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北京譜儀III(BESIII)實驗實現了一種全新方法,為研究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差異提供了極其靈敏的探針。6月2日,相關研究成果刊發于《自然》雜志。論文的所有匿名評審都對這一成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