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一篇關于水中電子阿秒電離問題的稿子投遞到Nature編輯部。論文作者們原本以為很快會被接收,然而,卻陷入了漫長的等待。
論文經歷了三輪審稿,該科研團隊對審稿意見的回復竟累計長達99頁。最終,在今年6月28日,論文被Nature接收。兩周后,論文以加速預覽形式在線發表。
論文從投稿到發表,足足用了2年多的時間。論文一作、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員宮曉春感觸頗深。
成果問世時“技驚四座”
水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但在科研工作者眼中,水卻是一個豐富多彩而又充滿神奇色彩的物質媒介。
水是液態的,而用來做研究的大多是孤立的水分子。從水分子到液態水如何演變的問題,實驗理論上已有很多探索。而其中,實驗上直接觀測電子結構是如何演化,尤其在電子本征運動時間尺度上,是頗具挑戰性的。
比原子核運動更快的是電子,決定物質結構的也是電子,這意味著關于水電子結構部分的探測十分關鍵。像常見的一些靜態紅外光譜測量,都是慢尺度飛秒乃至皮秒量級的,而在電子電離一瞬間對電子狀態的測量卻是個空白領域。宮曉春與瑞士科研團隊主要探索的就是這部分內容。
此外,前期實驗已報道單分子水與液態水的電子特征有著巨大差別,而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是需要去努力解釋的基本科學問題。
在突破許多概念和方法上的挑戰后,科研團隊發展出阿秒尺寸分辨團簇光譜技術,用以觀測尺寸分辨的水團簇內的阿秒電子動力學,并測量依次增加分子數,對水團簇光電子電離延遲時間的影響,相關實驗結果在2018年年底便基本完成。
論文通訊作者、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物理化學實驗室教授H. J. W?rner,于2019年第一次在會議上介紹相關成果時,一下子便“技驚四座”。
他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種觀察電子團簇結構演化的全新視角,從技術上彌補了團簇研究領域的空白,讓學術界有了新的技術和方法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不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宮曉春看起來非常淡然。因為在他心里,這件事早已畫上句號。
“這篇論文的發表,可能別人會覺得是非常新穎的工作。對我來說已經過去兩年,許多新的探索已經推進下去了。”宮曉春說。
審稿漫長,放緩發表進程
所有的研究工作早在2019年就全部完成,加上做理論和后期整理,最終論文在2020年6月24日投到Nature。起初,科研團隊都對研究結果信心十足,以為很快會被接收,然而,卻陷入了漫長的等待。
在第一輪同行評議環節,審稿人一未回復,審稿人二舉雙手贊成發表,并表示這項研究成果“意義非常驚人”,而審稿人三的意見則耐人尋味。
“他一開始懷疑我們實驗數據的分析方法和理論方法。但我們做這行很久了,在數據測量方面已處于領先水平。我們仔細地回復了他的實驗及理論問題,在第一輪回復內容中就打消了他提出的實驗問題。”宮曉春說。
沒想到,這位審稿人在第二輪卻繼續圍繞理論問題發散思考。“他提的理論問題是這個領域一直沒有人能回答的、大家都在致力于解決的問題,超過了目前理論計算的承受力。”
等待審稿人三回復意見的時間有時長達數月。“我們每次都是一個月內回答審稿人提的問題,之后等待的過程著實比較艱難,心情猶如坐過山車一樣。”宮曉春說。
好在從第二輪開始,Nature編輯看出審稿人三所提的問題并不客觀。在仔細閱讀了審稿意見以及科研團隊的回復內容后,期刊編輯在第二輪結束后,重新找了第四位審稿人。
審稿人四雖然寫了很長的意見,涉及30多個問題,但都是一些細碎之處,比如激光參數、分辨率、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他表示非常贊賞這項研究工作,并希望科研團隊把普適性拓展一下。
在宮曉春看來,審稿人四的確體現了一位審稿人該有的價值。
“我們猜測他應該是研究水相關問題的專家,因為他對水局域化或者電子離域化問題認識得很透徹,所以他知道我們的實驗結果確實是對的。他指出我們應該在一開始就把研究亮點展示清楚。”宮曉春說。
審稿人四客觀公正的分析,贏得了編輯的信任。科研團隊基于審稿人意見對論文多次“精雕細琢”,論文終于在今年6月28日被Nature接收。
科研團隊針對全部審稿意見的回復加起來竟有99頁,宮曉春打趣說,“都可以出本書了!”他們選擇對外公開發表回復意見,附在論文后面。
三輪“歷劫”下來,使得大家從最初的充滿期待和心潮澎湃,到后面逐漸被消磨殆盡。宮曉春也在這場煎熬里練出了“佛系”,之后的任何事情都能泰然處之。
兩次參與組建實驗室
和許多人一樣,宮曉春從小就有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2012年本科畢業后,宮曉春被保送到華東師范大學,跟著剛回國不久的吳健教授一起建實驗室。組儀器、做實驗、分析數據、研讀論文……他逐漸找到了科研工作的節奏和樂趣。
兩年間,他跟隨導師一同搭建了分子多維動量精密符合測量實驗系統,其中涉及到超高真空技術、超聲分子束源、時間飛行譜儀、電子離子符合探測、數據采集等多項復雜技術。基于該實驗系統,他結合時間頻率域精密控制的飛秒激光脈沖,開展分子超快行為測控方面的實驗研究,并取得累累碩果。
宮曉春對ETH一直有種執念,尤其是對H. J. W?rner和U. Keller兩位教授特別敬重,他們都是阿秒領域的頂尖專家。讀博期間,宮曉春多次出國交流。在2015年去維也納科技大學交流學習時,他給兩位教授發郵件,表達想去實驗室參觀學習的意愿,最終如愿以償。
博士畢業后,宮曉春獲得了留校資格。機緣巧合與H. J. W?rner再次聯系,并以博后的身份在ETH物理化學系參與工作。
“H. J. W?rner在阿秒領域的研究正好是我博士期間沒有涉足的,而我在符合測量方面的研究又正是他缺乏的。所以我倆一拍即合,正好可以優勢互補,開啟新領域。”宮曉春說。
合作第一步就是要建實驗室。宮曉春回憶,當時H. J. W?rner給了一個很空曠的實驗室,里面只有幾張臺子和一堆廢棄的物品。他就從這里“白手起家”,沒日沒夜潛心鉆研、一周七天地循環工作著。
“建實驗室時,ETH教授Hans Jakob對我的支持很大,擁有最高的優先權。只要我需要,他會第一時間滿足我的各項需求,并提供指導。所以我僅僅用半年時間就在那里建出一個實驗室,當然也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宮曉春說。
當H. J. W?rner拿著這項成果出去作報告時,其他同行都為半年之內蹦出個實驗室而驚嘆不已,并稱該成果簡直“從天而降”。而H. J. W?rner則很高興地表示,“一切都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兩次建實驗室的經歷,宮曉春從頭到尾都參與了,這讓他的各方面能力快速得到提升。2019年初,宮曉春回到華東師范大學任教,現已是一位博士生導師,并在去年獲選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不過,宮曉春并不覺得自己有多么出色。他表示自己只是科研隊伍里普通的一員,只是喜歡埋頭做實驗,遨游在探索科學的世界里。
“這篇論文的發表已成往事,我只想著眼于未來,還有太多未知領域等著我去探索,以后還要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這才是重點。”宮曉春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039-8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中......
當鋰電池的壽命即將終結時,為它“注射”一針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復原本的充電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證6-8年/1000-1500次充放電的電池,維持1萬次充放電,且電池健康水平與出廠時幾乎仍然一樣。這是......
從先進的免疫療法到自驅動實驗室,從生物修復到光子計算,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這些技術圍繞可持續性和人工智能(AI)這兩大核心關鍵詞,將掀起新一輪創新浪潮。......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海猛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提出了一個人地關系評價的新方法,對2000—2020年中國網格尺度的人地關系進行了系統評估,發現人與自然在中國大部分區域正逐步趨......
12月6日,索尼集團公司(索尼)和《自然》近日宣布了首屆“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入圍名單,從中將選出三名最終獲獎者,并于2025年2月5日在東京舉行的頒獎典禮上揭曉。“索尼-《自然》技術女性獎”于......
10月9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干事格蕾泰爾·艾吉拉博士簽發致信,祝賀南山國家公園候選區正式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是全球首個自然保護區的最佳實踐標準,聚焦“良......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張夢然)軌道角動量(OAM)單極子目前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重點,因為它為新興的軌道電子學帶來巨大的實際優勢。最近,科學家結合理論分析與瑞士光源(SLS)的實驗工......
21時做B超,卵泡還在;21時30分進入手術室,雌激素些許下降;21時40分,卵泡壁已經塌陷,通常這種情況下很難再取到卵了……這是今年7月26日晚,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下稱中信湘雅醫院)麓谷總......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清早,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楊緒勇習慣性地查看了一下郵箱。新郵件的發件人赫然是Nature編輯部。“希望是文章被接收的好消息。”楊緒勇懷著緊張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