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安全完成考察任務,乘“雪龍”船返回上海。考察隊經受了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克服了“雪龍”船碰撞冰山后帶來的各種困難,在科學考察和綜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據悉,此次考察隊由349人組成,分別開展了長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侖站、羅斯海新站等站點的綜合考察工作,并在東南極冰蓋開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遙感觀測,在南大洋阿蒙森海開展了海洋綜合調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船于2018年11月2日從上海出發,先后4次穿越西風帶,總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區航行2102海里,歷時131天。
記者了解到,在科學考察方面,長城站開展了生態環境監測、冰川監測及常規氣象觀測等項目,升級改造地震臺,建設海洋站雷達式潮位觀測系統,采集土壤、水體、動植物標本、巖石、氣溶膠等科學樣品近200千克。同時開展極地立法調研等社會科學類項目。中山站完成了我國首臺極區鈉熒光多普勒激光雷達機房建設及設備調試安裝,試運行期間獲取有效數據約51小時,原始數據量約2.5GB;完成我國首套極地冰下基巖無鉆桿取芯試鉆探,首次獲取冰下基巖巖心樣品;與國際同步開展“極地預報年”南極特別觀測期探空觀測,釋放探空氣球55個,數據實現全球實時共享;利用紅外相機等手段監測南極鳥類的活動,記錄鳥類3目4科7種525巢;開展隕石與宇宙塵收集,獲取湖底沉積物42件及融雪殘余物;開展了高空大氣物理、氣象、海冰、大氣成分、地磁與固體潮觀測等常規觀測。內陸考察隊完成了中山站-昆侖站斷面冰雪觀測,分別獲取了19米和56米兩支淺冰芯、雪坑冰雪采樣400余組、表層雪采樣121次,測量物質平衡花桿611根。
完成KL-DIMM天文望遠鏡及塔架安裝調試;完成AST3-2望遠鏡維護;維護更新臺址自動氣象站及極光云量監測儀;安裝太陽望遠鏡并開展日間觀測;實施大氣湍流參數測量系統的安裝和觀測;完成近紅外天光背景測量儀安裝,安裝調試了大氣視寧度測量望遠鏡。完成中山-昆侖站冰蓋斷面20余個GPS點位觀測和20余個點位的重力觀測。協助“極地預報年”在昆侖站區布放探空氣球22個,在距中山站100公里處架設“熊貓100”自動氣象站。東南極冰蓋遙感觀測完成了24條科考測線,共計飛行110小時,總測線航程超過3.2萬公里,觀測區域覆蓋東南極伊麗莎白公主地中心區域以及冰蓋近岸區域、Ridge B區域、Amery冰架以及接地線區域、南查爾斯王子山脈區域、南森冰架區域等,獲取了高質量的航空冰雷達、航空重力和航空磁法數據。羅斯海新站完成了保護區選劃調查,獲得樣品191份、觀測數據353份、影像觀測數據190GB。
南大洋考察,在西風帶海域成功布放我國首套監測浮標,經受了當地惡劣海況考驗,已獲得兩個月約1000組數據;首次釋放并回收我國自主研制的極地無纜水下機器人;在羅斯海近岸海域開展5個站位的多學科綜合調查,在阿蒙森海海域開展14個站位的綜合調查,獲得相應數據和樣品;開展走航觀測,布放拋棄式波浪浮標4套和漂流式水文氣象浮標4套,拋棄式溫鹽深儀78枚,開展了海洋環境基礎參數連續觀測和樣品采集;對6758海里范圍的海底地形開展多波束測量,獲取數據量55.62GB。
據介紹,在綜合保障方面,考察隊在中山站成功卸運1600余噸各類物資;泰山站完成二期工程建設,建成供電、供暖、融雪及污水處理、消防及視頻監控等多個系統;昆侖站完成深冰芯鉆探設備的維護;羅斯海新站安裝了該地區首臺10KW驗證風力發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