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他們利用化學合成、小鼠實驗和基于非靶向質譜測定的組學分析等技術手段,研究了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對人類活細胞中DNA的破壞機制,為colibactin的化學性質和致癌活性提供了直接證據,為人直腸結腸癌(CRC)的臨床檢測提供了潛在的新型標志物。
與CRC相關腸道大腸桿菌產生的DNA烷基化基因毒素
研究表明,人腸道微生物群的部分成員與CRC的發展相關,這些腸道微生物可通過產生基因毒素等多種機制致癌。Colibactin是由含有pks基因組島的微生物合成的具有基因毒性的次級代謝產物,這些微生物包括某些腸道共生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用pks+ E. coli瞬時感染哺乳動物細胞會導致細胞周期停滯和DNA雙鏈斷裂等。此外,在多個結腸炎相關的CRC小鼠模型中發現產生colibactin的E. coli會加速腫瘤進展,并且該現象在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CRC的患者中也大量存在。盡管與癌癥有很強的關聯性,但由于活性基因毒性代謝物難以分離,限制了人們對這種關聯機制的理解。
在過去十年中,研究人員通過多種互補方法研究了關于colibactin化學結構的間接信息。對pks+ E. coli突變菌株代謝物的分離和結構表征顯示,colibactin可能含有環丙烷環,它是DNA烷化類損傷試劑中的活性基團,因此研究人員假設colibactin通過環丙烷基團對DNA進行共價修飾。
為了獲得有關活性基因毒素的化學結構及其作用方式的信息,研究人員對感染了pks+ E. coli的人類細胞中的colibactin-DNA加合物進行鑒定,并在結構上進行表征。利用基于非靶向液質聯用技術進行DNA加合物組學分析,通過對比短暫感染pks+或pks -E. coli的哺乳動物細胞系中的DNA加合物,發現了2種腺嘌呤加合物,這些加合物只存在于接觸了pks+ E. coli的細胞中。通過同位素標記的colibactin前體化合物飼喂試驗,證實了這些加合物與pks相關。當人類細胞接觸了臨床分離的可產生colibactin的E. coli,或用pks+ E. coli處理小鼠的結腸上皮細胞后,都會檢測到上述加合物。通過結構表征發現,加合物為2種非對映異構體的混合物,且均含有連接了N3-取代腺嘌呤環的5-羥基-2-吡咯烷酮結構。經過分析,這些DNA加合物是通過環丙烷基團開環加成產生的。由于加合物太小而無法獲得,研究人員通過CometChip分析,在感染pks+ E. coli的細胞中,檢測到了colibactin-DNA鏈間交聯復合物,經過結構表征證實了它們是由較大的、不穩定的交聯復合物分解而來。
Colibactin DNA烷基化和DNA加合物形成的模型
此外,pks+ E. coli在哺乳動物細胞和小鼠中產生DNA加合物的能力增強了colibactin對癌癥發展的促進作用;龐大的鏈間交聯加合物具有細胞毒性,如果不能精確修復則會導致突變。因此,Colibactin介導的DNA損傷和由此引起的基因組不穩定性可能是結腸直腸癌發生的潛在原因。該研究直接證明了腸道細菌基因毒素colibactin在體內對雙鏈DNA的烷基化過程,為colibactin導致CRC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編譯自Science, Published: 15 February 2019)
記者9月29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與天津市環湖醫院合作提出了一種創新的DNA信息存儲編解碼方案——“DNAPalette”。通過體外存儲實驗,該方案成功將患者疾病全周期的腦部核磁共振......
93年前,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三軍軍長的黃公略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六渡坳指揮部隊轉移時,遭敵機襲擊壯烈犧牲。近年,疑似黃公略烈士遺骸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出土。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近年來,科研人員雖然在分子療法開發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新發現的活性物質數量依然不足。現在,美國哈佛大學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共同開發的DNA編碼化學庫(DEL)......
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張夢然)德國“3D物質定制”卓越集群、馬克斯普朗克醫學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有機體研究中心和分子生物學中心合作,開發出一種新的分子工程技術。研究團隊利用特定折疊的......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題為“Gutmicrobe-generatedphenylacetylglutamineisanendogenousallosteri......
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作為膳食膽堿和肉堿的腸道微生物代謝產物,三甲胺N-氧化物(TMAO,trimethylamineN-oxide)會增加機體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的風險;然而,目前研究人......
DNA因其標志性的雙螺旋結構而廣為人知。但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人類基因組還含有超過5萬個不尋常的結狀DNA結構,稱為i-基序。最新一期《EMBO》雜志發表了這些獨特DNA結構的第一張綜合......
DNA雙螺旋結構中伸出的結狀i-基序結構已被定位在人類基因組的50000個位置上,集中在包括控制基因活動的區域在內的關鍵功能區域。圖片來源:加文醫學研究所科技日報北京9月1日電 (記者張夢然......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實驗室和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于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如何識別DNA損傷并啟動其修復的基本機制。他們使用尖端的成像技術來可視化DNA修復蛋白是如何在單個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