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團隊在病毒納米生物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借助蛋白質的表觀臨界組裝濃度控制病毒納米顆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s,VNP)組裝,從而在其內部相容性包裝外源物質的策略。相關工作3月21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Nano Letters(《納米快報》)。
在自組裝蛋白納米籠(如VNP、鐵蛋白、細菌微區等)內包裝分子載荷是生物體中的常見現象。例如,病毒利用衣殼包裝核酸,使其免受降解和實現遞送;藍藻羧酶體包裝酶和底物進行二氧化碳的固定,羧酶體外殼能隔絕氧氣,顯著提高固碳效率。受此類現象啟發,通過體外分子自組裝,在以VNP為主要代表的蛋白納米籠內包裝外源載荷(如納米顆粒、酶等),成為一種構建功能納米結構和材料的重要途徑,已用于催化、傳感、成像、藥物遞送、疾病診療等領域。然而,在包裝外源載荷的過程中,關于蛋白納米籠的穩定性存在一個悖論:籠形結構越穩定,所衍生的功能結構越可靠;另一方面,籠形結構越穩定,其解聚條件越苛刻,則又容易破壞外源載荷的穩定性和活性,從而導致外源物質包裝失敗或包裝后喪失功能。針對這一矛盾,根據VNP自組裝過程的特點,研究團隊提出了基于表觀臨界組裝濃度的包裝思路。
該團隊以噬菌體MS2衣殼蛋白形成的VNP為主要模型,首先建立了超濾法測定VNP表觀臨界組裝濃度的方法;其次,證明了基于表觀臨界組裝濃度的包裝方法包裝外源物質的可行性和通用性,并進一步證實此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外源載荷的穩定性及活性,實現外源載荷的無損包裝。該方法采用了不同于傳統溶液交換的全新組裝控制原理,且簡單易行,大大擴展了蛋白納米籠載荷的適用范圍,將有力促進蛋白納米籠在納米技術各相關領域中的應用。
近日,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常壓下鎳氧化物的高溫超導電性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發表,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郭志前團隊,創制了激活型化學遺傳學熒光探針,首次在活細胞中監測蛋白質成簇/解聚的精確狀態。相關研究近日作為VIP(VeryImpor......
你能想象嗎?在那些看似普通的金屬里,藏著一個由無數微小“積木”搭成的微觀世界。這些“積木”就是晶粒。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李秀艷團隊在研究純鉑的晶粒時,首次發現了納米尺度下Kel......
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究團隊在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項名為“內部帽啟動翻譯”(ICIT)機制的創新研究。該機制下的仿佛戴著帽子的mRNA可產生200倍以上的蛋白質,為治療癌癥和蛋白質合成異......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真、孫怡迪,博士后朱文成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木良善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李辰團隊合作,描繪了......
圖FUSEP化學生物學技術用于系統研究賴氨酸和非賴氨酸泛素化的位點信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2137004、22307062)資助下,清華大學藥學院尹航教授團隊在蛋白質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開......
“空天海地的網絡建設,信息世界感知力、通信力以及智算力的建設,迫切需要高端、新型的硅基芯片。然而‘自上而下’的光刻技術制造方式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在日前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寧生說,全......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