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張同存,山東省鄆城縣人,現任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院長,主要從事重大疾病轉錄調節異常的分子機制和CAR-T免疫治療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1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資助,其中主持科技部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1項、863專題項目2項、973計劃子課題1項。
前段時間,“應用CAR-T治療艾滋病”的ZL技術問世。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找張同存的電話就沒斷過——有患者打來的,也有投資人打來的。這些電話令ZL發明人、武漢科技大學張同存、顧潮江兩位教授應接不暇。
“今年春節后,我們又對5位患者進行了CAR-T治療,截至目前已經積累了7個相關病例。我們正在觀察臨床療效,希望近期能完成20例。預計,后續再進行半年到一年的患者隨訪,我們就能拿出更具說服力的報告了。”4月4日張同存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因一則新聞走進CAR-T世界
CAR-T,被譯為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這個免疫療法已問世多年,近幾年它被用于癌癥、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并獲得突破性進展。
在我國,張同存是較早進入CAR-T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
從讀研時起,他就開始從事腫瘤治療方面的研究。2003年他到美國北卡大學心血管研究所工作,他的研究方向轉向了重大疾病基因表達調控。后來,他在北卡大學做到了助理教授,并擁有了自己的獨立實驗室,還招募了一批中國留學生到實驗室來工作。
2007年,張同存決定回國繼續做基因表達調控方面的研究。當他得知武漢科技大學發布招聘計劃時,他立即與校方取得聯系。2008年,張同存走上了武漢科技大學的講臺。入職后,學校積極為張同存創造條件,全力支持他的研究發展計劃。
2012年3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工作人員采用CAR-T療法,成功治愈生命垂危的6歲白血病患者艾米麗。這個小女孩成為全球首位接受試驗性CAR-T治療的兒童患者。
這則新聞把張同存領入了CAR-T的大門。“我感覺這是一個很有潛力的方向。但免疫細胞真能把腫瘤細胞干掉嗎?我當時還是半信半疑。”他說。
實踐出真知,張同存決定去會會這個神奇的CAR-T技術。
2014年初的一天,張同存如往常一樣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觀察實驗結果,沒想到奇跡出現了——免疫細胞找到了腫瘤細胞并將其消滅。
“當時在實驗室的5個人全都非常興奮,為此我們還找來2瓶啤酒慶祝!”張同存回憶道。
此后2年多的時間,張同存團隊攜手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和廣西醫科大學、徐州醫科大學等機構進行了400例臨床試驗。他們把相關研究成果應用在治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上,病情緩解率超93%。在2017年至2018年這兩年的美國血液病年會上,張同存團隊都被邀請在會上發言。
2017年7月和10月,美國分別批準了白血病和淋巴瘤CAR-T治療藥物的上市許可。“如今,我們也正在積極申報治療白血病CAR-T藥物的上市許可,希望這項技術能盡早造福國人。”張同存說。
“實現了又一次突破”
“智斗”白血病的同時,張同存也在對付著另一個“難纏”的對手——艾滋病。
觸發這場“惡戰”的,是一篇博士生論文。
“2014年,我去參加了一場博士生論文答辯會,其中有篇論文是研究艾滋病對患者生活影響的,論文作者的調研過程和給出的研究結果深深地震撼到了我。那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艾滋病對人類的危害。”張同存說。
此后,他開始將自己正在研究的CAR-T治療技術應用于艾滋病治療中。
張同存介紹道,作為人體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CD4細胞是HIV(艾滋病病毒)的攻擊對象,該細胞受損會導致人體免疫力的降低。因此,感染了艾滋病的患者,腫瘤的發病率和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會很高。
3年前,在海外研究機構從事HIV研究十多年的顧潮江在回國考察期間,得知了張同存用CAR-T治療艾滋病的想法。而后,顧潮江決定加入張同存團隊。
他二人設計的治療艾滋病的方法是:先采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從中分離出T細胞,在體外運用基因工程手段重新設計CAR-T細胞,然后將其輸回至患者體內。該CAR-T細胞在患者體內能識別并摧毀被HIV感染的細胞,中和血液中HIV含量,可與抗HIV藥物聯合應用。
2017年10月,張同存團隊啟動了該技術的人體臨床研究試驗。他們分別為兩位艾滋病患者進行了CAR-T治療。第一位患者在接受治療3個月后,HIV指標迅速下降;第二位患者在接受治療9個月后,體內HIV被完全清除。
目前,張同存團隊已向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國提交了ZL申請,相關審批工作已進入實質性審查階段。“在CAR-T領域,我們實現了又一次突破。”張同存感慨道。
希望能培養出更多研究人才
張同存出生于山東省鄆城縣,他的父親曾是一名內科醫生,父親希望張同存也能從事醫生工作。1980年,張同存考進了武漢科技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如愿以償回老家當了醫生,一干就是9年。之后,他進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從此離開了醫生的崗位。
“做基礎研究比做醫生的收入低,而且更辛苦。”張同存說,“當醫生看病是很累,但一離開辦公室就會輕松很多,可做基礎研究工作就做不到這一點。在外人看來好像離開實驗室、回家了,我也就不再工作了,其實腦子一刻都沒有停下來,刷牙、洗臉、上廁所,甚至半夜醒來還在思考問題。”
2008年從美國歸國后,曾有一個機會能讓張同存重返醫院當醫生。當時,他考慮了很久,但最終還是打消了做醫生的念頭。他說,做了十多年的基礎研究工作,“舍不得離開”。“做基礎研究也非常有意義,可以幫助更多人。”他說。
從此,他便下定決心,在武漢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扎根,踏踏實實搞基礎研究。
在張同存剛剛組建研究團隊時,由于學院原有科研基礎較薄弱、平臺力量有限,導致科研工作起步非常艱難。
于是,張同存一邊做研究、一邊招募人才,先后從英國和美國引進了4位拔尖人才,他們在張同存的帶領下迅速成長為學院的科研骨干。
37歲的青年教師姚凱,就是骨干之一。2018年8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正刊上發表了研究成果。
針對研究型學院的定位,張同存提出要打破過去傳統的培養人才的方式,探索本、碩、博連讀模式。“本院學生從本科階段開始就要進入到實驗室,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讀到博士,我們在每個階段都設置了一定的淘汰率,最終能進入博士階段學習的學生可能不到50%。”張同存說。
“未來,我希望能借鑒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人才培養模式并與其實現接軌,為生命健康研究領域培養出更多研究人才。”張同存說。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陽大海教授課題組從魚類組織駐留細胞的角度,解析訓練免疫激活緩解機體感染性器官損傷的分子機制,豐富了對于訓練免疫效應細胞類型及調控信號的理論認知,為基于訓練免疫的......
2023年12月15日,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IF=16)撤回了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MarkJSmyth等人于2013年2月1日發表題為“Host......
受精卵在最初階段所分裂出的兩個細胞對發育的作用并不相同,它們分別形成了胎兒以及為胎兒提供營養的組織。這一發現可能有助于提高體外受精(IVF)的成功率。生命是不對稱的。雖然人類的五官和四肢看起來大致對稱......
近日,由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教授王前和南方醫院教授鄭磊擔任主編的中國首部細胞外囊泡英文書籍ExtracellularVesicles:fromBenchtoBedside(《細胞外囊泡——基礎研究與臨......
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雌性哺乳動物患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更高,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X染色體失活的基因又會被重新激活。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科學進展》。在雌性哺乳動物中,X染色體的其中一個副本上的......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教授程濤、沈俊、王建祥團隊及中山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昕團隊合作圍繞“效率”和“藥效”,開發了人多能干細胞(hPSC)定向嵌合抗原受體巨噬細胞(C......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華華”了。2018年初,這兩只小猴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封面,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作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它們的誕生開啟了實驗動物......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