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電和靜電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由于它很難被收集和利用,往往是被人們所忽略的一種能源形式。自從2012年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發明摩擦納米發電機(TENG)以來,全世界的學者從各個方面對TENG進行了廣泛的研究。TENG作為一種能源器件得到實際應用的關鍵在于進一步提高功率密度,其核心在于摩擦電荷密度的提高。摩擦電荷密度作為摩擦納米發電機的核心性能指標之一,TENG問世七年以來,科研工作者在摩擦材料選擇、表面修飾與改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以提高摩擦電荷密度。納米能源所王杰和王中林團隊通過碎片化和柔性接觸方法將TENG的摩擦電荷密度從30 μC m-2 提高到近300 μC m-2(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7,12744),但是該電荷密度仍然受限于空氣擊穿,隨后在高真空環境中實現了1003 μC m-2的超高電荷密度(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8,88)。但通常情況下,摩擦納米發電機工作在大氣壓環境下,因此這里大部分電荷密度通過空氣擊穿釋放掉了,如果將這部分空氣擊穿的能量收集起來,不僅可以提高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輸出性能,而且也是對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重新認識,對于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具有兩個與生俱來的特點:交流電輸出和脈沖特性。因此,通常摩擦納米發電機不能直接驅動電子器件。傳統的做法是外接全波整流橋和能量存儲單元才能得到穩定的直流電輸出,這不利于構建微型化的自驅動系統。而且,摩擦納米發電機的脈沖輸出具有比較高的損耗因子(定義為電流峰值與其均方根的比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用于能量存儲和驅動電子器件的效率。
4月5日,王杰和王中林等人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A constant current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arising from electrostatic breakdown 的研究論文,納米能源所博士生劉迪、尹星和佐治亞理工學院博士后郭恒宇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該論文報道了一種基于摩擦起電和介質擊穿的新一代摩擦納米發電機,首次實現了基于摩擦起電和空氣擊穿的恒流電輸出,基本原理類似于人工產生和收集“閃電”的能量。同時,摩擦電荷密度高于大氣環境下受限于空氣擊穿的傳統摩擦納米發電機的電荷密度。這一新穎的直流摩擦納米發電機已經被證實可以直接驅動電子器件不需要外接整流橋或能量存儲單元。研究結果不僅有利于推動用于可穿戴電子和物聯網系統的自驅動系統小型化,而且為高效收集機械能提供了新的范例。
11月30日,記者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植物保護學院何林教授團隊成員錢坤教授通過將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酯負載到金屬有機骨架上,成功研發出EB@PCN-222@HA新型控釋納米農藥。這種農藥具有緩控釋相結......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一項發表于《納米級進展》的新研究稱,科研人員將比人類頭發細200倍的“意大利面”細絲編織成繃帶,可幫助預防傷口感染。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AdamClancy研究團隊制備了一種由面粉和甲酸(常見食品......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瀟、聶廣軍團隊與北京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恒樑團隊合作,基于DNA納米技術構建了形狀和大小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非常相似的定制納米疫苗,設計并構建了具有不......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陳念永團隊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菌可以通過多種策略與納米材料偶聯,在抗腫瘤治療中發揮多種作用。腫瘤生物學復雜性和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王海、聶廣軍、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冉海濤等人在Nature子刊NatureNanotechnology上發表了題為:Metal-ion-chelatingphenylalanine......
“動了!”看到電流表的數字跳動了一下,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博士后(現為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梁茜放下心來。盡管最初只有幾微安的微弱電流,但梁茜確信,以廢棄口罩為原料制造摩擦納米發電機(TEN......
記者8月21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骨科、腫瘤模型與個體化診治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黎志宏團隊在骨腫瘤、骨轉移瘤及納米材料領域獲系列新成果。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化療藥物耐藥是......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致命的原發性腦腫瘤之一,但其診斷和治愈性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24年8月19日,東華大學李靜超團隊在Advanced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Neutrophil-......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巍課題組與吳新平課題組合作,在原子水平上探索了納米團簇特殊性質的結構基礎與演變規律,構建了原位、動態、高分辨電化學表征方法精準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