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29 14:49 原文鏈接: 改變分析角度關注膜蛋白研究

      你也許想象不到,細胞中大約30%的蛋白質是膜蛋白。這些蛋白對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細胞通訊和轉運通路。不過,膜蛋白的研究卻困難重重,這是因為其疏水性導致結構研究難以開展。

      一旦從細胞膜中提取,蛋白質需要懸浮在疏水性與細胞膜類似的去垢劑中,才能成為水溶性的。然而,這些去垢劑十分昂貴,也并非普適性的。去垢劑還可能破壞蛋白的結構和功能,因為它們會干擾分子間和分子內的蛋白質相互作用。那么,如今有哪些新方法和技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本期《BioTechniques》介紹了這方面的進展。

      調整現有技術似乎是解決問題的合理手段。不過,為何不嘗試改變分析角度呢?畢竟,膜蛋白的疏水性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是這樣做的。他們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將膜蛋白變成水溶性。他們利用計算機算法來生成膜蛋白的代碼,然后將一些疏水性氨基酸替換成親水性氨基酸。“這個工具必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不是少數精通計算機模擬的人,”MIT高級研究員張曙光解釋道。

      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一些疏水性氨基酸在結構上與特定的親水性氨基酸非常相似。因此,亮氨酸可以替換成谷氨酰胺,異亮氨酸和纈氨酸可以替換成蘇氨酸,而苯丙氨酸可以替換成酪氨酸。

      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氨基酸的電荷。如果將它們替換成電荷相反的氨基酸,則會對蛋白質結構產生很大的影響。不過,這些氨基酸都是中性電荷的,因此對整體結構沒有實際影響。

      研究人員根據三種氨基酸(谷氨酰胺、蘇氨酸和酪氨酸)的字母縮寫將該方法命名為QTY編碼技術。他們發現,需要替換所有的疏水性氨基酸,才能讓蛋白質完全溶于水,而無需任何去垢劑。

      他們在四種不同類型的G蛋白偶聯受體上展示了該技術。他們發現經過修飾的蛋白質與原始蛋白在相似的溫度下變性,而且也可以結合相同的靶分子,但他們還沒有利用X射線晶體衍射或NMR技術獲得精確的結構。

      隱形的人工膜

      闡明膜蛋白結構的困難不僅僅在于它們的疏水性,還在于如何將它們從天然脂質環境中分離。為此,法國和丹麥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以將膜蛋白轉移到一種類似的脂膜,并實現膜蛋白結構的可視化。

      人工的雙層納米圓盤能模擬天然的脂雙層環境,讓小角度的散射分析得以開展。不過,納米圓盤會增強散射強度,讓分析變得困難。于是,研究人員利用氘來標記載體,以確保這種人工膜在100% D2O中變得隱形,而膜蛋白的結構得以突出顯示。它適用于低分辨率的膜蛋白結構研究。

      另類質譜分析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分析膜內完整蛋白質的結構,而不會改變其結構和功能。這種技術利用超聲頻率的振動來促使細胞分離,然后施加電流將蛋白質從細胞膜中噴射出來,直接進入質譜儀。這些蛋白質不僅完全無損,還能實現功能分析。

      項目負責人、牛津大學教授Carol Robinson表示:“我之前無法確定這是否可行;我認為膜的周圍環境太過復雜,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結果。現在我很高興,因為它讓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了這一類重要的藥物靶點。”

      這項新技術的開發也為質譜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帝國理工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授Steve Matthews說:“隨著這種方法的不斷改進,質譜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應用將登上一個新的臺階。”

      強強聯手

      牛津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則將高分辨率固態核磁共振光譜(ssNMR)與冷凍電子斷層掃描(cryoET)技術相結合,嘗試在天然環境中研究膜蛋白。

      cryoET和ssNMR提供了高度互補的信息。ssNMR觀察到的構象和動態變化有助于解釋cryoET的功能結果。為了利用這一點,Baker等人設計出適合兩種技術的實驗系統。它能夠以不同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對天然環境中的細菌膜蛋白進行研究。這種組合比單一種技術更強大。

      盡管此處提及的研究通常適用于大腸桿菌膜蛋白,但這種技術也有望擴展到其他細菌和真核細胞系。此外,它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框架,可有效地鑒定膜蛋白的結構、功能和動力學。

      文章指出,以上這些技術都有望闡明膜蛋白的結構,從而深入了解各種疾病。科學家希望利用從中獲取的信息來開發藥物,靶向與疾病通路相關的膜蛋白。

    相關文章

    解開細胞死亡和炎癥之間的隱藏聯系

    隨著研究人員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動態內部世界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清楚的是,線粒體是我們身體對疾病反應的關鍵調節器。除了它們作為“細胞的動力源”的傳統工作之外,線粒體在細胞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死亡——中發......

    Meta公司AI預測6億蛋白質結構

    ESM宏基因組圖譜數據庫包含6.17億個蛋白質的結構預測。圖片來源:ESM宏基因組圖譜谷歌旗下人工智能(AI)公司DeepMind今年公布了2.2億個蛋白質的預測結構,幾乎涵蓋了DNA數據庫中已知生物......

    單細胞分泌分析技術解析神經—免疫細胞互作網絡

    近日,我所單細胞分析研究組(1820組)陸瑤研究員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種類分泌因子檢測技術,實現了對神經—免疫細胞互作網絡的解析。隨著全球人口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神經退行性疾病正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

    科學家使用改造后的酵母細胞合成長春堿

    長春堿(Vinblastine),又稱長春花堿,是提取自馬達加斯加長春花的天然物質,能夠抑制微管蛋白聚合及紡錘體微管形成,從而抑制癌細胞分裂。長春堿作為抗癌藥物,其獲取受植物資源的嚴重制約。近日,丹麥......

    上海科技大學年底一口氣采購8537萬生命科學儀器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發布2022年11月-12月政府采購意向,預計花費8538萬元采購包括原位電子順磁共振譜儀、數字PCR儀、高分辨率自動化活細胞成像系統等23項儀器。詳細信息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

    細胞應激反應或是抗衰和延壽關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094.shtm科技日報北京10月21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當衰老......

    研究揭示結核分枝桿菌抑制細胞焦亡的重要機制

    結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一類重大慢性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2020年全球有近990萬新發TB患者,并有約151萬......

    【邀請函】第四屆金斯瑞細胞基因治療產業發展與合作論壇

    齊聚CAR-T第一梯隊玩家FDA官員分享監管洞見未來已來,就在眼前;遠方不遠,已在腳下!隨著國內首款CAR-T上市,屬于我們的生物醫藥時代被正式喚醒!仿佛站在2022年的今天,我們已經能夠清晰地看到未......

    Nature子刊:揭示肝星狀細胞外泌己糖激酶HK1加速肝癌機制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喬課題組課題組在 NatureMetabolism 期刊發表了題為:HK1fromhepaticstellatecell-derivedextracellul......

    內質網表面鈣瞬變是多細胞生物自噬起始的關鍵信號

    自噬是指通過形成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包裹部分胞質并運送到溶酶體進行降解及回收的過程,對抵抗各種應激和維持細胞穩態至關重要。自噬異與老年癡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自噬體形成的關鍵步驟包括隔......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