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副研究員張凱等人和國內外課題組合作,利用同步輻射多尺度成像技術,在鋰離子電池的化學-力學相互作用的衰退機制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雜志上。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行各業對能源有著日益增長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人們也面臨著能源危機以及傳統能源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因此,人們不斷地尋找價格低廉、環境友好、性能優異且安全的新能源材料。其中,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高效儲能器件已成為新能源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作為典型的復合多尺度異質系統,雖然鋰離子電池體系基本的離子遷移發生在原子尺度,但是最重要的器件性能指標,例如能量密度、高速充/放電能力和材料壽命等都取決于多個不同尺度的聯合效應。因此,如何實現多尺度的成像手段以便在微觀、介觀到宏觀尺度范圍內研究復合電極的三維形貌結構以及晶相等信息,對理解器件內離子和電荷的遷移從而研發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電池材料至關重要。
近年來,得益于同步輻射光源技術的使用以及成像理論和光學元件制作加工工藝的發展,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可以實現從納米分辨到微米分辨的多尺度三維無損結構成像。此外,該技術和近邊吸收譜技術結合起來形成的同步輻射X射線譜學成像技術可以在原位環境下無損重構鋰電池中電極材料的三維形貌、元素分布和價態不均性等信息。這使得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技術成為研究復合電極材料的多尺度三維形貌結構和性能關聯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為認識電極材料的微觀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張凱等人與國內外合作團隊利用同步輻射成像技術對中尺度(次級粒子)和宏觀尺度(電極級)的鋰電池材料內部的化學-力學相互作用進行了定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雜志上(Adv. Energy Mater. 2019, 1900674)。楊陽(歐洲同步輻射光源)、徐蓉(普渡大學)、張凱(北京同步輻射光源)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趙克杰(普渡大學)、林峰(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劉宜晉(斯坦福同步輻射光源)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他們首先利用納米分辨(30納米)譜學成像技術研究了10微米直徑的富鎳LiNi1-x-yMnxCoyO2(NMC)二次顆粒,發現了鋰電池顆粒在充放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裂紋,其中包括形成初期的裂紋和發展成熟的裂紋,如圖1(i)中綠色箭頭和紅色箭頭所示。進一步通過X射線譜學成像發現發展成熟的裂紋表面呈現出更高的氧化態,如圖1(j)所示。這是由于液體電解質的滲透,在新的固液界面讓鋰離子析出而造成的。而初期的裂紋由于缺乏液體電解質浸潤,因此這些區域的鎳氧化價態與整個電池顆粒的其它體相區域相比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如圖1(k)Ni的k邊能量分布圖所示。
在此基礎上,為了研究電池顆粒內部裂紋的發展變化對于鋰電池性能的影響,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相位襯度成像技術對整個電極材料中的上千個電池顆粒的化學-力學相互作用進行了成像實驗研究,系統地分析了在介觀、宏觀尺度上電池顆粒的非均勻損傷所反映的局部電導率和離子電導率的不平衡。研究發現在快速充電條件下,整個電極表面都發生了顯著的重構(如圖2c.d),電極頂部(靠近隔膜)經歷了更嚴重的局部相變,從層狀結構轉化為尖晶石和巖鹽結構的混合物,大多電池顆粒的三維形態結構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而電極片底部顆粒的三維形態結構獲得了相對更好的保存,如圖2d.f所示。上述觀察結果表明在電極尺度上存在著反應的不均性,這種不均性在深度方向和橫向都非常明顯。
這項工作為研究人員了解鋰電池正極材料的性能衰減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進而可幫助人們建立電池材料的宏觀性質和微觀物質結構之間的相互聯系。這些信息不僅從應用角度有助于材料科學家進一步改進電池材料的性質,而且對電池材料失效機制的基礎科學研究也有著重要的價值。研究中所采用的多尺度成像技術,對利用大科學裝置開展的前沿研究的眾多學科領域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汽車、飛機、船艦或計算機采用一種既能作為電池又能作為承重結構的材料制造時,其重量和能源消耗將大大降低。據10日發表在最新一期《先進材料》雜志上的論文,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無質量儲能”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技術研究部研究員李先鋒、張長昆團隊,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勝海,在水系有機液流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提出了原位電化學氧化合成方法,制備出耐氧性的萘衍......
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它們將在可再生能源轉型中扮演核心角色,并有望逐步減少乃......
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達吉特的儲能平臺。圖片來源:美國《洛杉磯時報》西班牙《國家報》8月25日刊文稱,全球電池領域正醞釀一場新革命,先進的儲能系統將成為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需求顯著增加隨著電池......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談鵬特任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火星電池,由火星大氣成分作為電池反應燃料物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性能。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綜合類學術期刊《科學通報......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記者王冰雅、尚杰5日從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和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相關團隊合作,利用離子徑跡技術研制出一種面向無枝晶鋰金屬陽極的離子管理膜,為多功能電池隔膜的設計和研制,......
記者7月2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工學院王睿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分子——Py3,它有望顯著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鈣鈦礦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并將其使用壽命延長約2倍。相關研究成果24日在線發表于《......
科技日報記者張佳欣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電鰻身上汲取靈感,開發出一種柔軟可拉伸的“果凍電池”。其可自行修復,呈膠狀,能拉伸至原長度的10倍以上而不影響其導電性。“果凍電池”適用于可穿戴設備或軟體機器......
7月3日,國際權威的太陽能電池世界紀錄榜《Solarcellefficiencytables》(Version64)發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集賢教授團隊鈣鈦礦電池性能世界紀錄,認證穩態效率性能達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