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引起感冒的微生物分類,可分為細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抗生素通常對細菌性感冒有效,但一直隨意濫用抗生素會滋生細菌耐藥性環境導致失效。然而,抗生素對病毒沒有任何藥效。因此,如果你患上的是病毒性感冒(如流感),吃抗生素不僅沒用,還可能產生毒副作用。
最近,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Cell Reports發表了關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再次證明了抗生素的濫用不僅產生耐藥性,還甚至可能成為流感病毒肆虐的“幫兇”,幫助其破壞人體免疫應答,讓流感感染更加嚴重。
本次研究挑選了一批健康的小鼠作為實驗對象,將其隨意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投喂混合抗生素的飲用水,另外一組投喂無添加的飲用水,投喂時間均超過4周。隨后將其全部感染流感病毒,以觀察小鼠的存活現象。
研究結果發現,約80%的未投喂抗生素的健康小鼠在病毒侵襲后依然存活,然而接受混合抗生素飲用水的小鼠僅僅存活率為三分之一。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研究人員們給出了如下解釋。
干擾病毒增殖物質被“誤殺”
肺部是流感病毒“侵略”的第一戰場,也是人體免疫功能反擊的第一道防線。研究人員們觀察到,當健康小鼠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后,其肺部最初的免疫反應并不是由免疫細胞發起的,而是靠一種由腸道細菌驅動的I型干擾素信號(IFNα/β)來觸發啟動裝置。接著,小鼠肺部基質細胞中的抗病毒基因Mx1(對應于人類中MxA的類似基因)在接收到 “攻擊”信號后,迅速“出擊“抑制病毒增殖,從而將流感病毒扼殺在“搖籃”之中,逐漸恢復有機體健康。
讓人震驚的是,服用抗生素的小鼠在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后,腸道中能產生“I型干擾素信號“的有益細菌竟被“誤殺”,從而抑制抗病毒基因的開啟,降低了肺部基質細胞的免疫應答效率,讓流感感染變得更加嚴重。
為了更進一步的證實腸道細菌會被抗生素“誤殺”。研究人員將接受抗生素投喂小鼠的腸道菌群恢復平衡后發現,干擾素信號傳導不僅恢復正常,且重建了肺部對流感的抵抗力。
這也就意味著,健康的腸道細菌對肺部基質細胞的免疫應答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在抗生素的濫用情況下,有益細菌被殺死,反而病毒沒有被消滅,這讓流感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了。
免疫應答速率十分關鍵
首席研究員Andreas Wack博士在研究中還發現:肺部內層是病毒繁殖的地方,也是戰斗的關鍵戰場。腸道細菌所帶來的干擾素信號傳導則是打響肺部內層免疫應答的“第一槍”。
腸道細菌擔當“臥底“的角色,時刻準備發出戰斗信號,非免疫細胞中的抗病毒基因也隨時聽候差遣,保持“攻擊”狀態,當流感病毒入侵之時,也是戰斗功成之日。
基質和免疫細胞均有助于Ifnar1 SA小鼠對流感感染的抵抗力
但由于濫用抗生素,這樣一種非免疫細胞的免疫反應基本喪失,而啟動免疫細胞的“剿殺”功能則最少需要等上兩天才能啟動。在這寶貴的兩天里,流感病毒會在肺部內層肆虐繁殖。據觀察發現,投喂了抗生素的小鼠在兩天內肺部感染的病毒數量竟增加了五倍,這將導致感染變得更加嚴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結語
這一研究結果給予了研究人員更大的興趣,未來,研究人員計劃將更進一步地研究微生物群驅動的抗病毒基因的確切起源和機制。Wack博士說:“先前的研究表明,肺基質細胞中微生物群驅動的信號可能來自腸道或肺部。然而,我們的糞便移植實驗的結果強烈暗示了腸道參與這種效應。我們希望了解從腸道細菌到肺部信號傳遞的確切過程。”
參考資料:
[1] Microbiota-Driven Tonic Interferon Signals in Lung Stromal Cells Protect from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2] How antibiotics may render flu infections more dangerous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實習生何睿她是一位知名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不僅負責科室的管理工作,而且每周4個半天坐診,每年主刀800多臺手術;她是院士師門的“大師姐”: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做研究、帶學生......
Fanzor(Fz)是一種廣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結構域的ωRNA引導內切酶,具有獨特的基因編輯潛力。2024年8月28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張鋒團隊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ins......
葉綠體蛋白在ATP酶馬達的驅動下,通過葉綠體外膜(TOC)轉座子和葉綠體內膜(TIC)超復合體的轉座子導入。Ycf2-FtsHi復合體已被確定為葉綠體進口馬達。然而,其在前蛋白轉運過程中與TIC復合物......
文| 《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實習生畢若雪“2021年暑假的一個凌晨,我突然靈機一動,思考了很久的一個模型突然清晰起來。我立即從床上蹦起來,花了5分鐘,在紙上把它清楚地畫了出來!”說起最近發......
“一稿多投”一直被認為是不端的行為,但這個“規矩”是在紙質時代信息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制定的,近年來廣大作者呼吁取消這一觀念的聲音已振聾發聵!讓人欣喜的是,截止目前,已經有兩大國際知名出版社響應了這一呼吁......
2024年4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肖振宇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紅梅、于樂謙、郭靖濤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魏育蕾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南南助理研究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文章《3......
2019年10月3日,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BrendaL.Bloodgood團隊(G.StefanoBrigidi為第一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DecodingofNeuronal......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科研人員發現,螞蟻的血腦屏障在控制其行為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血腦屏障可以調節螞蟻大腦中的激素水平,從而影響他們在蟻群中的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雜志上。研究......
RNA引導系統利用引導RNA和靶核酸序列之間的互補性來識別遺傳元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生物過程中都起著核心作用。例如,原核CRISPR-Cas系統為細菌和古細菌提供了對外來遺傳因子的適應性免疫。C......
大約700萬年前,人類從我們最接近的動物親戚黑猩猩那里分離出來,在進化樹上形成了我們自己的分支。在此后的時間里---從進化的角度看是短暫的---我們的祖先進化出了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性狀,包括比黑猩猩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