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8-09 14:41 原文鏈接: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態演變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通報》“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專題在線出版的論文中指出,在藏北倫坡拉、尼瑪等盆地漸新世地層中發現的熱帶-亞熱帶魚類、植物和昆蟲等化石證據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2600萬年前仍然為溫暖濕潤的低地,當時由印度洋而來的暖濕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北部地區。另一方面,現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由適應于高山寒凍環境或冰凍圈的動植物組成,古近紀熱帶和亞熱帶物種完全消失;魚類區系已演化為現代青藏高原所特有的裂腹魚類,哺乳動物中以雪豹、藏羚羊、盤羊等寒冷適應動物為代表。從熱帶-亞熱帶生態體系開始向現代型高原冰凍圈生態系統的過渡發生在什么時間?古生物聯合科考隊在藏北的倫坡拉盆地找到答案,早中新世的生態系統已經出現了重大轉變。

      在尼瑪盆地南緣和倫坡拉盆地丁青組中下段沉積中保存有豐富的魚類化石,代表著完全不同于現今高原魚類的晚漸新世區系,如鯉科鲃類的張氏春霖魚和高原首例鱸形目魚類化石記錄——攀鱸科西藏始攀鱸。形態和解剖特征對比顯示它們是生活在低海拔溫暖地區的魚類,反映了本地區魚類在高原隆升前的演化階段。在倫坡拉盆地和尼瑪盆地的丁青組地層中與春霖魚、始攀鱸共生的植物化石超過50種,代表了目前為止西藏地區已知保存最好、多樣性最高的植物化石組合,其中的西藏似沙巴棕、西藏椿榆、倫坡拉欒樹、長梗似浮萍葉等指示該植物組合生長于海拔相當低的熱帶至亞熱帶森林地區。

      在倫坡拉盆地早中新世地層中,以春霖魚和始攀鱸為代表的熱帶魚類已消失,原始的裂腹魚類大頭近裂腹魚取而代之。隨著高原的繼續隆升,至上新世達到現代高度和整體規模,具一列咽喉齒的高度特化的裂腹魚隨之出現。在倫坡拉盆地丁青組早中新世段地層中發現的近無角犀化石證明,青藏高原地區在早中新世已經脫離了熱帶和亞熱帶環境,而轉為與溫帶氣候一致的溫涼環境,并在上新世孕育了寒冷適應性的哺乳動物。早中新世的植被中以北溫帶的落葉闊葉樹種占據優勢地位,針葉樹種居次要地位,草本植物開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也反映氣候背景已由晚漸新世的熱帶、亞熱帶類型轉變為溫帶特征。

      地質證據顯示漸新世/中新世之交是青藏高原構造演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高原中部在早中新世隆升到接近3000m高度所產生的降溫效應,使該區域的陸地生態系統脫離了熱帶、亞熱帶環境,逐漸轉變為具有溫帶特征的動植物組合,并且開始出現今天高原生物類型的早期代表,如原始的裂腹魚類。綜合青藏高原的隆升進程和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可知高原內部氣候階段性變化可能是二者疊加作用的結果,進而促成了陸地生態系統由溫暖甚至炎熱的體系向溫涼方向的轉變。

    相關文章

    鳥嘴為何與手指一樣靈活?鑲嵌演化塑造頭骨

    距今1.2億年鳥類雅尾鹓鶵頭骨的三維復原圖。王敏供圖鳥類是目前世界上物種和生態多樣性最高的陸生脊椎動物。它們為什么演化得如此成功?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鳥類頭骨的部分骨骼能夠發生相互獨立的運動,從而幫助鳥嘴......

    我國科學家探索鳥類頭骨演化奧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3.shtm本報北京12月8日電(記者齊芳)現生鳥類雖然沒有“手”,但具有極其靈敏的喙,能夠取......

    1.67億年前化石骨架揭示爬行動物演化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約1.67億年前)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這件化石或能增進人們對決......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朱敏中國......

    “接棒”老科學家他破譯植物演化歷史“密碼”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各族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共同奮斗,彩云之南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十年,云南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從第24位躍升到第18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區......

    石菖蒲及單子葉植物祖先基因組演化研究獲進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Plants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陳進明團隊與法國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單子葉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藥用植物石菖蒲(Acorustat......

    胸孔亞派蟹類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課題組在胸孔亞派蟹類系統演化方面獲得新進展。該研究首次基于線粒體基因組揭示了胸孔亞派四總科的系統進化關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inMarineScien......

    南海西北陸緣峽谷形成演化及斷層運動學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峽谷形成演化和大陸架正斷層演化過程方面分別取得創新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分別......

    追上半人馬天體“讀取”太陽系形成演化歷史信息

    在木星軌道和海王星軌道之間,潛伏著數以萬計由冰塊和巖石組成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偶爾會受到木星引力擾動的影響,被拋入太陽系內部,飛向太陽和地球。這類小天體被認為是許多木星族彗星和近地彗星的來源,由于其同......

    距今約2.44億年最古老肋鱗裂齒魚類化石現身云南

    10月中旬,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云南三疊紀海相地層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約2.44億年的肋鱗裂齒魚類化石,這是在亞洲首次發現該魚類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