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態演變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通報》“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專題在線出版的論文中指出,在藏北倫坡拉、尼瑪等盆地漸新世地層中發現的熱帶-亞熱帶魚類、植物和昆蟲等化石證據表明,青藏高原腹地在2600萬年前仍然為溫暖濕潤的低地,當時由印度洋而來的暖濕氣流至少可以深入到西藏北部地區。另一方面,現代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由適應于高山寒凍環境或冰凍圈的動植物組成,古近紀熱帶和亞熱帶物種完全消失;魚類區系已演化為現代青藏高原所特有的裂腹魚類,哺乳動物中以雪豹、藏羚羊、盤羊等寒冷適應動物為代表。從熱帶-亞熱帶生態體系開始向現代型高原冰凍圈生態系統的過渡發生在什么時間?古生物聯合科考隊在......閱讀全文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態演變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
青藏高原從“谷地”到“世界屋脊”-的秘密
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如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形成今日之“高大”面貌之前,青藏高原其實還發育了一個低海拔的溫熱的“谷地”。 從“谷地”到“世界屋脊”,是如何演化的?其隆升過程又對今天的青藏高原環境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都是青藏高原上尚未揭開的謎題。 歷時20余年,在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支
琥珀證明青藏高原4000萬年前是熱帶雨林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4000萬年前什么樣?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首次報道了西藏產的琥珀化石,研究表明4000萬年前的西藏中部就如同今天的西雙版納,溫暖潮濕,處處是高大龍腦香科植物。 該所博士研究生王賀等人在張海春研究員、李建國研
青藏高原中部高程變化及生態學研究獲進展
新生代以來,印度次大陸板塊向歐亞大陸東南俯沖碰撞導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不僅塑造了當今亞洲的地形、地貌,還改變了高原南、北的氣候系統,影響著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分布和生態系統格局的變化。盡管青藏高原中部作為高原原型已有眾多研究,但學術界對青藏高原中部的高程變化認識尚存較大爭議。 近日,中科院植物
青藏高原中部高程變化及其生態學研究新進展
新生代以來,印度次大陸板塊向歐亞大陸東南俯沖碰撞導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事件塑造了當今亞洲的地形、地貌,改變了高原南、北的氣候系統,并且影響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分布和生態系統格局。目前,青藏高原中部作為高原原型已有眾多研究,但對青藏高原中部高程變化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爭議。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宇
從化石窺見青藏高原生長的秘密
西藏始攀鱸化石倫坡拉盆地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包括棕櫚、欒樹、椿榆等 “多跑路,多挖土,得幸福……”10月4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和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副研究員蘇濤分別結束了他們在青藏高原的第13次和第14次古生物考察。這兩位年輕的“80后”,是青藏高原不折不扣的“
脊椎動物化石記錄青藏高原“長高”史
對青藏高原的隆升學界存在著不同觀點。中科院古脊椎所鄧濤團隊利用古脊椎動物化石證據,闡明460萬年前青藏高原達到現代高度,形成冰凍圈環境。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刊物《全球和行星變化》上發表。 在6600萬年之前的中生代時期,青藏高原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生活著以菊石、鯊魚、魚龍等為代表的游泳生物,以
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應專項項目指南發布
我國油氣需求持續高位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突破安全紅線,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高度重視。2020年8月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針對羌塘盆地油氣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明確提出加快羌塘盆地油氣綜合評價研究。 羌塘盆地位于全球油氣最為富集的特提斯構造域,是我國陸域新區最后一個尚未進行大規模油氣勘探的大型海相含油
山東山旺盆地并角犀及其演化遷徙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鄧濤團隊完成的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亞洲地球科學:X》(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X)上,該研究報道了發現自山東山旺盆地早中新世地層的矮腳犀族骨架化石,并對其演化遷徙歷史提出了新的假設。矮腳犀族是真犀科內僅有的小型化犀
我國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中央谷地形成及隆升歷史
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科研團隊通過構造地質演化、巖石圈深部動力學過程、古溫度、古植被分析和古氣候模擬等多領域、多手段綜合研究,定量恢復了青藏高原中央谷地3800萬年至2900萬年前的隆升和消亡過程,揭示了中央谷地的隆升是青藏高原對地表圈層環境的巨大影響的開始。該成果10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
肯尼亞拉穆盆地蘊藏37億桶石油
????肯尼亞《東非人報》27日報道,澳大利亞泛大陸油氣公司表示,肯尼亞濱海的拉穆盆地蘊藏著37億桶原油。泛大陸油氣公司擁有拉穆盆地L6區塊40%的權益。該公司27日發表的一份聲明表示,L6區塊可能蘊藏著高達37億桶原油和2888.3億立方米天然氣。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柴達木盆地沉積構造演化
(A)青藏高原約30Ma和10Ma構造變形/隆升的主要證據分布;(B)30Ma青藏高原中部巖石圈地幔的拆沉作用驅動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周緣擴展;(C)青藏高原北部10Ma的巖石圈地幔拆沉作用再次引發高原快速抬升并向北擴展至現今的東北邊界。(研究團隊供圖)?2月2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發中山大學張
中國科學家青藏高原岡底斯山古高度最新科研進展
2014年5月12日,Nature雜志以“比喜馬拉雅更早的西藏山脈(Tibet mountainous long before Himalayas)”為題報道了丁林研究員為首的研究組在國際地學著名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通信》發表的成果。該項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岡底斯山在5500萬年時已隆升到4
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羌塘盆地演化專項項目專家名單
關于公布地球科學部2022年度專項項目“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應”專家名單的通告 根據相關規定,現將地球科學部2022年度專項項目“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應”評審組名單公布如下: 陳漢林,符力耘,胡祥云,胡修棉,劉全有,劉伊克,石穎,騰格爾,肖文交 ,張昌民,張水昌 公布時間:2023年1
棕櫚化石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新證據
3月7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關于產自青藏高原中部,距今約2500萬年的大型棕櫚葉片化石的相關科研成果,為青藏高原抬升歷史提供了新的證據。這是中科院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
單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紀的西藏是北半球區系交流樞紐
單籽豆屬(Podocarpium)是豆科一個滅絕屬,在歐亞大陸擁有豐富的化石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關鍵地區(如青藏高原)化石記錄的缺乏,使得科學家對于該屬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地理演化過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長期在青藏高原中部開展古植物研究工作,
亞洲季風形成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系亟待研究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方小敏帶領新生代環境團隊與合作者,從有精確年代控制的典型盆地巖性變化、氣候環境記錄、高原隆升記錄及模型模擬4個角度,系統梳理了當前亞洲氣候研究的主要進展,從時空變化上提出了亞洲季風北進的兩個節點和演化的3個階段,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文章第一作者、中科
“四川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地質”研討會在京舉行
國家油氣科技重大專項2011ZX05008-001課題組織的“四川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地質”研討會于1月26日在京舉行。會議由課題組長王清晨主持,來自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的二十余位科研骨干參加了會議。 會議的主旨為學術交流、問題研討
泥河灣盆地更新世氣候變化及早期人類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上世紀20年代初,英國地質學家巴爾博對泥河灣盆地進行古生物調查并命名“泥河灣層”和“泥河灣動物群”以來,泥河灣以自己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魅力成為我國乃至東亞第四紀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地層年代學和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地區。尤其是泥河灣盆地含大量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址,有東方O
單籽豆化石揭示西藏曾是北半球植物交流樞紐
單籽豆屬(Podocarpium)是豆科一個滅絕屬,在歐亞大陸擁有豐富的化石記錄,最早可追溯到始新世。然而,一些關鍵地區(如青藏高原)化石記錄的缺乏,使得對于該屬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地理演化過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 古生態研究組長期在青藏高原中部開展古植物研究工作,近年來在倫坡拉盆地上始新統牛堡組發現
地殼軟弱帶或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軛走滑區的控制因素
6500萬年前,印歐板塊發生碰撞,板塊的持續匯聚作用造就了現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陸陸碰撞造山帶的熱點研究區域。以逆沖斷裂為代表的擠壓構造大多發育在其周緣,指示著青藏高原持續的南北向縮短;大型走滑斷層系則分布在邊緣及塊體邊界,尤其是東南緣和東北緣,指示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擠出;高原內部則主要發育了
化石校正分子鐘揭秘迷鰓魚類演化謎題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化石校正分子鐘揭秘迷鰓魚類演化謎題
印度板塊與亞歐大陸的碰撞與隨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來最重要的地質事件,由此帶來的氣候環境變化對亞洲及其周邊地區生物區系的演變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隨著印度板塊的碰撞、副特提斯海退卻、熱帶和亞熱帶低地出現、巨大山系發育近而最終隆升為今天面積巨大、海拔高峻的世界第三極。伴隨地貌和環
病原體檢測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介紹
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介紹: 土拉倫斯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是土拉倫斯桿菌病的致病原。人畜共患疾病,臨床診斷主要采用免疫學試驗輔助診斷。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正常值: 0-1∶40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臨床意義: >1∶40時可考慮為土拉倫斯桿菌病。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注意事項: 病人的血清診斷效
臨床化學檢查方法介紹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介紹
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介紹: 土拉倫斯桿菌為革蘭氏陰性桿菌,是土拉倫斯桿菌病的致病原。人畜共患疾病,臨床診斷主要采用免疫學試驗輔助診斷。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正常值: 0-1∶40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臨床意義: >1∶40時可考慮為土拉倫斯桿菌病。土拉倫斯桿菌凝集試驗注意事項: 病人的血清診斷效
研究提出黃河可能形成于五百萬年前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的形成與演化是地貌學的重要科學問題,歷來受到研究者重視,但關于黃河形成的年代仍沒有定論。近日,《三古》雜志發表了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張瀚之等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了黃河可能形成于約五百萬年的新認識。 張瀚之及其合作者基于黃河上游和中游聯通后,河流沉
雙變坡水槽的簡介
1?工作條件?工作電壓:380V?? 功率:740W2?實驗目的?1、主要用途:可演示多種水面曲線,并可計算流量。2、可定量測量臨界底坡、臨界流量、臨界水面曲線。可演示并分析平坡、倒坡、臨界坡、陡坡、緩坡的水流銜接現象。可演示并分析棱柱形渠道中的十二種水面曲。3?產品特點?1、透明有機玻璃水槽,前后
北極油氣開發潛力巨大
數據來源: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和天然氣問題研究所 作者:瓦西里·博戈亞夫連斯基工科博士,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和天然氣問題研究所北極與全球海洋問題科研副所長,“大陸架”實驗室主任 北極油氣資源的開采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是資源國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俄羅斯有40多年開采
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圖為陜西省銅川市桃曲坡剖面中已知最早的鐐珊瑚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南古所 供圖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
古生物科考隊帶我們解密植物為什么會長刺
植物世界的“美好”常常伴隨著一種“傷害”。玫瑰、多肉、仙人掌……這些帶刺植物無不與動物、人類保持著“相愛相殺”的關系。植物為什么會長刺?刺最早產生于何時?又是如何演化的?科學家對于這些有趣的問題卻始終缺乏深入研究。幾年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