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慧眼衛星上的X射線望遠鏡開展了X射線脈沖星導航實驗,定位精度達到10公里之內(3倍標準偏差),進一步驗證了航天器利用脈沖星自主導航的可行性,為未來在深空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相關論文已于8月21日在美國《天體物理雜志》(增刊)正式刊出。
2017年6月15日,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運行于高度550千米、傾角43°的近地圓軌道上。慧眼衛星攜帶了高能X射線望遠鏡(HE,20-250 keV)、中能X射線望遠鏡(ME,5-30 keV)和低能X射線望遠鏡(LE,1-15 keV)三種科學載荷和空間環境監測器,在軌運行兩年多,已經得到了關于黑洞、中子星、伽馬射線暴乃至引力波暴等的海量觀測數據,科學結果正在源源不斷地產生之中。與此同時,高能所的慧眼衛星研究團隊還利用該衛星成功開展了X射線脈沖星導航實驗,進一步驗證了脈沖星導航的可行性。
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不斷加快,范圍越來越廣。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正在飛向太陽系之外的茫茫宇宙深處。今天,越來越多的空間探測器飛向太陽以及其七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太陽系內天體。由于這些航天器遠離地球,美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都已經難以為它們提供可靠的導航服務。為此,美國、俄羅斯等國利用地面大型射電天線建立“深空測控網”,為遙遠的飛行器提供導航服務,但其提供的導航精度會隨著與地球距離的增加而變差,因此不依賴地面設備的航天器“自主導航”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慧眼衛星脈沖星導航實驗工作的負責人、副研究員鄭世界說:“X射線脈沖星導航是一種新型的自主導航方法,它利用宇宙中遙遠的天體——脈沖星發出的精確的周期性脈沖信號為太空中的航天器提供導航和授時服務。”脈沖星是一類高速轉動的中子星,是大質量恒星在壽命的晚期發生“超新星爆發”后留下的致密天體,其脈沖信號的長期時間穩定度很高,堪比甚至優于地球上的原子鐘,可作為宇宙中的時間基準,因此脈沖星也被稱作“宇宙燈塔”或星際旅行中“天然的GPS衛星”。如同地面使用衛星信號進行導航一樣,航天器通過觀測脈沖星,也可以實現自主導航,即脈沖星導航。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除了在國際空間站中成功試驗X射線脈沖星導航外,也明確表示要將X射線脈沖星導航技術應用到“重返月球計劃”及未來的火星探測計劃中。
脈沖星導航的基本原理是:雖然脈沖星發出的兩個相鄰脈沖的時間間隔(或稱為脈沖周期)是恒定的,但如果航天器朝向脈沖星運動,接收到的脈沖間隔會縮短,反之,則會變長,觀測得到的脈沖輪廓也隨之發生變化;脈沖到達X射線探測器的精確時間則由探測器相對于脈沖星的距離,也就是航天器在空間的位置所決定。因此,通過分析航天器接收到的(不同方向)脈沖星脈沖信號的特性,就可以反推得到航天器在空間的三維位置和速度(或運動軌道)。
脈沖星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幾百、幾千光年乃至更遠),不必擔心其受到人為影響,脈沖星導航的精度也不隨航天器所處位置而改變,可作為深空中的理想導航手段。因此,X射線脈沖星導航在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4年,歐空局發布了“基于脈沖星時間信息的航天器導航可行性研究”技術報告。2018年1月,美國NASA發布新聞,宣布在國際空間站上搭載的NICER/SEXTANT項目成功進行了首次實時的在軌脈沖星自主導航試驗1,在觀測脈沖星7.5小時后,自主導航的精度達到5千米(均方根或1倍標準偏差)。
我國在脈沖星導航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鄭世界說:“2016年9月,中國天宮二號空間試驗室發射升空,我們利用天宮二號上的“天極望遠鏡”——伽瑪射線暴偏振探測器(POLAR)成功完成了脈沖星導航的國內首次空間實驗,11月,中國還發射了脈沖星試驗星XPNAV-01,開始開展脈沖星探測及相關研究”。
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介紹了慧眼衛星這次開展脈沖星導航實驗的情況:“2017年8月31日至9月5日,慧眼衛星對著名的蟹狀星云脈沖星進行了持續約5天的觀測,以試驗對衛星自主定位。自主定位的算法是高能所的研究團隊于2016年提出的一種新的X射線脈沖星導航算法——‘脈沖輪廓顯著性與衛星軌道的關聯分析’,該算法的可行性已在POLAR實驗上得到初步驗證。”這一次,他們對該算法做了進一步改進,并將該導航算法分別應用到慧眼衛星上3種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結果顯示,均可實現慧眼的自主定位;如果綜合利用所有望遠鏡5天的觀測數據,其定位精度可以達到10公里(3倍標準偏差),相當于定位精度3.3公里(1倍標準偏差),說明慧眼的脈沖星導航實驗的精度和NICER/SEXTANT的結果相當。
為了進一步檢驗該導航算法的可行性與可靠性,研究團隊還進行了充分的理論分析,并選取多種類型的脈沖星進行了模擬驗證,結果顯示該方法對其它導航脈沖星同樣適用,為該算法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基于慧眼衛星的脈沖星導航實驗結果在2018年9月投稿到美國《天體物理雜志》(增刊),并于2019年6月11日被正式接受,審稿人認為“慧眼衛星開展的在軌演示驗證是對脈沖星導航發展的重要貢獻”,“特別地,文章最后的模擬分析部分從數學上驗證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相信這是對脈沖星導航的非常好的貢獻”。
慧眼衛星是我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由國家民用航天和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I期)共同支持,于2017年6月15日發射,設計壽命4年。目前,衛星平臺及各有效載荷在軌運行正常、技術狀態穩定。該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編號2016YFA04008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項目(編號U1838101,U1838201,U1838202)等的支持。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針對大口徑衍射透鏡提出了一種單次曝光的干涉標定方法,為大口徑衍射透鏡的工程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相關研究成果以Absolutemeasure......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與北京大學,提出了與快速射電暴FRB200428成協的X射線爆發起源于強磁場重聯過程,并通過粒子動理學模擬方法(ParticleinCell,簡稱PIC方法)解釋了這一爆發事件的......
2023年9月2日,202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為獲獎人頒獎,中國銀行副行長林景臻宣讀獲獎名單,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常進主持頒獎儀......
什么是BEX?BEX是集背射電子和X射線成像于一體的新型微區分析技術,可以在SEM下同步、高效采集背散射電子圖像和元素面分布圖。BEX技術能帶來哪些新體驗?此前,基于SEM的顯微分析大多是靜態的、逐步......
日本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先進的人工智能(AI)模型,能利用患者的胸部X射線影像準確估計其實際年齡。更重要的是,當發現估計年齡與真實年齡出現較大差異時,AI還可揭示患者罹患慢性病的情況。此項發現標志著醫學影......
導讀中國是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生產大國。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品種繁多,且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我們日常接觸的手機屏,就是一種電子光學玻璃產品;再如,光伏玻璃,其在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歷......
日立分析儀器(上海)有限公司于2023年6月宣布推出EA1280,這是一款用于在中國測量環境有害物質的新型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分析儀。近年來,限制使用環境有害物質已變得普遍,且成為保護環境工作的一部分。......
科技日報福州2月18日電 (黃阿火 葛海峽 記者謝開飛)我國高端X射線影像設備及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有望改觀!記者18日從福州大學獲悉,該校楊黃浩教授、陳秋水教授和新......
孤獨的星系被大量的氣體所包圍,其溫度高達數千萬度--這是通常在星系團中所看到的。其次,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噴流在大約14萬光年外形成了一個強烈的X射線源,這意味著它已經犁進了該星系周圍的氣體。3C297......
在最近發表在《BMJ》上的一篇文章中,醫生們主張為經常通過X射線和其他成像程序暴露在輻射下的醫療機構的婦女改進電離輻射防護,以減少她們患乳腺癌的風險。由于乳腺組織對輻射高度敏感,而且電離輻射是一種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