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美國科學家或許發現了I型糖尿病最早的生物標志物。這一發現將可以幫助延緩該疾病的發病時間。
圖片來源:Scripps Research / La Jolla,California
I型糖尿病,又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是通常在20歲前出現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先前研究表明,該病發生是由于免疫系統破壞胰腺中β細胞制造胰島素的能力。而待患者被確診時,該疾病已潛伏發作一段時間了。
是否有一種方法可以盡早發現高風險患者的患病跡象,從而預防或延遲發病呢?
近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來自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或許已經找到了最早可檢測I型糖尿病發病的生物學標記物,將大大改善潛在致病患者的治療干預時間,推遲發病時間。
DOI:10.1126 / sciimmunol.aaw6329
突變HLA蛋白+胰島素片段=免疫系統破壞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74)90021-X
1974年,發表在《THE LANCET》上的一項對I型糖尿病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遺傳學研究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研究學者發現:在患有I型糖尿病的患者中,HLAs(人類白細胞抗原)這類免疫調節分子中總存在著獨特的遺傳特征。
HLA蛋白質往往位于細胞表面,是免疫系統是否發起攻擊的“通信員”。但當它“傳錯信”時,后果往往很嚴重,小則生病大則危及生命。而I型糖尿病的產生便也來源于這樣的“傳錯信”:突變的HLA蛋白與β細胞產生的胰島素片段結合后導致免疫系統破壞,從而阻止葡萄糖進入細胞,將其集聚在血液中,導致高血糖的產生。
25年過去了,科學家們發現雖然建立了HLA基因突變與I型糖尿病之間的聯系,但仍然無法辨別免疫系統的T細胞究竟是如何被“吸引”到這一疾病上的。
單細胞測序找到最早遺傳生物標記
Luc Teyton博士 圖片來源:Scripps Research
基于這一問題,來自美國Scripps Research的Luc Teyton博士及其團隊通過5年的潛心專研,給出了最新的回答。讓該研究發生質的飛越是來自多次對這類的細胞進行的單細胞測序和分析。研究團隊與同一研究中心的綜合結構和計算生物學系合作,對單個T細胞的DNA進行了測序,獲得了極高分辨率的細胞功能和遺傳變異視圖。
在雌性NOD小鼠的疾病過程中胰島中的抗胰島素特異性群體動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從這一高清視圖中,他們發現了一種被其稱為“P9開關”的細胞結構機制。這一機制允許CD4 + T細胞識別突變的HLA蛋白并攻擊β細胞。還值得注意的是,P9開關在小鼠中引發了早期的抗胰島素反應,然后迅速消失。如果這種現象也在人類研究中出現,也就意味著這些配備“P9開關”的細胞將成為識別發病的早期生物標記。
目前,Teyton團隊已獲批準備向人類展開進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員將在每年收集多達30名I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血液樣本,并對這些血液樣本進行分析以找尋人類患者發病前兆生物標記是否與“P9開關”的細胞結構機制相關。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Luc Teyton博士表示,由于I型糖尿病具有很強的遺傳聯系,因此因遺傳致病的患病風險要比首次獲病的風險高出20倍之多。所以,我們亟需一個明確的生物標記來幫助其預防或延遲發病。”
參考資料:
[1] Discovery paves the way for earlier detection of type 1 diabetes
[2] Position β57 of I-Ag7 controls early anti-insulin responses in NOD mice, linking an MHC susceptibility allele to type 1 diabetes onset
[3] HL-A, IMMUNE-RESPONSE GENES, AND DISEASE
糖尿病性傷口的病理微環境主要表現為增強的炎癥反應和持續的促炎巨噬細胞活性,顯著阻礙了傷口愈合過程。外源性電刺激(ES)通過調節傷口中的電場分布,在治療炎癥性傷口方面顯示出顯著潛力。然而,這種方法依賴于......
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尹凱教授團隊首次揭示了大腸桿菌Ⅲ型分泌系統(T3SS)在2型糖尿病(T2DM)相關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中的重要作用。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尖端科......
2025年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王衛慶教授團隊與瑞金醫院醫學芯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觀科技的陳昌研究員團隊合作在《自然代謝》(NatureMetabolism)......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分泌科教授李小英、李曉牧團隊聯合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教授張惠杰團隊,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發現達格列凈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在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達......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趙黎明團隊,在殼寡糖調控糖尿病人群胰島細胞移植后胰島炎癥研究領域取得突破,為胰島細胞移植患者術后管理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新的干預策略。12月18日,相關研究發表于《腸道微生物》......
隨著公眾對飲食健康的重視,“零糖”概念備受關注。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孕期及幼兒期減少糖分攝入可顯著降低成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該研究通過分析20世紀50年代人群的健康數據發......
最新一期《柳葉刀》雜志刊發的一篇論文稱,2022年,全球罹患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的成年人總數已超8億,是1990年的4倍多。這項研究由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因素協作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開展,是首次在全球范圍內......
根據一項對20世紀50年代英國糖配給的分析,兩歲前的含糖飲食與幾十年后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風險較高有關。相關論文10月31日發表于《科學》。兒童在6月齡后攝入的糖量可能對以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影響最大。而......
今日上午8點,隨著恒瑞醫藥(600276.SH)、海思科(002653.SZ)、信立泰(002294.SZ)等企業代表被點名開始進入會場,2024國談第二日正式開始。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昨日鏖戰8個小......
我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化學重編程誘導多能干細胞(以下簡稱“CiPS細胞”)制備胰島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在臨床試驗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復了內源自主性、生理性的血糖調控,移植75天后完全穩定地脫離胰島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