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儀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比如可以測出陽光的七彩色中每種顏色光的亮度。通過對光譜的測量,可以幫助人們獲知大到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系活動,小到納米尺度的分子結構。然而,目前大部分光譜儀的工作原理仍和牛頓的實驗相似,需要用到棱鏡或光柵之類的分光元件。這種光譜儀體積龐大已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光譜應用技術的需求。但是減小分光和探測元件的尺寸將導致光譜儀的光譜分辨率、靈敏度及動態檢測范圍顯著下降,因此光譜儀的微型化是目前科技界面臨的重大技術挑戰。
2019年9月6日,英國劍橋大學Tawfique Hasan團隊(楊宗銀為第一作者)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Single-nanowire spectrometer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出了尺寸僅幾十微米的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該光譜儀主要由一根比人類頭發千分之一還細的半導體納米線組成。它可被集成到手機上,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檢測出食物的新鮮度,食品藥品的成分,還可用于藝術品的鑒定。這將大大推動微光譜儀廣泛應用到科研、生產以及生活中。
在17世紀,牛頓發現太陽光通過棱鏡的折射后可觀察到彩色。牛頓的這個色散實驗為光譜儀的誕生播下了種子。光譜儀可以檢測光譜中不同譜線強度,比如可以測出陽光的七彩色中每種顏色光的亮度。通過對光譜的測量,可以幫助人們獲知大到幾百萬光年外的星系活動,小到納米尺度的分子結構。還可以用來分析物體中的化學成分,從而用作對空氣污染、食品衛生、農作物生長、人體健康狀況的檢測工具,在科研和工業生產中仍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大部分光譜儀的工作原理仍和牛頓的實驗相似,需要用到棱鏡或光柵之類的分光元件。這種光譜儀體積龐大已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光譜應用技術的需求。但是減小分光和探測元件的尺寸將導致光譜儀的光譜分辨率、靈敏度及動態檢測范圍顯著下降,因此光譜儀的微型化是目前科技界面臨的重大技術挑戰。
納米線光譜儀的特征
在牛頓實驗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英國劍橋大學的科研團隊與來自中國、英國以及芬蘭的研究機構合作,成功克服了這個技術難題,開發出了尺寸僅幾十微米的光譜儀。其大小僅為市面上最小光譜儀的千分之一。他們另辟蹊徑,用一種帶隙漸變的特殊納米線替代了傳統光譜儀中的分光和探測元件,采用和制作電腦芯片類似的工藝在這種納米線上加工出了光探測器陣列,巧妙地利用各個探測器對不同顏色光具有不同響應的特性,通過逆問題的求解,從響應函數方程組中重構出所需要測量的光譜信息。
論文的第一作者,劍橋大學石墨烯中心的中國留學生楊宗銀博士介紹說:“我們沿長度方向對納米線的組分進行了調控,得到的納米線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就像一道彩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牛頓三棱鏡實驗中的七彩色,沿著這個思路我們開始探索用納米線替代三棱鏡,這樣可以把傳統光學器件的尺寸縮小到納米尺度,使這些器件在可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中找到應用”。
掃描宏觀尺度的光譜成像
“我們平時用相機拍照的時候,每個像素點只包含了紅、綠、藍三種顏色信息,而這種光譜儀可以讓每個像素點記錄下幾十或者上百種譜線強度,這樣就可以獲取到除了色彩之外的其他有用信息,比如通過測量火焰的光可以告訴我們里面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論文的共同作者Tom Albrow-Owen博士補充道。
“我們的微型光譜儀與廣泛使用的手機攝像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設計成緊湊式光譜儀模塊使手機具備光譜探測能力,把強大的光譜分析技術從實驗室搬到手掌上,方便在生活中測量食物、皮膚的光譜信息,從而判斷食品安全以及身體健康程度,使得光譜檢測技術有望走進大眾日常生活中”,團隊的負責人Tawfique Hasan博士說道。
由于極小的尺寸,他們還展示了用該微型光譜儀對單個細胞進行掃描光譜成像。不同與以往的細胞成像技術,該光譜成像可以讓圖像中的每個像素包含豐富的光譜信息,從而可以分析細胞每個部分的化學變化。通過后續的開發這種微型光譜儀將有望可以通過注射植入到人體,用于實時監測人體健康狀況,為癌癥等疾病檢測提供一種新的方法。
微米級光譜成像
劍橋的研究團隊已經在申請這個微型光譜儀的ZL。他們希望在這種光譜儀的基礎上開發出一系列覆蓋紫外到紅外的微型光譜儀,用大概五年左右的時間使微光譜儀廣泛應用到科研、生產以及生活中。
該工作由來自中國、英國和芬蘭的多個研究組合作完成:上海理工大學的谷付星副教授,浙江大學的童利民教授、楊青教授和王攀教授,南京大學的王肖沐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的蔡偉偉教授,北京大學的戴倫教授,以及芬蘭Aalto大學的孫志培教授。
參考信息: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7/1017
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安德烈·蓋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消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發現他們能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得到越來越薄的石墨薄片。他們從高......
12月1日,《科學》雜志刊登了重慶大學科學家的重要成果: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黃曉旭及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三維透射電鏡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對納米金屬塑性變形的研究,并發現納......
藥物納米技術是一種利用納米尺度(尺寸在1到100納米之間)的材料和技術來設計、制備和傳遞藥物的方法。納米技術在藥物研發和制造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增多,因為它可以顯著改善藥物的性能,提高藥物療效,減少副作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跨學科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溫生長工藝,可直接在硅芯片上有效且高效地“生長”二維(2D)過渡金屬二硫化物(TMD)材料層,以實現更密集的集成。這項技術可能會讓芯片密度更高、功能更強大。相......
近年來,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新冠疫情見證了遠程和混合式工作的風靡,一些員工如今可直接遠程辦公,并參加線上虛擬會議。英國、新西蘭、冰島等國家試行了“四天工作制”。全球范圍內的現代企業正在努力為......
9月17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實施第二次出艙活動,舉世矚目。中國航天員身后的“太空之家”里,擬南芥幼苗已長出多片葉子,高稈水稻幼苗、矮稈水稻也在奮力生長。自1987年中國首次將農作物種子送上天迄今的......
納米技術是我國為數不多能與發達國家并跑且部分領跑的科技領域。中國納米文獻的領域加權引用影響(FWCI)從2000年的1.3提升至2019年的1.9,實現超越美國。同時,2000~2019年,我國納米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1年10月27日,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納米技術產業博覽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現場嘉賓云集,人才歡聚一堂,各類黑科技產品紛紛亮相,展會精彩紛呈。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大會支持媒體,......
小干擾RNA(siRNA)在癌癥的靶向治療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和巨大的應用潛力。siRNA藥物特異性地靶向致病基因可以使治療更加精準和個性化,但遺憾的是,通過系統性注射siRNA藥物治療腦瘤仍然存在非常......
由于癌癥耐藥性的出現、對腫瘤組織靶向性變差及癌癥隨后的轉移,具有選擇性抗癌活性的化療藥物的開發如今對科學家們越來越沒有吸引力,而在具有腫瘤特征的細胞類型中,研究者發現,癌癥干細胞與患者癌癥進展和轉移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