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學者、特別是中國學者而言,發一篇Science論文,意味著學術地位和影響的極大提升,是夢寐以求的目標。雖然Science論文很多時候引領著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前沿,但偶爾也會有一兩篇論文,讓人覺得有些費解。而一些非常認真的學者,則會對其不依不饒,抓住問題,討論評論。
上周,青島大學物理學院盧朝靖教授,就將今年早先一篇Science論文,懟上Science,如上圖所示。被評論的Science論文,題為Spin coating epitaxial films, 發表在今年4月。其核心點,是通過旋涂法制備了一系列單晶外延薄膜,薄膜取向由襯底決定。其主要證據是XRD。不過從文中圖四給出的薄膜和襯底XRD極圖,卻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地方。單晶襯底(圖中第二行)的極圖非常干凈,幾乎沒有背景噪音,與薄膜極圖(圖中第一行)顯著不同,大家可以自己比較:
一般人看了這組數據,腦袋里打一個問號,也就過去了。盧朝靖老師因為一直做鐵電薄膜織構研究,所以花心思分析了一下。根據其極圖特定方向衍射強度,盧老師估算了一下薄膜取向分布函數(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Function, ODF), 認為這些薄膜的外延度其實很低,外延晶粒大概只在4.1%到25.5%之間,與單晶外延的100%有非常大的差距。
盧老師這個結論,Science論文作者當然不會接受。計算ODF,需要積分各個取向的衍射強度作為分母。在他們的回復中,Science作者辯稱,在強度積分中包括背景強度對薄膜材料而言,特別是沒有覆蓋襯底的納米島而言,是不合適的,會低估ODF。
那這個問題會不會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呢?當然不是,這個評論和回復在一個華人衍射學者群引起熱烈討論。揭開謎底其實很簡單,去同步光源上做一天實驗就可以水落石出。或者如盧老師所說,看看高分辨透射電鏡也好。大家好奇的是,作者們為什么不去做下這些實驗呢。
拋開技術細節,無論真相如何,這樣的討論都很有意義。特別是對青年學生而言,能學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迷信大論文,對從事科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全球科研權威期刊的《Science》每年都會在全球科學家們的最新科學進展中評選出“年度突破”榜單,用以褒獎引領科學界發展的卓越成就。近日,《Science》公布了2024年的十大突破,囊括了從艾滋......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
11月22日,長沙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楊波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題為《Smallwetlands:Criticaltofloodmanagement》的Letters......
大多數人在感到不適時去看醫生是為了尋求診斷和治療方案。但對于大約3000萬患有罕見疾病的美國人來說,他們的癥狀與眾所周知的疾病模式不符,這讓他們的家庭進行了長達數年甚至一生的診斷旅程。但一個由圣路易斯......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2016年,黃學輝加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頭開始組建植物數量遺傳學團隊。當時,黃學輝腦中已經有了一張“圖紙”,他要解決一個基礎的遺傳學問題——水稻的不同性狀受到......
“會不會是我沒記錄上?”當李玥璇激活幼鼠大腦中的ZISST神經元,首次觀察它們與母鼠分離后的哭叫行為時,發聲率幾乎趨于零的實驗結果令她感到非常訝異。為了確認這一結果,她連忙重復實驗。當相似的數據再次出......
單個神經元有5600個神經纖維與之相連。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一小塊人類腦組織進行成像,生成了超過57,000個細胞和近1.5億個突觸的3D地圖。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類型和連接的復雜細節,突......
“會不會是我看錯了?”當張礁石第一次觀察到這個特殊的新粒子生成現象時,他既矛盾又興奮,連忙找來了其他視頻數據。他瞪大眼睛,逐幀分析了畫面后,一個大膽的想法閃現出來:大部分新粒子并不是在云外流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