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凱聞
做科研的人都知道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難度,一旦在CNS上發表論文,高校、院系都會對論文的作者或通訊作者有明確的獎勵,對于個人的學術之路更是強大的助推器。
日前,浙江大學2017級生物醫學專業的羅凱文,就在73天的暑期研學過程中,參與斯坦福大學亓磊團隊的科研項目,并最終在Science上發表了文章,羅凱文作為一名本科生在論文中署名位列第五位,表現不凡。
那么作為一名本科生,這位浙大學霸究竟是如何做出這樣出色的科研成績呢?
01
言傳身教
“來到浙大是一種必然”
羅凱聞,如他的名字般,敏而多聞。出生于“浙大世家”的他從小就受到科研的浸潤。
羅凱聞的外公、外婆是浙江大學1959級無線電系真空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長春光機所從事光學儀器相關工作。
在他小時候,外公就會拿著放大鏡,給他科普光學的知識。等他放學后,更是會給他準備“定制版”算術題。
羅凱聞的父親則是在浙大化工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階段的全部學業,并留校任教至今。
那時,家住杭州市求是村的羅凱聞會常常去玉泉校區玩耍。因為父親的實驗室和辦公室在同一層樓,所以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實驗室的“小常客”——“進到實驗室,看到了很多瓶瓶罐罐,還有各種實驗儀器,就覺得特別厲害。”
當時,實驗室學生“惡作劇”,在玻璃移門上貼了“內有H2O,禁止入內”的標志,這可嚇壞了小凱聞,“我以為那是危險品!”
但這一個小小的標志,并沒有阻擋羅凱聞對科學的熱愛。受科學家父親的影響,從學校回家后,他會和自己的父親一起編科學故事,比如月亮為什么有陰晴圓缺:
“因為月亮上的月亮兔想吃年糕,要種麥子。麥子一個月就變黃了,月亮兔每個月割一點,就有盈虧了。”
看似簡單的故事,卻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骨子里流淌的科學家的血液,不斷推動著凱聞感受科學的魅力。“我想做大事,去做杰出的科學研究。”
02
堅定信念
暢游生物醫學的世界
什么是杰出的科學研究?這個問題,年輕的羅凱聞了然于胸。
“爸爸想讓我學化工,但我對生物醫學更感興趣。”他沒有一味地依賴父親在學界的光環,而是選擇一個全新的領域,去探索,去追尋。
在羅凱聞眼里,生物醫學是做基礎研究,它能解決人類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問題——如何維系健康、延長壽命。“把生物知識應用到醫學實踐,它能起到交叉學科應有的橋梁作用。”
為了更好地學習世界領先的生物醫學技術,他在深思熟慮后,選擇了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這里既有專業水準的國際教師,也有與國際接軌的教學方式,全英文的授課環境還能讓學生提前適應國外高校的生活。
而在專業的學習之外,羅凱聞還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些書目閱讀。“要成為生物醫學方面的領袖人才,不僅僅要做研究者,還需要觀察世界發展的變化,承擔大任。”
除了專業書,他還“吃”書——不僅“吃”五萬多字、兩百多頁的英文原著《The Outsider》,暑假期間還“吃”700多頁英文版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動物莊園》,對此他樂在其中。
他還對社會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很有趣,通過邏輯的方法,試圖找到社會運行的規律。”
03
勤奮努力
Science上發表論文
羅凱聞無疑是個勤奮的孩子。
學業上,他從大一上半學期便開始往返科研實驗室,暑假也基本待在實驗室里,每天堅持13小時的學習,在綜合成績排名上穩居專業前三。
今年暑假,他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為期73天充實的暑期研學,并和導師團隊一起在世界頂尖期刊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論文。
9月6日,來自斯坦福大學的Lei S. Qi團隊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 CRISPR-mediated live imaging of genome editing and transcription 的文章,羅凱聞以第五作者的身份出現在了署名中。
“實驗過程中,大部分是大量的機械勞動(搬磚):PCR,miniprep,數據統計……此時就需要提前規劃,細心耐心,以求一次保質保量完成。萬一實驗失敗,也要放平心態。”羅凱聞笑著說。
△在斯坦福和朋友和合影(右一)
努力自然是必要的,躺在原地不動的人,永遠到不了終點。但是在科研中,尤其在生物領域,努力未必有回報。
羅凱聞說,自己投入的時間和工作,最多僅20%進入了文章,但他已為此深深感激,在斯坦福的研學更堅定了他科研的目標。“要是一開始鄙夷一些“搬磚”的工作,眼高手低,估計我早就一事無成。”
來看看“學霸”一天的行程表
在學校的兩年和斯坦福的研學,讓羅凱聞對生物醫學研究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科研出成果需要運氣與才智,但決定性因素是熱情、韌性、踏實與細心。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才有可能走到研究的彼岸。”
而對于未來,這個20歲的小伙早就規劃好了:像他爸爸一樣,終身科研。
“我肯定會從事科研這條路,所以在這幾年我要夯實基礎,到大四能夠充分發揮聯合學院的優勢,聯系教授,到諸如麻省理工這樣的世界名校做畢業設計。之后的學術之路順水推舟,在高等學府中尋找自己的天地。”
“后續可能會留在國外做研究,但我一定會找機會回國,如果回到浙大,做一名教授,這樣一生就完美了。”當說到這里,他的臉上浮現出幾分害羞的笑容。
Science,29MAR2024,VOL383,ISSUE6690《科學》2024年3月29日,第383卷,6690期物理學PhysicsUltrafastKapitza-Diraceffect超快......
2月2日,由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徐保民、研究助理教授章勇、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研究教授王行柱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Aqueoussynthesisofpero......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于最新施政報告提出,要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包括在2024/25學年起將八所資助大學(八大)非本地本科生上限提升一倍至學額總數40%。此外,最新資料顯示,......
2024年1月4日,南方科技大學劉柳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stablerhodium-coordinatedcarbenewithaσ2π0electronicconfiguration......
此次發布的問題包括數學、化學、醫學與健康、生命科學、天文學、物理學、信息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神經科學、生態學、能源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除了“物質的起源是什么”“黎曼猜想是真的嗎”“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2023年12月22日,復旦上醫徐彥輝團隊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visualizationoftranscriptioninitiationinactio......
中國青年科學家組成的學科交叉團隊,發展了一種具有級聯異質界面的雙相凝膠離電器件,實現了從電子到多種離子信號的轉換和傳輸。11月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Cascade-heterogatedbiphasic......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編譯|李言Science,29SEP2023,Volume381Issue6665《科學》2023年9月29日,第381卷,6665期化學ChemistryDiversefunctionalpolye......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竇賢康今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宣布,將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博士生支持力度、試點優秀本科生資助、深入實施評審專家被“打招呼”頑疾專項整治。據悉,國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