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10-07 16:39 原文鏈接: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型”導師。

      今年8月,高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據高天回顧,從idea的產生到論文的發表,僅用不到兩年時間。

      Science論文《可實現絕對高斯變形的氣動細胞》

      高天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很喜歡在巴黎讀博的日子。或許是因為這座城市有與他相似的特質:松弛、自由、浪漫、包容。他酷愛籃球,經常和一幫朋友約球;他喜愛藝術,科研之余和導師一起操辦藝術展,花費了大量精力。

      至于論文為何能在Science上發表,高天的回答是:“對于這個問題,我給不出答案,我只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罷了。”

      高天

      受玉米葉啟發,打破常規

      這篇于8月24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介紹了一種“打破常規”的新設計:受到玉米等單子葉植物泡狀細胞的啟發,高天和他的導師們設計出氣動高斯細胞,可將平面轉化為具有不同高斯曲率的形狀。

      要了解該設計是如何“打破常規”的,就要首先了解“常規”。

      正如數學家高斯在他的開創性定理中所指出的那樣,同時向兩個方向彎曲一塊平板,需要改變平面內的距離。通常情況下,將一塊平板變為曲面物體,會導致出現褶皺或切割;反之,若將曲面材料轉化為一個平面,亦是如此。除非高斯曲率守恒,例如將一張紙轉變為圓柱體或圓錐體。

      “你可以想象,拿一張A4紙去覆蓋一個球體,無論怎樣都會產生褶皺。或者想象,將地球展開為一張平面地圖,各大陸的形狀會不可避免地被扭曲。”高天向記者形象地解釋著。

      幾何原理上的局限,導致了物理科學的局限。目前,大部分傳統的柔性機器人原理是讓一塊平板在一個方向上發生彎曲,但無法實現更復雜的形狀。這就限制了柔性機器人的某些功能,比如運輸流體。

      “同時控制彎曲和面內變形仍然是領域內的重要挑戰。”高天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在同行的探索之下,新出現了可編程化平面內扭曲的結構材料,能實現高斯曲率的改變,但還需要對局部彎曲進行額外控制,才能精確設置最終形狀。

      面對這個復雜的幾何問題,從小在中國山西長大的高天,從童年記憶中的玉米地里找到了答案。

      高天想起的,是玉米地中的一個常見現象:在天氣干燥炎熱時,玉米的葉子會向內卷曲,讓葉面盡可能少地暴露在陽光下,從而減少水分流失;而在環境濕度大時,玉米的葉子又因含水量增加而舒展開來。

      這是由于玉米葉中泡狀細胞(bulliform cell)的作用,這些細胞就像充氣氣球,可以根據含水量的多少進行膨脹和收縮,從而使葉片向平面內展開或收縮。除了玉米,其他單子葉植物也有同樣的功能。

      帶著從玉米葉中汲取的靈感,高天設計出仿生的氣動高斯細胞,來組成平板的內部結構。充氣后,該結構會自動變形成目標殼體形狀。

      更重要的是,該結構可快速驅動且具有可控剛度,并且使用成本較低的消費級材料制造。這為新一代柔性機器人的設計開辟了道路。

      朋友型導師,“他們不在意投什么期刊”

      除了高天,這篇論文還有兩位作者:José Bico和Beno?t Roman,他們就是高天在法國的兩位博士生導師。

      José Bico是論文的第二作者,他目前任ESPCI大學的流體力學教授,曾是麻省理工學院非牛頓流體實驗室的博士后及訪問學者。

      José Bico

      Beno?t Roman則是論文的通訊作者,除了在PMMH實驗室工作,他還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高級研究員。

      Beno?t Roman

      高天評價自己的兩位導師為朋友型導師,他告訴《中國科學報》:“比起嚴格的上下級關系,他們更像是我的長輩和朋友。他們從不會嚴格控制我的工作時間,而是更希望我可以很好地平衡生活和工作。工作之余,我們經常一起出去吃飯、喝茶、聊天,不存在等級觀念和年齡代溝。”

      “整個實驗室都給人一種溫暖舒適、松弛有度的感覺。你會感受到獨屬于法國人的科研節奏。”高天向記者介紹道。

      高天口中這個“很舒服”的實驗室,是隸屬于ESPCI Paris的PMMH實驗室。作為居里夫婦的母校,ESPCI Paris大學是世界頂尖的科研院校,尤其在物理和化學領域,更是排名全法第一。

      而PMMH實驗室主打的就是一個“創新”,實驗室的研究總是以全新的想法作為起始,鼓勵新的想法、開發新的技術路線。高天的兩位導師José Bico和Beno?t Roman也沿襲了這種創新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自由探索,不斷發掘最新的可能性以及個人特點”。

      高天(右一)Beno?t Roman(右二)

      就這樣,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度,與學生處成亦師亦友的關系,學生自然會信任導師。在2021年有了初始想法后,高天立即找兩位導師討論,得到了兩位導師的肯定。2022年,高天就完成了整個實驗。

      今年4月,高天將論文投給了Science。投稿和發表的過程相當順利,3位審稿人都很喜歡這篇論文。8月,論文正式發表。

      “我的導師并不在意我投什么期刊,對他們而言,Science和其他期刊是一樣的。”高天笑著說,“我的導師更關注研究本身的質量和創新性,希望大家能一直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

      “非典型”理工男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高天已經離開法國巴黎,來到了人生的下一站——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 (CU-Boulder),在Paul M. Rady機械工程系Fran?ois Barthelat教授實驗室做博士后。

      然而,在巴黎的那些歲月仍然讓高天懷念,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氣質。

      與高天對話,可以明顯感受到他“非典型”理工男的氣質:他熱愛人文藝術,在巴黎結交了許多從事藝術設計類工作的朋友,業余時經常去看藝術展。他還喜歡巴黎的人文環境——雖然街頭“比較臟亂”,但其城市特質在于包容多元,不失為一種美感。

      參觀建筑設計的高天(左四)

      高天堅信,理工科和人文藝術一定是相通的。一方面,理工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應用于人文藝術,比如物理力學的成果可以應用于時裝設計、建筑設計、裝置藝術等;而另一方面,硬科學的創新又離不開“像藝術家般”豐富的想象力。

      不僅喜歡看展,高天還喜歡辦展。在巴黎讀博期間,他參與過3個藝術展的籌辦:埃菲爾鐵塔130周年紀念展、巴黎美院藝術家朋友的畢業設計展,以及倫敦藝術雙年展。

      2022年11月,高天與他的兩位法國導師一起,籌辦“倫敦藝術雙年展”。當時這篇Science論文正在撰寫中,但高天仍然選擇暫時全身心投入到藝術展的籌辦上。雖然藝術展拖慢了論文的進程,但高天回想起那段時間,還是覺得“很值”。

      辦展中的高天

      在高天的身上,好似看不到論文焦慮、年齡焦慮。他坦言:“科研工作中肯定存在壓力,而我的兩位法國導師給我帶來了好的影響,即擺脫一些焦慮和浮躁的東西。”

      對于未來的去向,高天持開放態度:“未來的可能性很多。我希望留在理工科領域繼續開展研究工作,去探索新的想法、開發新的技術。當然,如果去藝術設計領域從事科技藝術工作,應該是另一種很酷的體驗。”


    相關文章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作者僅3人!山西小伙“打破常規”收獲一篇Science

    這是山西小伙高天的“巴黎讀博記”:2019年春,28歲的他只身來到法國巴黎,第一眼就愛上了這座城市。他進入著名的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ESPCI-Paris)PMMH實驗室,遇上了兩位不擺架子的“朋友......

    《科學》2023年9月最新一期主要內容摘要

    編譯|李言Science,29SEP2023,Volume381Issue6665《科學》2023年9月29日,第381卷,6665期化學ChemistryDiversefunctionalpolye......

    中國科研經費&論文兩大利好!

    近日,有兩則關于中國科研投入和產出的好消息令人振奮。一是據《202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22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首次超過3萬億元,達到30782.9億元;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

    卷,太卷了!院士也來申請國自然面上項目……

    科研難做,難在發論文和申基金。兩者相比,基金或許更難上一籌。每年到國自然基金評選階段,那真是千萬大軍擠獨木橋,有人歡喜有人憂。近幾年,有不少科研人表示,國自然基金越來越卷了。更有人在小紅書上吐槽,現在......

    中國科學院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看看新增哪些內容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規范》包含總則、科研活動行為規范、社會活動行為規范、增選工作行為規范、禁止行為以及附則共六章,共三十三條。《規范》指出......

    劉少軍院士:搞科研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勁頭

    21世紀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是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昂......

    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后來居上”,建設科技創新強國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在磁場下的共振現象,隔著皮膚對病灶進行“攝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但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