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0-10 09:34 原文鏈接: Nature三篇文章揭示剪接體組分突變促進癌癥發生

      RNA剪接是pre-mRNA去除內含子保留外顯子,生成成熟mRNA的過程,對基因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轉錄本水平的RNA異常剪接在多種癌癥類型中被檢測到,目前發現與隸屬于U2 snRNP的剪接因子SF3B1突變有關。據報道,在髓系白血病、淋巴系白血病和實體瘤中,SF3B1在特定殘基位點處反復發生錯義突變,在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VM)中高達14-29%,在環狀鐵粒幼紅細胞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高達65-83%。剪接過程主要由U1-U6完成,其中U2主要功能是識別3’剪接位點【1】,突變的SF3B1則導致異常3’剪接位點的使用【2】;U1主要功能是識別5’剪接位點。SF3B1是癌癥中最常被檢測到突變的RNA剪接因子,但SF3B1突變如何促進癌變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存在其他剪接組分突變驅動腫瘤發生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2019年10月10日,Nature雜志3篇背靠背文章對癌癥中剪接因子突變進行了報道。這三篇文章的標題分別是(1)Spliceosomal disruption of the non-canonical BAF complex in cancer(2)The U1 spliceosomal RNA is recurrently mutated in multiple cancers(3)Highly recurrent non-coding U1-snRNA mutations drive cryptic splicing in Shh medulloblastom,揭示了U2組分SF3B1突變促進癌變的機制,以及髓母細胞瘤、胰腺癌、CLL、HCC、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種癌癥中檢測到非編碼U1-snRNA發生突變。

      第一篇來自美國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癥中心的Omar Abdel-Wahab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Robert K. Bradley 合作研究,利用泛癌剪接分析和CRISPR篩選,鑒定出不同的SF3B1突變都對BRD9產生抑制,BRD9是非典型BAF染色體重塑復合物的核心組分。突變的SF3B1識別BRD9基因內一個異常的內含子支點,誘導了來源于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元件的毒性外顯子的形成,導致BRD9 mRNA的降解。BRD9的缺失導致CTCF相關基因位點上非典型BAF復合物的結合丟失,促進黑色素癌變。此外,BRD9被證明在UVM中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抑制因子,在SF3B1突變細胞中糾正BRD9的錯誤剪切能夠抑制腫瘤生長。

    圖片.png

      研究人員綜合分析SF3B1突變細胞系和249例慢性淋巴白血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UVM患者樣本的錯誤剪接事件,然后利用CRISPR陽性富集篩選系統進行功能分析。結果顯示,BRD9的缺失促進細胞的轉化。而且,所有攜帶SF3B1突變的癌癥患者其BRD9都有明顯的錯誤剪接;BRD9敲除能夠促進人類UVM、皮膚黑色素瘤、胰腺癌細胞的生長。SF3B1突變導致BRD9內含子序列的外顯子化,即毒性外顯子的形成,破壞了開放閱讀框,引發無義突變介導的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RNA decay,NMD),降低BRD9 mRNA的半衰期和穩態下全長BRD9蛋白水平,而且沒有產生截短的BRD9蛋白。

    圖片.png

    SF3B1突變導致BRD9毒性外顯子形成

      SF3B1突變如何導致BRD9毒性外顯子的形成?據報道,突變的SF3B1促進隱形3’剪接位點的使用,改變野生型SF3B1的分支識別功能。研究發現,SF3B1突變細胞中,BRD9毒性外顯子的形成和不常見的閉合分支位點的使用有關;突變閉合分支位點則BRD9毒性外顯子的形成消失。同時,研究人員鑒定出毒性外顯子形成所必需的外顯子剪接增強子(exonic splicing enhancer)。一旦破壞3’剪接位點和/或外顯子剪接增強子就能夠在SF3B1突變的UVM細胞中增加BRD9蛋白的表達水平,但在SF3B1野生型的細胞中則對BRD9的剪接和表達沒有影響。

      BRD9和GLTSCR1/GLTSCR1L組成非典型BAF復合物(ncBAF)的一部分,其生化特點和典型BAF、polybromo相關的BAF不同【3】,而且ncBAF和典型BAF在基因組上的靶向位點也不同。雖然ncBAF不像典型BAF、polybromo相關的BAF在癌癥中經常發生突變,但SF3B1突變常常破壞ncBAF。無論是SF3B1突變體表達導致的BRD9蛋白水平減少或者化學藥物導致BRD9降解,都導致BRD9和BRG1、GLTSCR1的相互作用消失,但BRG1和BAF155的相互作用(在三種BAF中都存在)保持完整,說明SF3B1突變體特異性破壞ncBAF。ChIP-seq實驗顯示,BRD9和GLTSCR1共定位,與基因的啟動子、基因主體和增強子結合;CTCF motifs和GLTSCR1有明顯的共定位,和BRG1共定位不明顯。而且,SF3B1突變導致的BRD9缺失引發CTCF相關位點上ncBAF的特異性丟失。

      最后,研究人員探究了BRD9在腫瘤發生過程中的作用。敲除Brd9或Brg1導致小鼠體內黑色素瘤生長、黑素細胞色素沉積增加,黑素細胞譜系特異性基因的表達增加;異位表達全長的BRD9能夠抑制UVM細胞系和腫瘤移植物的生長。Brd9的缺失可能通過腫瘤抑制子HTRA的表達失調,促進細胞的轉化、腫瘤的維持和轉移進展。此外,利用CRISPR和ASO技術修正SF3B1突變的細胞中BRD9的毒性外顯子形成,能夠有效抑制體外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小鼠體內腫瘤的生長,并誘發腫瘤細胞壞死。

    圖片.png

    修正SF3B1突變細胞中BRD9的剪接顯著降低腫瘤生長速度

      總的來說,研究證明了攜帶SF3B1突變的多種類型的腫瘤中,非典型BAF都被破壞,驅動了腫瘤的進展;同時揭示了BRD9的腫瘤抑制子的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并為治療這類型的惡性腫瘤提供了機制為基礎的治療方案。

      第二篇文章來自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Lincoln Stein課題組。他們在多種癌癥樣本中檢測到在U1 snRNA的高頻熱點突變第3個堿基上發生A>C的體細胞突變,而U1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堿基配對識別5’剪接位點,這種突變改變了U1和5’剪接位點之間的偏好性,從A-U配對改變到C-G配對,導致了新型的剪接連接,改變了包括癌癥驅動基因在內的很多基因的剪接模式。臨床上,A>C突變和酒精濫用所致肝細胞癌(HCC)和慢性淋巴白血病(CLL)中非突變性侵襲性IGHV亞型相關,同時U1突變對CLL患者的預后不利。

    圖片.png

      第三篇文章來自加拿大兒童醫院的Michael Taylor課題組,報道了在Shh髓母細胞瘤(Sonic hedgehog medulloblastoma,Shh-MB)中U1剪接體snRNA發生高頻熱點突變(第3個堿基,A>G),而這種突變在其他髓母細胞瘤亞型中沒有出現,在36種其他癌癥類型的2442個樣本中檢出率<0.1%。在嬰兒Shh-MB中沒有檢出該突變,但成人期(Shhδ)突變發生率為97%,青少年(Shhα)發生率為25%。U1-snRNA突變導致腫瘤細胞中RNA剪接異常,并導致腫瘤抑制基因如PTCH1失活,激活癌基因如GLI2、CCND2,驅動腫瘤進展。

    圖片.png

      綜上,3篇背靠背的獨立研究揭示了U1剪接體蛋白編碼基因SF3B1突變導致3'剪接位點的識別出現異常,U2剪接體非編碼組分snRNA突變導致5'剪接位點的識別出現異常,進而腫瘤細胞中mRNA出現異常剪接,導致腫瘤抑制因子失活或激活癌基因,促進癌癥發生。這些研究提示我們剪接過程或將是癌癥治療中的潛在靶點。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46-9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51-z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650-0

      參考文獻

      1. Cretu, C.et al. 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SF3 band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of its cancer-related mutations. Mol. Cell 64, 307–319 (2016).

      2. Alsafadi, S. et al. Cancer-associated SF3B1 mutations affect alternative splicing by promoting alternative branchpoint usage. Nat. Commun. 7, 10615 (2016).

      3. Gatchalian, J. et al. A non-canonical BRD9-containing BAF chromatin remodeling complex regulates naive pluripotency in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s. Nat. Commun. 9, 5139 (2018).


    相關文章

    Nature:2025年值得關注的9大事件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Nature首發!πHuB計劃即將引領生命科學新變革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北科大這支團隊《Nature》子刊一月雙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35歲轉行做科研,他把兩度被拒稿的成果送上Nature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宏基因組研究新突破,復旦最新研究發Nature

    近年來偽狂犬、猴痘等病毒從動物向人類外溢引發新發傳染病甚至全球大流行的頻率正在顯著增加如何精準預測和預報動物源新發傳染病是關系綠色健康養殖與公共衛生防控的重要科學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粟碩教授團隊與......

    清華大學魯白等合作最新Nature子刊

    乙酰膽堿通過廣泛的膽堿能神經支配調節多種認知功能。然而,特定的膽堿能亞群、回路和識別記憶的分子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2024年8月26日,清華大學魯白及首都醫科大學YangFeng共同通訊在Nat......

    夫妻聯手發頂刊:同為科研人,更能體諒對方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