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收入國家,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質子泵抑制劑是目前治療這種消化性潰瘍疾病的標準方法。但是,近年來,使用質子泵抑制劑的安全性和長期副作用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NSAID相關性胃潰瘍豬模型,發現相比于注射生理鹽水(作為對照),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遞送脂肪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ADMSC)在第7天和第21天時快速地促進潰瘍愈合,并產生更少的炎性浸潤,增強再上皮化(reepithelization)和新血管形成(neovascularization)。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2019年10月30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healing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related peptic ulcer through paracrine actions in pigs”。
間充質干細胞的血管周微環境和多能性,圖片來自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15, doi:10.3389/fphys.2015.00367。
然而,只有少數植入的ADMSC在體內顯示了肌成纖維細胞和上皮細胞表型,這表明潰瘍愈合過程對干細胞轉分化的依賴性可能要小得多。進一步實驗表明粘膜下注射間充質干細胞(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secretome)的治療效果可與MSC移植相媲美。
通過分析,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在注射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后第7天,與炎癥、肉芽形成和細胞外基質重塑相關的基因上調。
此外,在注射ADMSC或MSC衍生性分泌蛋白質組后,細胞外信號調節的激酶/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通路被激活。這兩種信號通路均參與介導對胃潰瘍愈合至關重要的主要事件,包括細胞存活、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
這些數據表明,通過內窺鏡在粘膜下注射ADMSC是一種有前景的促進NSAID相關性消化性潰瘍愈合的方法,而且從這些干細胞中釋放出的旁分泌效應物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固定的時間要合適:與材料的大小和溫度有關:材料大則時間長,材料小則時間短;溫度高則時間短,溫度低則時間長。經固定的材料如不及時使用,可以經過90%酒精換到70%酒精中各半小時,再換入一次70%酒精,在......
原理:通過脂質體介導轉染法及電穿孔等基因轉染技術,將靶基因導入細胞,一般在轉染后48小時左右,靶基因即可在細胞內表達。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48小時后即可進行靶基因表達的檢測等實驗。應用:觀察目的基因及......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自然—細胞生物學》上發表文章,揭示了PRC1復合物和組蛋白H1協同維持細胞表觀遺傳信息穩定的分子機制。在多細胞生物中,表觀遺傳信息的穩定......
3月11日,北大化院應用化學系劉志博研究團隊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團隊共同于《自然》雜志在線刊文,揭示少部分的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進而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動物細胞融合也稱細胞雜交(cellhybridization),是指兩個或多個動物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的過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來兩個或多個細胞遺傳信息的單核細胞,稱為雜交細胞(hybridcell)。......
普通的醫學成像程序使用低劑量的輻射,據信是安全的。然而,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人類細胞培養中,這些劑量會產生DNA斷裂,使額外的DNA片段整合到染色體中。伊拉斯謨大學醫學中心的RolandKanaar和......
微管是細胞內的絲狀結構,許多重要的過程中都需要微管,包括細胞分裂和細胞內運輸。一個由海德堡大學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最近發現了螺旋形的模塊化微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控制它們的形成。研究人員用最先進的低......
名為多囊蛋白-2(polycystin-2)的特殊蛋白存在于機體的每個細胞中,但截至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并不清楚其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
自2019年12月開始,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就牢牢占據了我們的視線,在一線奮戰的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受到疫情影響的同胞們,都觸動著我們的神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對付新型冠狀病毒,特別是......
我們的細胞不斷進行春季大掃除:細胞自己的回收系統,即所謂的自噬,將細胞廢物填滿垃圾袋,將它們運送到回收站(即溶酶體),使得分解的物質再次可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