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15 11:27 原文鏈接: 張萬里、熊杰研究團隊在《Science》正刊發表原創成果

      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里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電子科技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志著電子科技大學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圖片.png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電子科技大學張萬里、熊杰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王健教授團隊、林熙研究員課題組、北京師范大學劉海文研究員、清華大學姚宏教授、美國布朗大學James M. Valles Jr 教授、Jimmy Xu教授等合作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通過調節反應離子刻蝕的時間,在高溫超導釔鋇銅氧(YBCO)多孔薄膜中實現了超導—量子金屬—絕緣體相變。通過極低溫輸運測試發現,超導、金屬與絕緣這三個量子態都有與庫珀電子對相關的h/2e周期的超導量子磁導振蕩,證明量子金屬態是玻色金屬態,揭示出庫珀對玻色子對于量子金屬態的形成起到了主導作用。

    圖片.png

    圖A-C:納米多孔超導薄膜示意圖;圖D-E:電阻溫度輸運曲線;圖F:量子磁導振蕩曲線

      該工作得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Steven A. Kivelson教授的高度評價,評論文章發表在凝聚態物理雜志俱樂部上。Steven教授指出:“對于量子金屬起源的探索將會改變我們對量子材料的認識,將極大推動量子器件領域的發展”。這一發現為國際上爭論了三十多年的量子金屬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并為研究量子金屬態提供了新思路。

      從“十三五”開始,在李言榮院士的帶領下,張萬里教授團隊在量子信息材料與器件、二維材料與器件、異質異構集成技術等前沿交叉領域積極謀劃和布局,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牽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些成果顯著提高了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國內外影響力。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量子相變與傳統的熱力學相變不同,是在絕對零度下調節非熱力學參量(如磁場、摻雜、壓強、無序度等)而發生的相變,相變點附近量子漲落而非熱漲落起了重要作用。作為量子相變的經典范例,二維超導-絕緣體相變以及超導-金屬相變研究獲得了2015年美國凝聚態物理最高獎巴克利獎。在二維超導的量子相變過程中,除超導態與絕緣態兩種基態外,是否存在量子金屬態一直是理論與實驗上爭論的焦點。根據安德森標度理論,由于量子干涉效應以及相位相干長度在零溫下發散的特性,載流子在趨于絕對零度時會表現出局域化效應,因此理論上不存在二維量子金屬態。盡管實驗上在各種二維超導體系發現了量子金屬態的可能跡象,但受低臨界溫度的制約以及外界高頻噪聲的影響,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仍存在著巨大的爭議,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


    相關文章

    鈣鈦礦+石墨烯中國團隊新成果登上《科學》

    北京時間3月7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清潔能源材料與器件團隊侯宇教授、楊雙教授等在《Science》(《科學》)發表石墨烯-聚合物機械增強鈣鈦礦材料的新方法。這一方法用來解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差......

    《Science》公布2024年十大科學突破!

    作為全球科研權威期刊的《Science》每年都會在全球科學家們的最新科學進展中評選出“年度突破”榜單,用以褒獎引領科學界發展的卓越成就。近日,《Science》公布了2024年的十大突破,囊括了從艾滋......

    國科大團隊成果入選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近日,Science公布2024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入選榜單生命的演化,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逐步從簡單生命演化......

    打破校史!該省會學院首次以第一單位發表Science

    11月22日,長沙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楊波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題為《Smallwetlands:Criticaltofloodmanagement》的Letters......

    Science|研究人員解開了兒童神經系統癥狀的醫學謎團

    大多數人在感到不適時去看醫生是為了尋求診斷和治療方案。但對于大約3000萬患有罕見疾病的美國人來說,他們的癥狀與眾所周知的疾病模式不符,這讓他們的家庭進行了長達數年甚至一生的診斷旅程。但一個由圣路易斯......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3000→3!國科大師生與月球“雙向奔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8年“種”出一篇Science,他們期待更多科學家用上這套體系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2016年,黃學輝加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頭開始組建植物數量遺傳學團隊。當時,黃學輝腦中已經有了一張“圖紙”,他要解決一個基礎的遺傳學問題——水稻的不同性狀受到......

    95后博士生一作發Science,她說:關鍵要聰明地去吃苦

    “會不會是我沒記錄上?”當李玥璇激活幼鼠大腦中的ZISST神經元,首次觀察它們與母鼠分離后的哭叫行為時,發聲率幾乎趨于零的實驗結果令她感到非常訝異。為了確認這一結果,她連忙重復實驗。當相似的數據再次出......

    《Science》揭開人腦隱藏的復雜性

    單個神經元有5600個神經纖維與之相連。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一小塊人類腦組織進行成像,生成了超過57,000個細胞和近1.5億個突觸的3D地圖。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類型和連接的復雜細節,突......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