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2-03 14:34 原文鏈接: 還原歷史的脈絡講述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11月30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找到的那枚舉世聞名的北京人頭骨(標本模型),在中國古動物館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90周年紀念展” 特展上展出。90年前,它的出現標志著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自此“肇始”。

      和這枚頭骨一同面向公眾的,還有一本“十月懷胎”孕育誕生的新書《證據:90載化石傳奇》。這本書以90塊化石標本為線索,講述了90年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和古人類學的發展脈絡,也折射了中國在90年時間里由弱到強的“進化”歷程。

    圖片.png

    劉嘉麒院士

      講述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古生物學是一門以化石材料為基礎的學科,化石就是這門學科的命脈。對于已經走過了90年光陰的古脊椎所而言,它所珍藏的無數骨架和石器正是其發展和成功的基礎。

      一年前,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一拍即合,提出了“90件化石,90年歷史”的圖書策劃思路。“然而,經古脊椎所歷代科學家雙手的化石數以百萬計,所管現存標本24萬件,要從中挑選90件,難度可想而知。”古脊椎所所長鄧濤坦言。

      最終,主創團隊以“有故事、有顏值、具有廣泛性”為原則,分別在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和人類,以及石器與裝飾物的門類中,做了精選。

      每一塊化石都有獨立的傳奇故事。作者對它們的解讀包括了主要特征和重要價值,發現和發掘的過程、地質背景、挖掘和研究技術的突破,以及歷史影響等。

      書中還配有二維碼,包括張彌曼院士、吳新智院士在內的28位古生物學家通過視頻親自介紹了他們所研究的化石標本,讓讀者深入了解化石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們首先展示的是從魚到人生物演化的壯麗篇章。” 鄧濤表示,書中的這些化石無一不是對闡明生物演化、判斷地層時代或重建氣候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的。

      例如,初始全頜魚連接了軟骨“原頜”和硬骨“新頜”,半甲齒龜彌合了從腹甲向背腹甲演化的缺環,它們都是進化論中特別關注的中間過渡類型;地層時代主要依據化石確定,如赫氏水龍獸、南雄階齒獸就分別是三疊紀和古新世的標準化石;西藏始攀鱸生存于熱帶溫暖水體,西藏披毛犀活躍在高原冰天雪地,則是探究氣候環境變化的關鍵線索……

      本書作者之一、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提到,這些化石的組成,最終構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生命之樹”,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它們在演化進程中的位置。

      還原歷史的脈絡

      標本雖是主角,但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把每個故事置于具體的歷史敘事的情境里。“戰爭、新中國成立、運動、改革開放,這些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無一不在這門學科前行的路上有所折射。”本書作者之一、古脊椎所副研究員吳飛翔指出。

      因此,全書采用了編年體例,共分九章,從1929年始,到2019年止,每十年為一章,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脊椎所,以及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和古人類學的發展脈絡——肇始、動蕩、新生、蓄勢、不屈、重啟、起飛、爆發、繁星。

      值得一提的是,90件標本中僅有4件發現于1949年之前,當時的古脊椎所還只是地質調查所一個小小的新生代研究室。直到1953年4月,古脊椎所在北京成立,并設周口店工作組,成為我國第一個古脊椎動物學、古人類學研究的獨立機構,這門學科才真正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并逐漸成長為全世界該領域研究最活躍的地方。

      二戰期間,本該漂洋過海避難的“北京人”化石,在一片混亂中不知去向。日軍曾“約見”裴文中,追問這些化石的下落,可他寧肯在鐵窗度日,也拒不回答。后來,裴文中、賈蘭坡用盡余生去找尋它們,卻終不得見。

      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在新書發布會上說:“作為后人,我們一定要牢記這件事。因為,使命還未完成。”


    相關文章

    賽默飛2024年預測低于預期,對生物技術需求持謹慎態度

    賽默飛世爾科技公司 TMO周三預測的年度利潤和收入低于華爾街預期,表明對其用于生產療法和疫苗的服務的需求下滑將至少延續到今年上半年。這家醫療設備制造商還表示,預計其主要市場中國的需求今年不會......

    燕山地區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帶領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報道了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發現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

    第二屆天津生物及臨床質譜論壇第一輪通知

    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主辦,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和天津分析測試協會指導,全國衛生健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藥學類專業委員會,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市安定醫院(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

    泡了8年化石,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無數次實驗,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

    科睿唯安最新發布!確定了2024年的13種備受關注藥物,開坦尼領銜中國市場

    ——科睿唯安2024年《備受關注的藥物》報告于1月8日正式發布2024年的Clarivate?《備受關注的藥物》報告將聚焦于13種預計在2024年嶄露頭角的藥物,包括那些有望成為暢銷藥物的以及有潛力改......

    4800萬采購意向公開,華中農業大學采購質譜儀等分析儀器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華中農業大學2024年4月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如下:總預算4816萬元,采購質譜......

    研究揭示獸腳類食性趨同演化

    近日,《創新:地球科學》(TheInnovationGeoscience)報道了一枚發現于西藏昌都地區的恐龍牙齒化石。定性的形態比較和簡約法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較為進步的馳龍類。貝葉斯末端定年分......

    準確識別筆石化石!人工智能技術又一成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地層古生物大數據中心研究員徐洪河,聯合天津大學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筆石化石多模態數據集以及深度學習殘差網絡算法,在筆石化石智能識別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蘭州大學新增兩家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甘肅省科技廳近日下發了《關于批準建設甘肅省泛第三極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和《關于批準建設甘肅省人工智能與算力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通知》,記者獲悉,依托蘭州大學建設的甘肅省泛第三極生物地球化學循......

    本周有多項重要的生物科技領域新聞盤點

    本周有多項重要的生物科技領域新聞,涉及ConcertAI、Devyser、DNANudge、FDA、MGIAustralia和Bio-Techne'sLunaphore等公司和機構的最新動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