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4-01-26 18:03 原文鏈接: 泡了8年化石,發現迄今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無數次實驗,也曾想過要放棄,但她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朱茂炎領導的地球-生命系統早期演化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志發文,報道了團隊在華北燕山地區16.3億年前地層中發現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她是論文第一作者苗蘭云,剛完成博士后工作正式加入南京古生物所。“本來今天的主角應該是苗蘭云,但前一天晚上她臨時提出希望讓我來講一講這項成果,當時我還在外地出差,準備不是很充分,請大家見諒。”1月24日,朱茂炎在分享這篇成果的時候略帶愜意地介紹。

    “苗蘭云等人用了8年時間完成這項研究并投出論文,然后又用了兩年時間來反復論證和修改,最終說服了評審,才有了今天的發表。”朱茂炎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些保存精美細胞結構的微體化石,被認為是迄今全球發現最早的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記錄。

    這也是繼2016年在燕山地區發現15.6億年前全球最早的宏體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后,朱茂炎團隊在早期生命演化領域中的又一項重要突破,將多細胞真核生物出現的時間進一步提前了7千萬年。

    從6億年前提前了將近10億年

    研究發現,當今地球上大部分的復雜生命,比如形態各異的動物、陸生植物、真菌和宏體藻類均是多細胞真核生物。因此,真核生物的多細胞化是生命向復雜化和大型化演化的必備條件,被認為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關鍵事件之一。

    學術界一直有個疑問:真核生物最早何時發生多細胞化?即多細胞真核生物何時在地球上開始出現?對這一重大科學問題,至今并無明確的答案和證據。

    已知的化石證據表明,簡單的微體多細胞真核生物在距今10億年左右的地層中已經出現,并開始多樣化,包括紅藻、綠藻和真菌化石等。而在更古老地層中曾經報道過的“多細胞真核化石”,因缺乏可靠的生物學證據,如多細胞結構和復雜形態,它們的多細胞特征和真核生物屬性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受到普遍懷疑。

    2016年,朱茂炎團隊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朱士興等國內外同行,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道了燕山地區15.6億年前的宏體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的發現。

    朱茂炎表示:“這一發現突破了學界以往的認知,不僅將地球上大型多細胞真核生物的出現時間從以前認為的6億年前提前了將近10億年,并由此推斷真核生物發生多細胞化的時間應該更早。”

    為了論證這一推斷,2015年,團隊成員苗蘭云自博士研究生就開始了一項研究課題——在燕山地區早于16億年前的古元古代晚期“長城系”地層中尋找多細胞真核化石記錄。

    在長達近8年的時間內,苗蘭云等人在燕山地區多個剖面點上采集了數百件長城系頁巖樣品,通過氫氟酸和鹽酸等實驗處理,獲得大量微體化石標本。在發現大量多種類型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化石的同時,研究團隊終于在河北省寬城縣翁家莊剖面長城系串嶺溝組上部,發現了本次報道的微體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朱茂炎介紹,因為含有本次報道化石的地層頂部曾報道有一層火山凝灰巖,其中的鋯石鈾-鉛同位素定年結果為16.35億年,這為新發現的化石提供了直接的年齡約束。

    壯麗青山藻為多細胞真核生物

    苗蘭云等人發現的這批化石標本一共278枚,它們是由單列細胞組成的無分枝的絲狀體,絲狀體直徑20-194微米不等,最長可達860微米,無外鞘。因保存不完整,完整的絲狀體長度未知。

    雖然絲狀體整體結構相對簡單,但卻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形態上的變化。朱茂炎介紹,有些絲狀體直徑保持不變,細胞呈短柱狀至長柱狀;有些絲狀體整體向一端均勻收縮,細胞呈柱狀、桶狀或杯狀;而有的絲狀體僅一端變細,其余部分直徑不變。

    研究團隊通過測量可以表征絲狀體形態變化的2個比值,即單個絲狀體中細胞的直徑和長度上的變化,以及絲狀體直徑大小分布頻率。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多細胞絲狀體在形態上呈現連續過渡變化的特征,表明它們屬于同一個物種。

    “由于我們發現的化石與前人在燕山中部天津薊縣地區串嶺溝組頁巖切片中報道的‘壯麗青山藻’化石形態和大小相似,我們將其歸入同一個屬種。”朱茂炎說,當初的研究者將這些化石解釋為原始綠藻,或許因為化石圖片不清晰,生物學解釋的證據不夠充分,故自1989年報道以來并未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這次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新發現是,壯麗青山藻的部分細胞內含有直徑約15-20微米大小的圓形結構,位于細胞的中間或接近橫向細胞壁的位置。圓形結構形態完整規則,質地均勻,大小和形態上可與現生的某些真核藻類的無性孢子類比,被解釋為一種繁殖細胞。

    研究團隊由此推測,壯麗青山藻是一種通過孢子繁殖的生物。根據部分絲狀體向一端變細或變粗的特征,可以推測壯麗青山藻可能為營底棲固著的生活方式,雖然目前還沒有見到固著器結構。

    在現生生物中,由單列細胞組成的絲狀體生物種類非常繁多,在原核(細菌和古菌)和真核生物中都廣泛存在。“我們綜合了比較絲狀體形態的復雜度、細胞大小和繁殖方式,原核生物中并沒有可以與壯麗青山藻相對比的類型。”朱茂炎說。

    據統計,目前已知的原核絲狀體至少分布于12個門類147個屬中,但它們絕大多數個體很小,直徑多在1-3微米,僅個別巨型藍細菌和硫細菌直徑能夠達200微米,與壯麗青山藻的直徑相似。但這些巨型細菌的細胞全部為圓盤狀,沒有任何形態復雜性。而真核生物中類似壯麗青山藻的絲狀體生物則很多,例如異養的絲狀真菌和絲狀卵菌,特別是大多數真核藻類都含絲狀體,如褐藻、黃藻、綠藻、紅藻、輪藻、共球藻等。

    因此,朱茂炎團隊認為壯麗青山藻為多細胞真核生物化石。

    將真核生物最后共同祖先提前近6億年

    詳細的比較研究表明,一些現生綠藻的藻絲體形態、細胞大小分布和繁殖方式等與壯麗青山藻最為接近。由此,研究團隊認為壯麗青山藻不僅是多細胞真核生物,很可能屬于多細胞藻類,具有光合作用的代謝能力。盡管目前還無法將其歸屬到具體現生門類中去。

    為了進一步驗證壯麗青山藻的真核生物屬性,研究團隊采用激光拉曼光譜儀對壯麗青山藻的有機質成分進行了譜學分析,并用同層位產出的3種藍細菌化石作為對比組,結果顯示,壯麗青山藻的有機質組成明顯不同于藍細菌化石,為其歸屬為多細胞真核生物的解釋提供了支持。

    目前,學術界普遍接受的真核生物最早化石記錄發現于我國華北和澳大利亞北部距今約16.5億年之前的古元古代晚期地層中。“壯麗青山藻的出現時間僅僅稍晚于這些最古老的單細胞真核化石,這表明真核生物出現之后便迅速發生了復雜的多細胞化演化。”朱茂炎說。

    這項研究還證明,由于真核藻類(泛色素體植物)屬于冠群真核生物(現代真核生物)的一個支系,如果壯麗青山藻可以確認為是營光合作用的真核藻類,那么真核生物最后共同祖先(LECA)應不晚于16.3億年之前的古元古代晚期,比當前學界普遍接受的時間(10億年前)提前了近6億年之久,且與分子鐘推算的時間基本吻合。

    朱茂炎認為:“我們的研究為進一步揭示復雜生命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過程的奧秘以及元古宙地球環境演變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關文章

    化石掃描揭示古生物重要生長信息

    研究人員利用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對化石牙根中的生長環進行成像。圖片來源:《科學進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張夢然)《科學進展》雜志最新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早期哺乳動物在漫長“生命史......

    陜西漢中發現保存完整的大熊貓化石

    近日,在陜西漢中境內一處溶洞內,科研人員發現了一具較為完整的大熊貓化石。綜合頭骨形態、牙齒結構特征及矢狀嵴發育程度等因素,專家初步判斷該大熊貓可能為成年雌性個體,保存的完整程度在國內較為罕見,具有很高......

    喜歡恐龍到研究恐龍他本科主動延畢,博士提前畢業

    學科交叉,是當今科學發展之肯綮;科普傳播,則是當今科研工作者們的第二使命。而這,正是國科大2024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博士畢業生余逸倫這多年來的兩面。在國科大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

    距今約1.66億年恐龍化石!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

    重慶恐龍屬種又上新,化石距今約1.66億年!日前,科考人員在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墻中發現一種新屬種恐龍,并將其命名為“朐忍渝州龍”,這也是重慶發現的最早新蜥腳類恐龍。至此,在云陽發現并命名公布的新屬種恐龍......

    新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的生存策略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在中國青藏高原發現的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人類(夏河人)研究再獲重大突破:通過對白石崖溶洞遺址發掘出土的2500余件動物骨骼進行傳統動物考古學和古蛋白組學分析,特別對其中......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的裂齒魚類化石距今2.49億年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6月23日透露,他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江蘇和安徽交界的距今約2.49億年灰巖結核地層中,研究發現一種新的裂齒魚類,將其......

    400多枚!我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足跡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員在云南省祿豐市恐龍山鎮梨園村發現數量眾多的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化石。現場測定地層年齡顯示,恐龍足跡所在巖石層距今雖然已經超過1.2億年,但現場很多足跡保存卻依然十分清晰。這些恐龍足跡化石最......

    中外科研人員破解諾氏駝基因之謎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撞臉巧克力脆筒3.1億年前鱗木類化石長這樣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城區水泉溝村及郊區蔭營鎮一帶的3.1億年前木化石群發掘現場,科考人員發現大量鱗木類化石,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經過觀察、分析和研究,確定這是目前我國古生物化石發......

    距今3.3萬至2.3萬年!新研究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市通天巖洞發現的早期現代人化石。但關于其生存年代,卻一直模糊不清——6.7萬年前?13.9萬至11.1萬年前?或更久遠的15萬年前?由我國科學家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