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病逝。這是今年去世的第31位兩院院士。
據光明日報消息,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日因病于上海去世,享年84歲。
孟執中,1934年12月出生于浙江諸暨。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多項省部級科技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孟執中于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云一號”氣象衛星的研制。1988年9月,中國第一顆風云氣象衛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個擁有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
然而,在成績的背后,是航天型號研制的曲折。風云一號A星發射后僅39天,衛星姿態失控;此后發射的B星在軌運行165天,未達到設計壽命。“我當時站在塔架上,那份難堪和窘迫,真想從塔架上跳下去。”孟執中對那一刻曾這樣回憶。
但他沒有退縮。“一定要在退休回家前,搞出一個圓滿的結果,給黨和國家及關心支持我們干航天事業的人們一個完美的交代!”這是孟執中當年在風云一號C星初樣研制動員會上許下的諾言。
而后風云一號C星成功發射,成為中國首顆穩定運行的業務應用氣象衛星。這顆衛星在2000年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為全世界提供氣象服務。2002年5月,風云一號D星也成功發射。由此,在茫茫太空之中,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也有一席之地。
2002年孟執中(右)在“風云一號”D星發射現場
風云一號研制成功后,我國開始進行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的研制任務,孟執中繼續擔任風云三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2000年起任總設計師。2008年5月27日,風云三號衛星精確入軌,掀開了我國氣象衛星史上的新篇章,標志著我國極軌氣象衛星成功實現了技術升級換代,實現了新的跨越發展。
一生“風云”、兩代衛星。孟執中曾說:“走上航天這條路,把國家有代表性的衛星造成,并且讓它走向世界,我的人生總算是干成了一件事,對國家、對社會也盡了一份力。”
就在12月6日,著名病理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陸士新,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0歲。
12月4日17時10分,“中國功率器件領路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9歲。
至此,今年共和國已經送別31位兩院院士。
恰逢12月14日,雙子座流星雨達到年度極大的消息在網絡刷屏。得知巨星隕落,有網友問:這漫天流星雨,是為你們而落下嗎?
也許更像@人民日報 微評所說:“他們是華夏之英,是國家棟梁,是永遠閃亮的星!”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陳垠杉),綜合:光明日報(記者李苑)、中國新聞網、上觀新聞、@人民日報等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21世紀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是國際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自立自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昂......
“人類的未來在海上!”8月26日,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舉辦的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論壇2023上,大會主席團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德森說。如何認知海洋、開發海洋,推進海洋強國建設戰略步伐?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接受采訪時判斷,中國發展大模型的機會在于通用行業大模型。在日前舉辦的2023中國算力大會間隙,劉韻潔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大模型方面,美國走在前面。”中國需要在算力......
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湖州舉行。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做出新的努力,中國百名院士發出全國生態日倡議。百名院士共同倡議,一要拓展環......
7月17日,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國化學會色譜專業委員會和天津市分析測試協會指導,全國衛生健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藥學......
中國科協目前正在組織開展2023年兩院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為凈化學術環境,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生態,使院士候選人推選工作公開、公平、公正,不受非學術因素干擾,維護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純潔性,7月4日......
周忠和院士曾表示: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學生們的接觸中,深刻地感受到,穩定支持不僅僅指科研經費的穩定,也指要能讓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穩定的保障。據我了解,目前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或多或少要與項目或人才......
6月19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道,日本警方近日逮捕了一名中國籍的研究員。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毛寧表示,中方注意到有關報道,對此高度關注。我們已通過外交渠道向日方表達嚴重關切......
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征程中,有幾個非科技的問題值得關注,那就是語言體系、學術自尊和學術骨氣。語言是社會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交流的基礎工具。漢語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承載著博大精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