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2-27 13:45 原文鏈接: 反思醫學教育,痛未定亦需思痛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的《陳國強院士:反思醫學教育,痛未定亦需思痛》一文,引起了不少醫學教育者的共鳴。

      盡管疫情當前,探討教育問題看似與現狀關聯不大,但正如陳國強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樣: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流行病學專業隊伍的短缺,疫情早期臨床醫務人員防護意識和能力不足帶來的嚴重傷亡,充分暴露了我國醫學教育的缺乏系統性安排,在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中存在明顯短板——重“技”而輕“道”,重“治”而輕“防”,重“專”而輕“全”,讓我們在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疫情之際,猝不及防,被動應戰,教訓沉痛。

      如此可見,此次戰“疫”,是對我國整體醫學發展的一次考驗。那么,如何培養出過硬的醫學人才隊伍,讓未來我國醫學發展得更平順,或許,值此之際,認真反思后,我們會得到更好的答案。

      醫學教育是特殊的職業教育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醫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基礎醫學院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系教授程彥斌就從未停止過對醫學教育的思考。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他認為醫學教育中首要問題,是我國目前對醫學教育的定位不夠精準,頂層設計有待進一步優化。“醫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既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醫學是人文科學中最科學的,是科學中最人道的。”程彥斌表示,因為如此,醫學教育屬于一種特殊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很明確,未來職業很確定,不同于普通的專業教育或大眾教育,屬于精英教育。

      如此特殊的存在,讓醫學教育既要做好機構設置安排和制度保障,保持醫學教育的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也要協調好教育部門與衛生部門的銜接,切實做好醫教協同。“我建議,可以由上級政府或部門如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省市政府共同推動綜合性大學醫學院、醫學部或醫學中心聯合共建。”程彥斌說,“先要理順體制,其次要大幅增加專項投入,最后可以在每個大的區域板塊,例如西北地區等集中建設一到兩個國家級醫學中心,涵蓋區域醫療中心在內的教學、科研、醫療、應急救援等。”

      而且,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我國疾控部門的專業人員數量明顯不足的問題凸顯,應變和處置重大疫情的能力還有提升的空間。程彥斌認為,這一點與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醫學教育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顯效慢的特點,全球醫學教育仍多以長學制、小規模的精英教育為主。醫學生的培養過程需要高端的實驗設備、昂貴的試劑、標準的實驗動物、高水平的師資,同時醫學又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醫學生需要進入臨床醫院、疾控中心、公共衛生中心開展臨床學習和公共衛生實踐,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程彥斌表示。

      醫學教育更應該偏重預防與普適教育

      “現在社會有個怪現象,按理來說,醫學、法律、教育三個行業是社會的頂梁柱,但目前在我國,這三個領域卻都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困境。以醫學舉例,一些高校的醫學專業甚至要降低分數才能錄取到學生,如此發展,為人們防病治病的將不再是社會的精英人群,這對醫學未來的發展非常不利。”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中國科學報》。

      暴力襲醫、對于醫學專業意見的質疑甚至漠視、醫務人員工作時間長、待遇低、得不到尊重等問題,讓越來越多人遠離醫學。要扭轉這一點,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友鶴認為,醫學教育不應該只是培養醫生,而應該擴展到非醫學專業的所有本科生,讓社會上所有的人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醫學教育,達到讓大家都晚生病,少生病,甚至不生某些病的目的。這么做有助于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增強幸福感,也能降低整個社會的醫療成本,提高經濟競爭力。

      2014年,高友鶴離開中國醫學科學院,入職北京師范大學生命學院。“我希望我的學生擁有醫學知識后,可以講給他們的學生,進而提高社會整體的醫學認知水平。”高友鶴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道。

      高友鶴在北京師范大學開設了一門名為“走近醫學”的課程,將一部分醫學知識深入淺出的教授給本科生。他認為:“當你了解了醫學,才知道醫生的不易,才會對醫生充滿尊敬,不會出現傷醫的事情。”

      同時,高友鶴認為,目前醫學院的課程偏重治療,而輕視預防。但實際上預防疾病更重要。

      “現在,人類又面臨諸多挑戰,表現在新顯或再現傳染病的出現、心理性疾病的日益增多、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公共衛生和健康教育的需求凸顯等問題的要求醫學教育必須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程彥斌說。他建議,醫學院應該加強與疾控部門的合作,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以及以疾病防控為導向的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考慮將高水平的疾控中心或臨床公共衛生中心納入大學的非直屬的附屬機構,有利于醫學教育的發展。

      此外,“要強化預防醫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和公共衛生問題的分析、管理、處置能力的培養。同時建議擴大預防醫學專業的招生數量,尤其是雙一流大學需要擴大招生數量。”程彥斌說,最后需要強調的是醫學教育也離不開科學研究,必須加強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疾病,例如新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及其引起的新冠肺炎的深入研究。“醫學教育是科研的基礎,科學研究是教育的推動力,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

      發展醫學教育是個系統工程

      2017年,曾有一名匿名網友在知乎上吐槽:“在醫學院期間教授生化課程的老師沒有一位是臨床醫生,全部都是做基礎科研的研究員,他們講授的內容,全部都是對書本的宣讀,然后要求大家死記硬背。……到了臨床醫學階段,既是是在最好的附屬醫院,醫學實習生們也避免不了大量的雜活如貼化驗單,填檢查單。更不要提帶較醫生的醫學知識極其落后和糟糕,很多人都只靠過時的書本知識和自己的個人經驗看病,完全沒有循證醫學的概念。”

      面對這些問題,程彥斌也曾經寫了不少論文提出過自己的觀點,在此次采訪中,他將其濃縮為八點建議:

      首先,根據醫學教育的獨特性和完整性特點,建議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切實落實省(市)部共建醫學院(部或中心),進一步促進醫學教育健康發展;其次,根據醫學教育投入大、周期長的特點,建議進一步加大投入,包括教育經費和科學研究經費的投入;第三,進一步落實醫教協同工作,要衛生管理部門、醫療衛生機構與教育部門加強溝通,共同參與醫學人才培養工作,尤其是疾病控制部門也要參與進來;第四,大力發展全科醫學教育,充實基層醫療衛生力量;第五,臨床醫學實行通科教育,不宜實行按照方向的臨床醫學教育,應該是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素質的規范教育。畢業后教育可以有方向,例如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第六,充分利用好雙院制(書院+學院)管理體系,繼續做好醫學人才培養中的醫學人文教育和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教育,培養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第七,以器官系統整合課程教學為契機,融通基礎臨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新醫科建設為基礎,重視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第八,加強科學研究,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科研能力。

      “醫學教育概念很大,教育體系也很復雜,教育改革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漫長的實踐檢驗過程才能完成。改革的成敗關鍵看人才培養的質量。就我國的目前的醫學教育而言,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逐漸走向規范,加上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也逐步向標準化靠攏,相信會日趨完善!”程彥斌最后總結道。

    相關文章

    中科大與北京協和醫學院共同舉辦“醫學少年班”

    6月15日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北京協和醫學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行。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勤、校長包信和院士,副校長楊金龍......

    王辰:搞好醫學教育必須燦爛從醫者職業前景

    醫學教育決定著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未來。全國政協委員王辰在談到醫學人才培養時說,醫學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對受教育者“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要想搞好(醫學)教育的......

    反思醫學教育,痛未定亦需思痛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的《陳國強院士:反思醫學教育,痛未定亦需思痛》一文,引起了不少醫學教育者的共鳴。盡管疫情當前,探討教育問題看似與現狀關聯不大,但正如陳國強在文中所描述的那樣: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流行病......

    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宣告成立

    12月14日,長三角醫學教育聯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宣告成立。該聯盟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蘇州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大學、溫州醫科大學、中國科......

    “中國大學醫學教育”排行榜出爐

    近日,四川大學中國公立醫院社會貢獻度研究所通過對100余所中國大學進行客觀綜合評估,排出2013年中國大學醫學教育前50強。其中排名前10位大學依次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中......

    教育部:“十二五”期間不增設醫學院校

    記者從12月6日召開的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二五”期間國內原則上不增設醫學院校,不增設臨床醫學專業點;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過大的省(市)、高校,要縮減招生數量。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

    全科醫生培養是醫學教改重點

    2012年將是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制度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在12月6日召開的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培養高質量全科醫生,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點工作。全科醫生......

    教育部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專家委員開始推薦

    為進一步深化高等醫學教育改革,加強臨床教學研究和醫學生臨床能力培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立了教育部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為做好研究中心的各項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決定組建教育部醫......

    王小凡:國家醫學教育已到危機關頭

    王小凡是杜克大學醫學院藥理和癌癥生物系講席教授,今年4月回國時,他參加了北京協和醫學院舉辦的校友和在校學生座談會,結合對國內其它一些醫學院的了解,深感國家的醫學教育已經到了一個危機關頭。“醫學教育不同......

    第一批Ⅰ類學分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通知

    關于公布2011年中華醫學會等第一批Ⅰ類學分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的通知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中華護理學會、中華口腔醫學會、中國醫院協會、中國醫師協會:根據《繼續醫學教育學分授予與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