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3-09 12:25 原文鏈接: 當前土壤和地下水場地調查與修復研究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用地規劃的調整,很多城市近郊工業企業停產或搬遷,遺留了大量受到污染、亟待調查評估和修復開發的工業場地。由此,我國頒布了一系列污染場地管理辦法和技術導則,對工業場地的調查評估、分析檢測和修復開發做了相關規定。近年來國內對污染場地的法律體系、管理制度、調查評估和修復工程做了大量研究,然而結合污染場地地勘調查和土壤物理樣土工試驗分析,對有機污染場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全面系統地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并根據場地污染程度和污染物分布特征進一步開展場地修復方案研究制定工作的報道較少。本文作者基于多年污染場地調查和修復現場工作實踐積累,在對某有機污染場地現場踏勘、污染識別的基礎上開展場地調查評估工作,篩選出潛在的污染區域和污染因子,研究了場地土壤和地下水中典型污染物的污染規律和分布特征,并結合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工試驗參數開展健康風險評估工作,制定后續修復技術方案,為污染場地的防控管理、修復實施和后期開發提供科學指導。

      1 土壤和地下水場地調查

      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但是環境污染也較為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在2018年之時,我國重金屬鎘渣的排放量就已經達到了650萬噸,而其中約有340萬噸的鉻渣,并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置,其中約有1%~2%已經已經對土壤、植物、沉積物以及地下水等造成的污染;目前,我國在對修復場地土壤以及地下水的過程之中,做到了對污染物的隔離,可是未對其進行有效的去除;根據已有的文獻以及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眾多的地下水以及土壤污染場地存在自然降解的過程,并且具備受控制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的應用條件,可是,在將該項技術進行運用的過程之中存在諸多問題。

      2 監測因子和檢測方法

      2.1土壤監測因子

      根據《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以下簡稱"GB36600")中要求,所列項目為初步場地調查階段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的必測項目,選測項目為HJ25.1,HJ25.2及相關技術規定確定。

      本項目主要原輔材料包括油品類、脂肪酸、多元醇、樹脂,以及醇醚,不涉及GB36600中重金屬、VOCs、SVOCs,選擇有國家標準和有檢測方法的污染物作為本項目特征因子。結合本項目特征污染物,本項目土壤監測因子為GB36600中的基本因子,包括7種重金屬(銅、鎳、鉛、鎘、砷、汞、六價鉻)、27種VOCs和11種SVOCs,以及特征污染物總石油烴(C10~40)。

      2.2地下水監測因子

      根據HJ25.1場地調查技術導則中要求,化學品制造類型場地潛在特征污染物包括VOCs、SVOCs、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和農藥,本項目不涉及持久性有機物和農藥,不涉及GB36600中重金屬、VOCs、SVOCs。為了與土壤檢測結果對比,場地調查地下水監測因子與土壤監測因子保持一致,包括水位、7種重金屬(銅、鎳、鉛、鎘、砷、汞、六價鉻)、27種VOCs和11種SVOCs,以及特征污染物總石油烴(C10~40)。

      3 受監控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在場地污染土壤以及地下水修復之中的實際應用

      在西方發達國家之中,受監控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運用,并且部分專家認為:該項技術與傳統的修復技術相比而言,存在著諸多的優點,例如:可以有效的去除或減少污染物質的傳輸,同時也能對污染源區域進行控制;除此之外,還能有效的降低工程修復失敗的風險,所以,我國也引入此項技術并用于地下水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處理之中;在對土壤以及地下水場地修復時,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利用物理封隔的方式,對土壤以及地下水污染物進行阻斷或減少,從而降低其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在此步驟之中,需要利用較短的時間,快速的阻斷污染源,從而避免其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在對污染物進行物理封隔之后,還需要逐步恢復場地的生態功能,此時便可以使用強化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從而讓土壤以及地下水之中的殘余污染物能夠得到有效的清除。在利用受控制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之前,應當對場地的特性進行調查,并且需要對各類資源的監控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并對生態風險進行系統的評價,從而確保該項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之中,可以降低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并使得工程失敗的風險得到降低。在將受監控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在場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之中的進行應用之時,也需要進行一定的預算;雖然,此項技術并不會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可是在對監測點進行后期維護的過程之中,也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因此在將該技術進行運用之前,故要做好預算工作,從而確保該項技術能夠發揮自然修復與恢復的作用。

      結語

      雖然,我國經濟以較高的速度不斷發展,但在其背后也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巨大的破壞,尤其對土壤以及地下水等進行了長期的污染,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此類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利用受控的自然修復與恢復技術,則能有效降低資金投入量,以此實現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快速恢復,從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


    相關文章

    生態環境部發布《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2024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在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上,正式發布《2023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用全面翔實準確的監測數據客觀反映了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及變化情況,全方位展示了2023年全國生......

    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積累與微生物代謝能力密切相關

    通常,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累積水平被認為受到其比表面積和吸附位點等物理化學性質的限制。微生物殘體是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主要組成物質,其形成和積累與微生物代謝過程緊密相關。然而,微生物代謝能力如何調控礦物結......

    第十八屆POPs論壇分會:聚焦農藥環境效應及風險評估

    2024年5月17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二十周年之際,第十八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暨化學品環境安全大會(第十八屆POPs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召開。本次論壇設有大會報告......

    深耕肝臟損傷及修復研究,惠利健教授再度發表重磅學術論文

    4月16日,微知卓創始人兼核心技術發明人惠利健團隊與杭州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合作,在高影響力的學術期刊NatureGenetics雜志上發表了兩篇題為“Aspatiotemporalatlaso......

    干旱區綠洲農田土壤碳庫與養分儲量研究獲突破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團隊近日在干旱區綠洲農田土壤碳庫與養分儲量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荒漠開墾后農田土壤碳庫和養分庫在長期耕作措施下的變化模式,還提出了促進綠洲農業可......

    海岸帶互花米草入侵研究獲進展

    互花米草是原產于北美大西洋沿岸的草本植物,近年來迅速入侵中國海岸線。其中,約93%的入侵區域為泥灘地。通常認為,互花米草入侵對濱海濕地造成負面影響,但對土壤有機碳儲量的影響尚不明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

    研究者對旱區土壤這一維度分布格局有了新認識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課題組,以西南干旱河谷沿緯度梯度(23.2–32.3°N)分布的自然灌叢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學計量的緯度分布格局。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保護性種植促進喀斯特食物網結構維持與能量流動

    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生態恢復成效顯著,但是該區人口壓力較大,經過幾十年保育恢復的生態系統仍面臨被再次開墾利用和土壤退化的風險。土地利用變化會對土壤微食物網產生強烈影響,以往研究通常采用時空替......

    秸稈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機碳多碳庫形成

    區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機碳是確定土壤有機碳庫形成的關鍵。在施肥的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形成、周轉和積累受肥料類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調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變土壤微生物對其利用策略,從而......

    環境相關,該院發布23種儀器采購需求

    為進一步有效推進廣東省地球關鍵帶(土壤)污染歸趨與風險防控實驗室(一期)建設,提升土壤、地下水污染物環境歸趨與風險防控能力,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擬購置一批實驗建設有關的設備,開展土壤、地下水等環境介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