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2-09-04 09:14 原文鏈接: 中國大閘蟹入侵德國物種入侵成全球四大環境問題之一

      據媒體報道,原產中國的大閘蟹1900年開始“移民”到歐洲,1912年,德國首次有官方報告說,發現了這種中國特有的大閘蟹。如今,大閘蟹在德國已經泛濫成災,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稱,僅在德國大閘蟹造成的損失已高達8000萬歐元。

      物種入侵是物種遷徙的一種惡例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的能在移居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的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會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

      然而,追溯最早的物種入侵其實就是物種遷徙,只是剛開始的時候,物種從甲地遷徙到乙地或丙地,沒有對移居地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生活帶來破壞,到了后來,移居的物種對遷入地的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威脅時,才會讓人警覺,并稱這種現象為外來物種入侵。

      物種遷徙和入侵分為兩種,一種是隨人類的遷徙而遷徙,另一種是物種自身的遷徙。會飛的鳥、會跑的陸地生物和會游的水生生物都會因生存而自由遷徙,但是作為外來物種入侵來看,很多是通過人類以各種方式攜帶而進行的遷徙。

      隨著人類的遷徙,物種的遷徙也獲得了一種新的形式。例如,第一批來到美洲的亞洲人帶來了狗,玻利尼亞人航海時攜帶著豬、芋頭、白薯等30多種物種。甚至連殖民統治和探險,也產生了物種遷徙和入侵。

      1492年,哥倫布為豐饒的新大陸帶來歐洲文化和天主教,但是,也為當地居民帶來疾病入侵,由于當地居民缺乏免疫力,紛紛患上了麻疹、破傷風、斑疹傷寒、傷寒癥、白喉、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痢疾和天花。哥倫布在返回時,也帶回不少物種。哥倫布等人回到西班牙時,船上不僅裝滿黃金、雪茄等,還帶回了紅辣椒、花生、馬鈴薯、西紅柿、玉米和鮮艷的甜椒,這些物種豐富了歐洲人的生活。但是,歐洲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哥倫布也帶回了另一種微生物——梅毒,并導致梅毒在歐洲泛濫。

      另外,歐洲人在向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其他地方移民和實行殖民統治后,也引入了大量物種,包括小麥、谷物、黑麥、牛、豬、馬、綿羊和山羊等。

      老鼠也是早期入侵物種

      如果不算哥倫布把梅毒從新大陸引到歐洲的話,人們較早意識到造成了災難后果的物種入侵,老鼠算是一個。

      盡管老鼠今天遍布全世界,但較早的時候,世界上一些地方,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是沒有老鼠的。但是1780年,一艘從挪威裝載貨物的日本海船在阿留申群島近岸失事,船上逃出了在挪威悄悄進入船艙的挪威老鼠。由于島上沒有樹木,海鳥不愿在這里棲息,因而不能捕食這些老鼠。于是,這里成了老鼠的樂園,乃至這個島后來被稱為鼠島。后來,美國政府在11平方英里的鼠島上撒滿了滅鼠藥。2009年6月,科學家宣布鼠島上的老鼠暫時得到了控制。

      兔子成為澳大利亞的外來入侵物種更是被很多人提起。1859年,澳大利亞農場主(英國人)托馬斯·奧斯汀認為,兔子既可以家養,又可以放歸自然,成為狩獵的對象,于是便將從英國帶來的24只灰色兔子放到野外,讓他們自然生長。結果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野兔大量繁殖,對當地的原生植物、動物甚至土壤造成毀滅性破壞,以致后來生物學家要采用基因工程來滅兔。

      一枝黃花——觀賞植物卻成了公害

      中國遭受外來物種入侵較早的要算加拿大一枝黃花,是193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中國的,當初主要在江蘇南部和上海以庭園花卉形式培植。后來,這種植物逃逸野外,在20世紀80年代蔓延至河灘、路邊的荒地、農田邊甚至綠化地帶。每株加拿大一枝黃花可以產生20000多粒種子,并且根部發達,連接成片,極易和其他作物爭光、爭肥,成為強大的入侵植物,嚴重影響到綠化灌木以及棉花、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一枝黃花近年來已經在蘇、浙、滬、贛等長三角地區大面積生長,占地約20多萬畝,逐漸形成一種外來物種公害。

      中國公眾最為熟悉的外來物種入侵可能要數原產于南美洲的鳳眼蓮(俗稱水葫蘆),1901年從日本引入臺灣作為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后來在全國各地大量繁殖,造成嚴重的環境災難。大量繁殖的水葫蘆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后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水葫蘆大面積形成時,不僅使水體內正常生物系統所需的氧被耗、光被遮,連自然的水表氣氧交換也被封住。水葫蘆造成的危害比滇池和太湖發生的藍藻水華還要嚴重,以致有專業人員把滇池的水葫蘆之害稱為患上了“生態癌癥”。

      此外,廣東的福壽螺、西雙版納的飛機草、新疆博斯騰湖的河鱸、東北的三裂葉豚草、各地引進的寵物巴西龜、美國白蛾和美國的互花米草等等,都是外來物種入侵中國造成損失的典型。

      外來物種入侵類似人類征服

      為何外來物種會造成生態和經濟的巨大災難呢?總體而言,任何一個地區經過多年的進化和發展都會形成相對平衡的生態體系。但是,如果有外來物種引進,則有可能造成三種情況:一是引進的物種融入當地的生態系統中,不對當地生態造成威脅和破壞。第二種是引進的物種水土不服或受到當地生態體系的排斥,因而難以融入當地的生態體系中。第三種則是引進的物種適應引進地的環境,并在自然競爭中變得越來越強大,遠遠超過了當地物種的適應能力和繁衍能力,并成為當地排斥其他物種的一霸。

      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它們與人類的相互融合和征服頗為相似。

      在自然界,生物的遷徙和移居是不可避免的,在物種遷移時,它們會融入當地同化。但這種情況往往伴隨著征服,如同人類的征服一樣,生物入侵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例如,非洲的殺人蜂在歷史上經歷了復雜的三次走出非洲,再移民到南美成為一種災難,因為它們與南美的蜂群雜交后成為了殺傷力更大的殺人蜂,從而造成對人類的傷害。

      同樣,一種名為阿根廷蟻的螞蟻原本生活在阿根廷,但目前已遍布世界上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阿根廷蟻是生活在阿根廷巴拉那河流域的一種特有螞蟻,長約3毫米,深褐色,觸角較長。西班牙吉羅那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阿根廷蟻移居國外后,其內部相互爭斗的習性變成了相互合作,群居繁殖,最后形成超大型的“殖民地”群體,并把其他種族的螞蟻趕走。正是這種移民合作的特點讓它們走遍世界。  外來物種入侵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物種移居到引進地后會由于當地天敵的減少而成為環境災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26種不同的動物移居到新地方的情況,從軟體動物如普通的海螺,到較高級的哺乳動物如黑鼠。結果發現,在原來的土生地上,它們的平均天敵有16種,但是到了新的移居地,它們的天敵就減少到了7種。由于缺少天敵的制約,它們都成了新地方的害蟲。

      已成全球四大環境問題之一

      今天,由于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交通和信息技術的日益便捷,世界上任何地區都可能遭受到生物入侵,從而給當地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生物多樣性的破壞。2000年2月在瑞士通過的《防止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失》概括了生物入侵現象:千萬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為珍稀物種和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隔離性天然屏障。在近幾百年間,這些屏障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已變得無效,許多物種遠涉重洋到達新的生境和棲息地,并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國際社會現在把外來物種入侵和棲息地喪失、傳統化學污染和氣候變化共同列為當今全球四大環境問題。從中國的外來物種入侵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對環境和經濟造成的嚴重破壞。

      中國環保部開展的全國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統計表明,全國共有45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經濟和環境造成的損失約600億元。但另有一種統計是,我國每年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達1200億元。更為嚴重的是,在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中,46.3%已經入侵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另外,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我國就有50種。同時,根據IUCN的報告,外來入侵物種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 4000億美元。

      研究人員發現,從外來入侵物種的來源地分析,中國55%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于美洲,22%來源于歐洲,美洲起源的外來入侵物種占一半以上,成為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的最大來源地。中國50%的外來入侵植物是作為有用植物而引進的;25%的外來入侵動物是有意引進的,經自然擴散進入我國境內的外來入侵物種僅占很小的比例。

      延伸閱讀

      治理外來物種入侵

      我們有什么辦法?

      引入天敵——

      讓艾菊花重歸溫柔

      生物和環境方面的專家通過調查發現,治理外來物種入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利用入侵生物天敵的方法來制約它們,因為入侵物種變得霸道和唯我獨尊的基本原因,就是在新的居住地失去了天敵的制衡。美國治理歐洲艾菊的故事對我們有相當大的啟示。

      艾菊的故鄉在歐洲,開起花來金黃色的一片,煞是好看,人見人愛。艾菊不僅好看漂亮,還有很大的藥用價值。于是世界各地的人都愛上了它,它也就“出嫁” (移居)到了美國、南美和澳洲。作為“新嫁娘”的艾菊到美國的確風光了一段時間,但后來,卻成為美國人的心頭大患。這倒不是艾菊不美了,不招人愛了,不能作藥用了,而是它太霸道了,成為一名侵略者和有害物種,危及當地的環境和生態。

      在美國西部,艾菊不僅侵吞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艾菊含有吡咯烷生物堿,還毒殺了當地不少的牲畜。1976年的空中拍攝中發現,艾菊覆蓋了美國西部地區 12000平方公里。美國人意識到,如果不控制艾菊,當地的其他植物就會沒命了,想不到當初認為那么漂亮的“新嫁娘”原來是一種生態“母老虎”。

      驚恐不已的美國人趕緊請專家想辦法。專家會診后提出了一個問題:還想不想要這位“植物女神”?美國人的心理是矛盾的,尤其是西部人。要吧,怕這種“母老虎”毀壞環境,不要吧,它又有那么多的優點和可愛之處,而且當初是大家一致同意讓它“嫁”到美國的。他們向專家提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要求,既要留下艾菊,又要控制它對環境的破壞。

      于是,專家把艾菊的天敵紅蛾(來自法國)和葉甲殼甲蟲(來自意大利)一同引進到美國西部艾菊生長的地方。紅蛾和葉甲殼甲蟲都以艾菊的花和葉子為生,它們與艾菊是天生的或與生俱來的相互制約矛盾體。有了紅蛾和甲殼蟲的抑制,到1988年,艾菊在美國西部地區的覆蓋就減少了60%-90%,而且許多適應當地所需要的植物,如飼料草,也恢復生長了起來。因為艾菊再也沒有多余的力量爭奪它們的地盤和養料了。

      遺傳工程——

      解決“兔滿為患”、“鼠滿為患”

      今天,高科技手段如生物遺傳工程的發展同樣為治理外來物種入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正在利用遺傳工程中的轉基因來治理“兔滿為患”和“鼠滿為患”。

      面對令人頭痛的兔子,澳大利亞在20世紀60年代就利用一種稱為免疫避孕的生物技術進行除害,而且取得了很大效果。研究人員選擇粘液瘤病毒釋放到野兔身上,這種病毒的作用原理是使動物的雌性不育。

      幾十年來這種方法頗見成效,而且未對人和其他生物及環境造成危害。不過慢慢地,野兔對這種轉基因病毒變得具有耐受性,野兔又逐漸多起來。如今研究人員又選擇了對野兔最可能起作用的三種透明帶基因中的ZPC基因,插入到粘液病毒中,讓兔子感染。現在的研究發現,新的轉基因病毒對兔子的避孕率達到70%以上。而且,這種轉基因病毒既不可能從野生動物跨躍到家養動物,也不可能從動物漂移到人。澳大利亞已經使用這種轉基因的粘液瘤病毒達50年,迄今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

      受此啟發,歐洲一些研究人員也對一種皰疹病毒進行遺傳改造,改造后叫做鼠巨細胞病毒。在實驗室試驗中,遺傳改造后的鼠巨細胞病毒對老鼠的避孕效果是長期的,而且有效率達到100%。那些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外來入侵動物,如野狐、鼬等,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治理。美國的調查發現,利用這樣的方法,夏威夷已經使當地鼬的數量大大減少。

    相關文章

    既然滅絕是規律我們為什么還要“拯救”

    “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滅絕”(全8冊),[英]本·加羅德著,[美]加布里埃爾·烏格托繪,石敏、何文珊譯,苗德歲審定,譯林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定價:240元“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莎翁名劇《......

    武漢植物園在互利共生對物種共存的影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群落中的物種如何維持共存是生態學研究中的經典問題。密度制約假說描述當同種物種聚集在一起或者靠近母樹時,更容易遭受專一性天敵或者病毒的損害,進而降低了幼苗的存活率,為其他物種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資源,從而......

    物種的故事:果蠅的“諾貝爾獎之路”

    近來,常有發現新物種的消息見諸媒體。例如,安徽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者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動物》上,發表了一種“喜歡咬人”的壁虎新物種。這一物種被命名為“大別山壁虎”......

    “物種進太空”科學探索工程在北京啟動

    4月19日,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辦的“物種進太空”科學探索工程在國家體育館新聞發布廳舉行了啟動儀式。該工程由中國科學探險協會聯合石探記科學家團隊、航天專家、教育專家,以“物種探秘搭乘飛天夢想”載荷艙的......

    南岳老鴉瓣進入結果期

    南岳老鴉瓣是2022年3月確定的新物種,也是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有物種,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近日,南岳衡山的南岳老鴉瓣進入了結果期。4月15日在南岳衡山拍攝的南岳老鴉瓣果實。周翔宇攝南岳老鴉瓣果......

    毛柄金腰時隔65年再度現身南岳衡山

    近日,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岳區,南岳樹木園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南岳衡山模式植物的收集與栽培”項目野外調查時,通過形態性狀研究分析,再次發現了在南岳衡山匿跡了65年的毛柄金腰。毛柄金腰時隔65年再度現身南岳衡......

    全球首次|新研究揭示外來植物的多維入侵機制

    2月13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員郭文永團隊,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闡明了多因子間復雜的交互關系及其對外來植物入侵的復合驅動機制,相關研究在線發表于......

    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影響有哪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環境研究論文指出,研究人員基于分布在北美20座城市725個不同地點的相機陷阱的數據分析顯示,氣候變化或加劇城鎮化對當地野生動物的影響。該論......

    深海采礦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該如何治理?

    上周,由于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未能達成協議,導致國際水域海底采礦環境法規(以下簡稱環境法規)最終。觀察人士對此表示擔憂:針對電動汽車行業所需金屬的采礦作業,可能會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展開。研究人員也......

    小小講解員探秘外來入侵物種

    “水葫蘆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繁殖能力特別強,是公認的外來入侵物種。”中國農業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生梁以沫是一名小小講解員,她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詳細介紹了這一入侵物種的危害。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農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