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高馬赫數飛機用熱防護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始于SR-71,上世紀60年代,形成以SR-71機用結構為代表的第一代熱防護結構,這類防護結構以樹脂基復合材料為基礎(硅樹脂、硅氧烷),將樹脂基復合材料貼合于金屬內蒙皮上,用于前緣熱防護。硅樹脂及硅氧烷復合材料的溫度使用極限約在300攝氏度,而該機以馬赫數3.2的高速飛行時,前緣溫度已達到310攝氏度,基本在材料耐熱極限使用,這導致SR-71頻繁更換熱防護材料,維護費用高昂。另外,由于熱防護材料與隔熱技術相對落后,SR-71機身幾乎為熱結構,僅在關鍵部位進行必要的熱防護處理;由于抗熱膨脹技術較差,飛機表面采用波紋蒙皮對抗熱膨脹,表面涂覆高發射率熱控涂層。這種熱防護結構使用溫度較低(不超過500攝氏度),材料的重復使用存在較大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形成以X-15為代表的第二代熱防護結構,此時的鈦合金生產技術已經成熟,X-15幾乎全部使用鈦合金作為外蒙皮,內部使用柔性熱防護材料。由于結構與蒙皮相連,柔性熱防護材料雖能阻斷輻射熱,但對傳導熱的阻斷能力有限,所以其綜合隔熱效能并不太佳。但這種熱防護結構設計簡單,容易維護,成本較低,其熱防護效果主要取決于柔性熱防護材料的隔熱性能。
本世紀初,形成以X-37B、X-43、X-51A為代表的第三代熱防護結構,此時主要以陶瓷基復合材料和金屬蜂窩為主干材料的熱防護結構,這類結構構型相對復雜,所用材料種類較多,隔熱效果較為理想。該類結構用陶瓷基復合材料作為耐熱材料,并起到部分隔熱目的,優點是結構較輕、隔熱性好,缺點是陶瓷基復合材料柔性較差,容易破損,陶瓷瓦之間的間隙使用高溫密封劑進行填充,對密封材料要求很高。金屬蜂窩為主的金屬熱防護結構,其結構特點為外蒙皮與結構間填充柔性熱防護材料,并用高溫合金緊固件連接金屬蜂窩與內部結構,盡量減小蜂窩與結構的接觸點,以達到最優的隔熱效果,這類結構的優點在于金屬蜂窩韌性較強,不易破損,隔熱效果較好,但由于蜂窩芯與面板焊接而成,抗熱震性能及復雜形狀加工性能都較差。
最近幾年,一類新型熱防護結構之間被研究出來,被稱為第四代熱防護結構,此類熱防護結構更多考慮輕質、耐久性、更好的隔熱效果、良好的維護性能等,所用材料包括:點陣材料,高性能陶瓷泡沫,剛性纖維熱防護材料、增韌陶瓷材料等。設計上逐漸模糊材料與結構的界限,呈現多學科交叉綜合運用的特點。這類結構成熟度相對較低,但其結構熱防護性能優越,耐久性好、可多次重復使用、維護成本降低。但明顯要求很高的工藝精度,很多部位需進行無縫對接,對制造技術要求很高。
機構建設方面,國外發達國家均提出了自己的高馬赫數飛機發展規劃,并將熱防護技術確定為關鍵技術之一。2008年,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高超聲速發展計劃報告》更是明確指出熱防護材料與結構技術是高馬赫數飛機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并建議成立專門的研究團隊。由此NASA研究中心和美國空軍于2009年3月在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和弗吉尼亞成立了3個國家高超聲速中心,其中之一便是高馬赫數飛機材料與結構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熱防護材料與結構的研究工作。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應用驗證,熱防護技術經歷了從驗證機到型號飛機、從3馬赫到20馬赫的大量實踐,在此期間不斷發現問題和總結經驗,目前的應用水平已相當成熟,大部分熱防護材料的使用環境已突破1300攝氏度,并擁有較高的技術成熟度,滿足5馬赫型號飛機使用。甚至部分材料的使用環境可達2600攝氏度以上,滿足8~10馬赫飛機驗證使用。根據美國的高馬赫數飛機發展戰略,目前正在突破20馬赫的熱防護技術,美國的學者們也正在開展基于20馬赫的熱防護材料與結構研究工作。
人物簡介王乃彥,1935年11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世界......
前段時間,“非必要不做CT!每多做一次CT,患癌風險增加43%”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一時間,公眾對于“CT致癌”甚至對所有輻射類檢查,產生了困惑。真的是這樣嗎?這條信息的觀點,源于發表在2023年......
三維集成是通過在垂直方向上將多個獨立的芯片或功能層堆疊在一起的器件系統,能夠實現邏輯、存儲和傳感等功能的垂直集成和協同工作,是后摩爾時代的重要技術路線。目前,商用的三維集成主要是通過封裝技術將多芯片或......
4月19日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上的一項成果,在輻射冷卻液晶智能窗構筑領域取得新研究成果。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鄧媛為論文第一作者,湘潭大學教授謝鶴樓、北京大學教......
ANTOP獎的成立旨在挖掘和記錄分析測試行業前進的每一步,自2017年成立至今記錄了百余個推動行業發展的優秀產及企業品牌,ANTOP2024優化升級,為在性能突破、技術創新,推進科學儀器智能化、國產替......
本報北京4月15日電(記者張蕾)病毒與宿主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既對抗又合作,并對宿主產生深遠影響。我國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古老病毒曾經插入到鳥類DNA里,并伴隨著雀形目鳥類物種大爆發在鳥類宿主里不斷增殖......
記者近日從西安理工大學獲悉,該校激光雷達科研團隊在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上取得突破。他們提出了一種激光雷達結合輻射傳輸模式的方法,突破了目前的斜程能見度測量技術瓶頸,實現了精確測量。相關成果刊發在《光學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杜駿團隊在膠體量子點多激子動力學與光增益研究中取得進展。該團隊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合作,開發了體積緊湊的“俄歇抑制”型膠體量子點,在量子......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海洋光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海冰漫射衰減系數的溫度響應機制及其對北冰洋的潛在影響。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湖沼學與海洋學》。論文通訊作者、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員許......
12月7日,國投集團雅礱江水電與清華大學校企共建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簡稱“錦屏大設施”)土建公用工程完工,具備實驗條件,標志著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