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mouse)
————學名:mus musculus,在生物分類學上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嚙齒目、鼠科、鼷鼠屬、小家鼠種。小鼠以其高繁殖、易飼養、表達明顯等特點,成為實驗室里常用的實驗動物。以下是幾種常用的實驗小鼠品系。
A、近交系(inbred strain):
1)BALB/c小鼠
形成了許多亞系,如BALB/cAnN,
BALB/cJ,BALB/cCd。BALB/c小鼠基因型為Aa***c。毛色為白色。其乳腺癌發病率低,但對致癌因子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約為10﹪~20﹪。有一定數量的卵巢、腎上腺和肺部腫瘤、白血病的發生。肺癌發病率雌性26﹪,雄性29﹪。白血病發病率雌性12﹪,雄性10﹪。血壓與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為最高,有自發高血壓癥。老年小鼠心臟有某些病變,雌雄小鼠常有動脈硬化。幾乎全部20月齡的雄性小鼠均有淀粉樣變。對鼠傷寒沙門氏菌C`5敏感,對麻疹病毒中度敏感,易患慢性肺炎,對放射線極度敏感。富于網狀內皮細胞的器官(如肝、脾)與體重相比,所占比值很大。常用于單克隆抗體和免疫學研究。
BALB/c小鼠生產性能好,繁殖期長,一般無相互侵襲習性,比較容易群養。平均壽命:有的記載雄鼠為509天,雌鼠為561天;有的記載雄鼠為648天,雌鼠為816天。平均體重252日齡雄鼠為30
g,雌鼠為28g。
C57BL小鼠基因型為aa***C。毛色為黑色。C57BL小鼠對Graffi
白血病因子較敏感。對麻疹病毒敏感。乳腺腫瘤發生率低。網狀組織腫瘤自發率,雌鼠少于10﹪,雄鼠為4﹪。較老的動物中有垂體腺瘤發生。老年性腎硬化癥常見。有些亞系有遺傳性的腦積水。C57BL小鼠對化學致癌物誘導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經放射線照射后,淋巴瘤發生率達90﹪~100﹪。腰椎六個,有許多骨骼方面的變異。亞系C57BL/He和C57BL/An,與其他的C57BL和C58不同,它們有元素Ce的高效肝分解酶。C57BL小鼠適于穴居,非地面生活的小鼠,對逃避侵襲的反應性不敏感。于無特殊病原體(SPF)環境中,在用代乳鼠喂養條件下的平均壽命,雌鼠為580天,雄鼠為645天。
2)C3H/He小鼠
C3H小鼠是Strong于1920年用Bagg白化雌鼠與DBA雄鼠雜交后經連續全同胞近交而育成。C、CBA、CH1和C121等品系亦出于本雜交組合。1930年自Strong處轉到Andervont(An)處。經近交繁殖至35代時,于1941年到Heston(He)處,成為C3H/He。到1975年時,繁殖達135
代。目前
C3H/He小鼠已在各地大量使用,形成了許多亞系,如C3H/HeN,C3H/HeJ等。C3H/He小鼠基因型為AA***c。毛色為白色。其14月齡小鼠自發肝癌發病率達85﹪。自發乳腺腫瘤發病率:繁殖雌鼠平均達90﹪(318日齡雌鼠為100﹪,234日齡繁殖雌鼠為67﹪),272日齡繁殖雄鼠為84﹪。補體活性高。168日齡平均體重:雌鼠為32
g,雄鼠為34g。
B、封閉群(closed colony),又稱遠交群(outbred stock)
1)KM小鼠:
即昆明小鼠,一直是我國生產量、使用量最大的遠交群小鼠,被廣泛應用藥理學、毒理學等領域的研究,以及藥品、生物制品的生產與檢定。1926年美國Rockfeller研究所從瑞士引入白化小鼠培育成Swiss小鼠。1944年3月17日衛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湯飛凡從印度Hoffkine研究所引進Swiss小鼠,飼養在中國昆明中央防疫處。由于該小鼠起初引入地是昆明,故稱之為昆明小鼠,這就是昆明小鼠品系名稱的由來。KM小鼠基因庫大,基因雜合率高,目前國內已從KM小鼠遠交群中先后培育出不少近交系小鼠。KM小鼠被毛白色,54日齡性成熟,雄鼠體重31g,平均日增重0.55g,雌鼠平均日增重0.37g。平均窩仔數7.25只。斷乳存活率82.15﹪,胎間隔30.9天。腫瘤自發率較高,占淘汰鼠的22﹪,且從生產第一胎就開始出現。經50多年的選育,現在KM小鼠腫瘤自發率極低。不同地飼養的昆明小鼠封閉群的生長發育與繁殖性能存在一定差異。但其共同特點是抗病力和適應力很強,繁殖率和成活率高。
2)ICR小鼠 :
Hauschka用Swiss小鼠群以多產為目標,進行選育,以后美國癌癥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ch)分送各國飼養實驗,各國稱為ICR.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在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1979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動物中心(現本所)引進,1978年北京檢定所引進,1983年上海計劃生育研究所從瑞士蘇黎世毒理學研究所引進。品種特征:毛色白化。適應性強,體格健壯,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實驗重復性較好,,雌鼠自發性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0%~1%,用氨基甲酸乙酯誘發時,11~16天胚胎期畸胎瘤和管狀腺瘤發病率為5.9%,離乳個體管狀腺瘤和囊瘤發生率為30%,孕鼠為3%。是國際通用的封閉群小鼠,
我國從美國、日本、英國、瑞士等國引進的ICR,各群體之間在遺傳特性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差異,在應用時應注意。ICR/JCL小鼠是進行免疫藥物篩選,復制病理模型較常用的實驗動物。外周血象和骨髓細胞,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是良好的血液學實驗用動物。已廣泛用于藥理、毒理、腫瘤、放射性、食品、生物制品等的科研、生產和教學。
ICR小鼠
——生活習性
————生長發育:小鼠在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體重達18g以上。小鼠體重的增長與品系的來源、飼養營養水平、健康狀況、環境條件等有密切關系。
————活動規律:小鼠性情溫順,易于捕捉,膽小怕驚,對外來刺激敏感,喜居光線暗淡的環境。習慣于晝伏夜動,其進食、交配、分娩多發生在夜間。一晝夜活動高峰有兩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時內,另一次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門齒生長較快,需常啃咬堅硬食物,有隨時采食習慣。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強,壽命1~3年。新生仔鼠周身無毛,通體肉紅,兩眼不睜,兩耳粘貼在皮膚上。一周開始爬行,12天睜眼,雌鼠35~50日齡性成熟,配種一般適宜在65~90日齡,妊娠期19~21天,每胎產仔8~12只。可根據陰道栓的有無來判斷小鼠是否發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為群居動物,群養時雌雄要分開,雄鼠群體間好斗,群體處于優勢者保留胡須,而處于劣勢者則掉毛,胡須被拔光。這一現象與因寄生蟲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區分。
————溫濕度要求:小鼠對溫濕很敏感,一般溫度以18~22℃,相對濕度以50﹪~60﹪最佳。
5月3日,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袁小兵、副研究員潘逸萱團隊對先天恐高反應開展研究,意外發現小鼠大腦中的非成像視覺系統誘發了恐高反應。相關研究發表于《自然—通訊》。尋找大腦中專門處理高度威脅的“工......
《神經元》雜志最新發表的研究表明,小鼠的微型虛擬現實護目鏡可以創造令人信服的世界,使科學家能夠研究動物在各種場景下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使嚙齒動物神經科學研究更接近《黑客帝國》中的場景,實......
3月17日,國際頂級期刊《實驗醫學雜志》發表的一篇論文為全球上百萬失明者帶來一道曙光。武漢科技大學姚凱團隊設計出新型通用基因編輯工具,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重見光明。 ......
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可穿戴顯微鏡,可在以前無法進入的區域生成小鼠脊髓活動的高清實時圖像。《自然·通訊》和《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的兩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項技術進步,有助于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健......
三氯蔗糖是一種強效且無熱量的代糖,它比蔗糖要甜600倍。除了作為甜味劑使用刺激嗅覺外,一項3月15日發表于《自然》的新研究發現了三氯蔗糖明顯的生物作用——降低小鼠免疫反應。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普渡大學行......
在所有癌癥中,肺癌是5年生存率最低的癌癥之一。臨床上確定的事實是,各種水果中的活性成分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罹患癌癥等慢性疾病的風險。日本岡山大學研究人員使用小鼠模型證明,獼猴桃汁及其組分異槲皮素有助預防和......
一項研究顯示,長期攝入常見食用色素“誘惑紅”(AlluraRedAC)會使小鼠出現輕微腸道炎癥,并會增加炎癥性腸病實驗模型對炎癥的易感性。研究結果提示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食品添加劑對健康的長期影響。相關研......
實驗小鼠是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哺乳動物模型之一,由野生小家鼠長期馴化而來。實驗小鼠和野生小家鼠在體型、生理及行為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特別是,實驗室馴化下小鼠攻擊行為減弱、溫順行為增強。已知實驗小鼠......
以色列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發表論文說,已使用小鼠干細胞培育出具有早期大腦和跳動心臟的小鼠胚胎模型,這一過程無需精卵結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就此發表的聲明說,研究人員使用在培養皿中培育......
日本科學家描述了一種新方法,可使用冷凍干燥體細胞克隆小鼠。該研究為遺傳物質存儲帶來了進展。相關研究7月5日發表于《自然—通訊》。整只動物克隆可用于保障生物多樣性、挽救瀕危物種。然而當下的生物樣本儲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