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8-24 21:01 原文鏈接: 細菌的遺傳物質

      一、細菌染色體

      細菌作為原核型微生物,雖沒有完整的核結構,但卻有核區(或核質)。在電鏡下觀察,核區有盤旋堆積的DNA纖維。自大腸桿菌提取的DNA是一條完整的DNA鏈,分子量為2.4×109daltons,僅為人體胞DNA量的0.1%。細胞的DNA含量決定存在的基因數。如按每個基因由平均為1000個堿基對估計,大腸桿菌的DNA約為4×106個堿基對,因此約有4000個基因,可編碼幾千種多肽。細菌染色體DNA與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補的雙鏈核苷酸組成。細菌的染色體與生物細胞染色體不同,前者不含有組蛋白,基因是連續的,無內含子。由于細菌核區DNA的功能與真核細胞染色體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稱其為細菌染色體。

      二、質粒

      細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于核質(染色體)內,尚有少部分(約1~2%)存在于染色體外,稱為質粒。質粒與染色體的相似處為:質粒亦為雙鏈環形DNA,不過其分子量遠比染色體為小,僅為細菌染色體DNA的0.5~3%。質粒亦可攜帶遺傳信息,可決定細菌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然而質粒卻有一些與染色體DNA不同的特性。

      1.質粒并非細菌生存所必不可少的遺傳物質。細菌如失去染色體,則不能生存;然而細菌失去質粒后仍能生存。這是由于染色體DNA攜帶的基因所編碼的產物,在細菌新陳代謝中是生存所必須者;而質粒攜帶的基因所編碼的產物并非細菌的生存所必須者。因此質粒可以在細菌間傳遞與丟失。

      2.質粒的傳遞(轉移)是細菌遺傳物質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式。有些質粒本身即具有轉移裝置,如耐藥性質粒(R質粒);而有些質粒本身無轉移裝置,需要通過媒介(如噬菌體)轉移或隨有轉移裝置的質粒一起轉移。獲得質粒的細菌可隨之而獲得一些生物學特性,如耐藥性或產生細菌素的能力等。

      3.質粒可自行失去或經人工處理而消失。在細菌培養傳代過程中,有些質粒可自行從宿主細菌中失去。這種丟失不像染色體突變發生率很低,而是較易發生。用紫外線、吖啶類染料及其他可以作用于DNA的物理、化學因子處理后,可以使一部分質粒消失,稱為消除。目前學者們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人工處理消除耐藥質粒或與致病性有關的質粒。

      4.質粒可以獨立復制。質粒為DNA,有復制的能力,質粒的復制可不依賴于染色體,而在細菌胞漿內進行。這一特性在基因工程中需擴增質粒時很有用處,因可使細菌停止繁殖而質粒仍可繼續復制,從而可獲得大量的質粒。

      5.可有幾種質粒同時共存在于一個細菌內。因質粒可獨立復制,又能轉移入細菌和自然失去,因此就有機會出現幾種質粒的共存。但是并非任何質粒均可共存,因發現在有些情況下,兩種以上的質粒能穩定地共存于一個菌體內,而有些質粒則不能共存。

      目前已在很多種細菌中發現質粒。比較重要者有決定性菌毛的F因子,決定耐藥性的R因子以及決定產大腸桿菌素的Col因子等。耐藥性質粒的分子量相對較小,而與致性有關的質粒則為大質粒。革蘭氏陰性菌一般都帶有質粒。某些革蘭氏陽性菌如葡萄球菌也有質粒。

      三、噬菌體(Bacteriophage)

      噬菌體是寄生于細菌的病毒,有宿主細胞的特異性,即某種菌的噬菌體僅能在該種菌內復制。在敏感菌中增殖并裂解細菌的噬菌體稱為毒性噬菌體。另有一類稱為溫和噬菌體。這類噬菌體感染細菌后,有兩種后果,即或裂解細菌或形成溶原狀態(Lysogeny)。溫和噬菌體裂解細菌的過程與毒性噬菌體相同,而形成溶原狀態則為噬菌體的基因組整合于細菌的染色體上,并隨細菌的繁殖傳至子代。帶有噬菌體基因組的細菌稱為溶原性細菌,而整合于細菌染色體上的噬菌體則稱為前噬菌體(Prophage)。(噬菌體的參見圖4-2)。

      有些溫和噬菌體攜帶的基因在細菌染色體上,可相當于遺傳物質,也能決定細菌的某些特性。由噬菌體基因決定細菌的某些生物學特性稱為溶原性轉移。例如,以β棒狀桿菌噬菌體感染無毒的白喉桿菌后,可發生溶原性轉換,形成產生外毒素的白喉桿菌。此外,溶血性鏈球菌產生紅疹毒素的能力,以及沙門氏桿菌有特異性O抗原等,均通過溶原性轉換獲得。當各細菌失去相應噬菌體后,則失去產生毒素或表達特異抗原特性。


    相關文章

    格陵蘭冰蓋驚現巨型病毒

    據最新一期《微生物組》雜志報道,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在格陵蘭冰蓋上發現一種巨型病毒。它生活在以微藻為主的冰雪表面。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巨型病毒以雪藻為食,可以間接減緩冰的融化。病毒通常比細菌小得多。普......

    電子產品與人體相融合——活生物電子集成原型創建

    晶圓般薄的貼片包含柔性電子電路、由木薯淀粉和明膠制成的凝膠以及有助于治療皮膚病的友好細菌。圖片來源:JIUYUNSHI、田博之/芝加哥大學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將電子產品(剛性、金屬、笨重......

    抗生素“魔術貼”捆住細菌逃逸的“手腳”

    抗生素菌絲酶通過組裝成較大結構,鎖定在細菌細胞表面,就像魔術貼兩側粘在一起。圖片來源:《自然·微生物學》科技日報北京5月23日電(記者張夢然)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菌絲霉素的小分子抗生......

    這個“釀酒”細菌有望成為下一個“細胞工廠”

    炎熱的天氣里,一杯香甜的果汁很快就會變質,有時還會產生酒精味。這很可能是一種“擅長”將葡萄糖和果糖轉化為乙醇的細菌在“作祟”。不過這種天然能產生乙醇的“罪魁禍首”卻是科學家眼中的潛力股——有資質成為像......

    抹茶漱口水能抑制牙周炎細菌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開放獲取的美國微生物學會期刊《微生物學譜》報道,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在實驗室研究中,抹茶抑制了牙齦假單胞菌的生長。此外,在一項涉及45名牙周炎患者的臨床研究......

    海藻與細菌“內共生”出新細胞器

    進化是一個相當奇妙而漫長的過程,一些隨機活動的爆發,造就了當今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它們可能會大規模發生,比如高效的肢體進化;也可能發生在微觀細胞層面,比如細胞不同部分的首次形成。現在,一組科學家發現了......

    海藻與細菌“內共生”出新細胞器

    進化是一個相當奇妙而漫長的過程,一些隨機活動的爆發,造就了當今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它們可能會大規模發生,比如高效的肢體進化;也可能發生在微觀細胞層面,比如細胞不同部分的首次形成。現在,一組科學家發現了......

    微型機器人能清理微塑料和細菌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群微型球形機器人來收集細菌和小塑料片。圖片來源:美國化學會當舊食品包裝、廢棄的兒童玩具和其他管理不當的塑料廢物分解成微塑料時,會變得更難以被清除。在美國化學會新一期《ACS·納米》上發......

    微型機器人能清理微塑料和細菌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群微型球形機器人來收集細菌和小塑料片。圖片來源:美國化學會當舊食品包裝、廢棄的兒童玩具和其他管理不當的塑料廢物分解成微塑料時,會變得更難以被清除。在美國化學會新一期《ACS·納米》上發......

    研究發現硫酸鹽還原菌為尋找地外生命提供可能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與環境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科學家合作,在5.18億年前的寒武紀清江生物群中發現多細胞結構的絲狀硫酸鹽還原細菌化石清江絲菌,并結合分子生物學分析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